標籤: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儲蓄

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多指向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我之前也是這麼認為的,沒有細想下去。

客觀講,社會保障不健全、力量不足的確還是個問題。但在國家國資改革充盈社保賬戶、之前農村醫療合作制度改革的成功及之後醫療改革探索、脫貧攻堅緻力於消除「支出型貧困、因病致貧」等多方面努力下,這個問題已經得到緩解,也終將得到好的解決。

這是國家富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

所以社保問題對中國人為什麼愛儲蓄這個問題的回答就顯得不必要和充分了。

那麼,答案是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賺錢不易、賺錢方式不能很快集聚財富而出現的生存、發展困境。

一是賺錢不容易。

你肯定覺得是句廢話,但不妨聽我慢慢解釋賺錢不容易的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十九大提出的不平衡問題——其中的產業行業收入分配差距大、城鄉收入差距大等。說大點就是收入分配改革還不到位,無論是一次分配還是用個人所得稅收等進行調節的二次分配。

當然這種情況的形成還有一個大背景需要交代一下——那就是向松祚等經濟學家提出的金融資本主義全球化引發的收入和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劇。這一點無論在歐美髮達國家還是在中國都是一樣的。美國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大部分財富是集中在1%的人手中的。

此時,你是否能夠理解「為什麼你勤勞而並不富有了嗎?」(不幹工作的除外)

而要解決這個賺錢不容易的問題,或者說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和地方一方面得深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大家的真實收入水平(用剔除通脹後不變價的實際購買力來測算),另一方面在開放金融資本市場的同時還得強化監管,把握好度,避免金融投機盛行削弱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信心和動力、劫掠人民財富。

這對在改革開放發展中融入國際市場、國際金融體系的我國而言,個人感覺是很重要的。

有一天,我們大家感覺正經生意賺錢容易了,以上這些改革可能就成功了。這至少是判斷標準之一吧。

二是賺錢方式的不同。

華夏文明傳承至少五千年,生生不息,給予今天的我們很多歷史的榮耀。

但如果從生產力角度看,我們卻並非如此。此處沒有自貶之意,實在是從生產方式看,沒有太大的進步,長期處於一個集權統治的農業文明社會當中。

這導致我們長期以來賺錢的方式是——農業生產,而不是商業貿易和工業技術。儘管商業貿易曾有機會走向世界,比如鄭和下西洋時期,但卻錯過了。儘管也曾有過四大發明的輝煌歷史,但也錯過了工業化大時代的源起機遇。

雖說後世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也曾研究過錯過的原因,有的認為鄭和時代古中國錯過商業貿易成為海洋國家是因其炫耀大國威儀、重要海圖造船文獻被個別無良官員燒毀所致,有的人認為錯過工業化是南宋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後因「北煤南運」的困難致使煤炭的使用受限,沒能繼續推動蒸汽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進化所致。

但錯過了終究是錯過了,歷史沒有回頭路,無法改寫了。

這也使得大家的生產方式在高度集權的王朝統治下表現出民間信用脆弱、農業文明佔主流和壟斷型資源型偏好。

民間信用脆弱使得市場機制很不發達,限制了社會勞動分工的細化和新的價值鏈條的形成,也無法孕育出先進的生產技術去促進農業文明的整體進化。這一點即使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無法改善約7億農民農業生產方式就可以看出來。大多數農民依然處於簡單生產狀態。

雖然國家通過扶貧項目、旅遊項目、農家樂等方式為農民增收拓展了渠道,但這依然未能徹底改變農民的生產模式。要知道即便是發達國家的農民,無論是兼職還是全職,即便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部實現機械化,一個人耕種幾千畝甚至上萬畝土地,農業生產效率獲得極大的提升,其約一半左右的收入依然主要來自國家補貼。

在農民人數多、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你是農民,那你的收入水平想大幅度提高,必須跳出既有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向科技、向效率要生產力,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補貼,才可能脫穎而出,成功緻富。

這在當前資本下鄉蠢蠢欲動、互聯網農業正探索發展的時代,我感覺還是一種客觀存在。至少對於大多數農民是適用的。

細算筆賬你就清楚了。7億農民,按照每戶3口人、1.5個勞動力才計算,除了老人小孩子和不能參加勞動的人員,其實也就3億左右的人口。這與之前網上流行的數據2.3億農民工做個對比,你就能大概估摸出農村常駐的有效勞動力——農民可能也就1億人口左右。而據觀察這1億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在看守家庭和土地、為外出務工者帶孩子等等。

歷史地看,農村土地對農民的經濟價值已遠不如從前了,土地已無法拴住農民的心。若非財富有限無法在城鎮購買住房、無法支付城鎮高的消費與養老成本,農民也許早就主動進城了。

簡單生產方式以及其財富積累的有限,客觀上把農民束縛到那片生養之地了。

而深深了解這種困境的長輩,為了子孫後代能夠走出大山、走出農村,都走上了勒緊褲腰帶、用微薄的收入積攢有限的財富供養子女受教育、走向城市的路子。

歷經39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現在很多城鎮人口之前的爺爺輩、父輩都是從農村這麼走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在中國具有普遍性。時下城鎮中低收入群體面臨教育消費高企的應對辦法,也是如此。

這與那些憑藉壟斷、資源偏好快速暴富的群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富人,或憑藉先天的政治資源,或憑藉對國家政策的敏感嗅覺,或者是膽大撞大運,或者是官商勾結,在國家經濟領域逐漸放開的過程中,從土地、礦產和官督商辦的壟斷型行業、國有企業破產重組和股改中獲得了令人艷羨的巨量財富,成為了中國的富人階層。

他們是大傢伙儲蓄的借貸者和使用者。而在一個依然集權、資源由官方決定逐步放開的發展環境中,這些富人為了能夠獲取資金、礦產、政策、經營牌照等稀缺資源,不可避免地會與官場發生各種各樣微妙的關係,並在國家法治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勾勒出一副幾乎與政治周期同步的商海沉浮畫卷。

他們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騙子除外),是儲蓄的使用者而不是貢獻者。他們即便有了財富也會讓它流動起來,通過投資創造更多的財富,成為食利者和資本家。

想起之前上大學時喜歡儲蓄工資的某老院長夫婦被大家調侃的故事,我不僅有些感慨。他們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與喜歡把賺的錢藏到炕頭褥子下的農村老大爺老大媽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愛儲蓄,為兒女、為自己。

賺錢不容易大環境的改善是國家的事兒,賺錢方式的變革是國家與社會全面進步的事兒,而選擇朝九晚五認真工作還是去創業就是個人的事兒了。

賺錢不易,賺錢的方式又不會在短期內集聚大量財富,那麼無論為了兒女,還是為了自己、為了能夠有創業的資本,儲蓄都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一點不僅對中國人如此,對那個國家的人都是如此。

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是自己就是兒女。即便社會保障健全了,對於那些想生活的更好、幸福指數更高、想發展事業的人而言,大致都是如此。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TAG:中國人 | 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