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生學科研路徑的思考
本文首發於「解螺旋」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台
1
四月底毫無徵兆地病了一場,或許是為了還國自然無數熬夜的債,然後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沒有給大家寫東西了。
當然不是酸菜變懶了,最近花在思考上的時間非常多,頭髮漂白的愈加歡快,一直在求解一個命題:醫生學科研的最佳路徑是什麼?
如果站在各位的角度,我肯定也不愛做科研。即使知道職稱晉陞中科研指標是一道過不去的檻,我依然會能拖則拖,陷於掩耳盜鈴的境況。回想結婚後的一年裡,我催肥了三十斤,揮揮手跟風流倜儻告別,內心是頗為掙扎的。可是下了無數次決心,行動上卻是散漫至極,有時候細細思索,做科研與減肥真的都是毀天滅地逆人性的辛苦事。
一個人要多麼堅韌,才能對自己這麼狠?
2
其實,你對自己不夠狠,是因為沒遇到那個契機。診斷出肺癌的患者,馬上就能把煙戒了。出現肝硬化的酒友,一轉身就可以滴酒不沾,大家在臨床上應該都見過不少這種痛改前非的案例。然而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即使去除了這些誘變因素,病人總歸是病人,結局恐難逆轉。
所以那些晉陞過了年限,被國自然青年基金拋棄,錯過學術能力養成黃金周期的醫生,就像已經發病的情況,造化隨緣吧。拯救事業排個優先順序,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治未病」上。
3
治未病,首先解決學習動力問題。我發現在我的學員中,有些人如饑似渴,恨不能把我榨乾;有些人不痛不癢,推一步走半步。在驅動自己的影響因素上,老師的勤奮程度幾乎不佔比例。
治未病,還有一個學習路徑問題。先學什麼,再學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錯誤的路徑會產生壓抑學習興趣的惡劣體驗。條條大路通羅馬,擇一坦途捷徑確是一個傳道授業者能做的。
最近,我為這條坦途捷徑思考了一月有餘。
4
醫生的科研能力本質上應該具備3項要素:其一,知識體系,就如同鑒別診斷,你需要知道不同疾病的相似癥狀。做基礎科研你需要懂分子細胞,臨床科研你要理解前瞻回顧。其二,工具技巧,就像外科手術有人慣使電刀,有人擅用超聲刀,具體來說你總得有一種款得出手的。做基礎科研經常要挖掘網站資料庫和利用軟體工具,做臨床科研必須熟練掌握統計分析方法,這些單元化的能力你也必不可少。其三,寫作能力,基金和文章都是寫出來的,內容重要,呈現形式亦然,寫作沒有速成之法,定需一番閉關苦練,一回生兩回熟。
按照上述三個要素來學習,可謂正道。
此處應該有掌聲,誇一誇無妨,反正我一直很驕傲。對,是驕傲,不是傲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