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機制研究,愛因斯坦的懷錶!

本文首發於「解螺旋」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台

 之前跟大家灌輸過「文章模塊化拆解的核心思想」。不管是億萬富翁還是街頭的流浪漢,作為人這個物種,他都有手、腳、心肝肺等,即他們的外在地位不一樣,但作為物種來講,他們組成形式都差不多。基礎科研的文章也一樣,十篇文章的可能有十個分值,但是他們的組成模塊其實也差不多,都是由「領域」、「分子」、「效應」、「通路」組成,不同的文章就是不通模塊的組合。

  通路(即機制研究)是各位小夥伴最糾結的,因為這些機制其實並不是我們看來那麼簡單的問題,它可能存在著複雜的邏輯關係。愛因斯坦在1938年曾經提出過一個經典的比喻:「我們絞盡腦汁希望理解客觀實在,這種情況很像如下場景:一個人面對一份外殼封閉的表,他想了解表的內部機制。他看見錶盤和移動的指針,甚至聽到滴答的聲音,但是沒法打開外殼去看。如果他夠聰明,他有可能構想出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解釋他觀察到的所有現象,然而,他永遠不能信心十足地斷定,除了他構想的機制以外其他方法都不能解釋他觀察到的現象。」

  給各位小夥伴舉個例子,酸菜研究的基因好不容易七拐八拐地扯上了p38α。p38α分子是一種有絲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查閱文獻後我發現,在炎症誘導的腫瘤形成前,p38α的存在有助於抑制腫瘤的形成。但是一旦腸上皮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胞內p38α的高表達反而起到維持腫瘤的作用。這並不是第一次報道基因的「兩面派」角色,只是目前對於同一基因不同表型的報道越來越多,顯示出這一科學問題在學界獲得充分認識的趨勢。

  有些小夥伴糾結了,p38α具有抑癌和促癌雙重作用。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公主愛上了王子,結局應該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是劇情比想像的狗血,王子原來是個女的,後來變性成男人身,要把這個狗血的劇情寫成大團圓的結局,多半小夥伴都要卡殼,不止如何把故事圓下去。

  論文和劇本同工異曲,劇本要將一票男女豬腳、一連串狗血劇情串成一個圓滿的故事,SCI論文也一樣,要將一票子表型、一串驗證串成一個圓滿的故事,會講一個好故事,SCI論文就成功了。你只要聯繫你觀察到的現象就可以了,我們做的研究只是基礎的分子機制,根本還是在於表型的表象和分子潛在的可能,注意措辭——「潛在」和「可能」。我們在構想出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解釋觀察到的所有現象,然而是否一定是事實,以及能否走到轉化醫學,爾等草民想太多了,還是花心思把論文寫好吧!

  酸菜今天講了那麼多,各位小夥伴以後還糾結么


推薦閱讀:

男朋友在研究所工作,買一台SONY DPT-RP1 方便看文獻做筆記嗎?科研人員有推薦嗎?
專訪張富春:讓外國學者長期留在國內是個巨大的挑戰 | PW專欄
驗證「歷史的量子糾纏」
一個小科研人員是否應該因為一篇抄襲的論文就離開這個職業?
臨床醫學本科生應該怎麼準備科研?

TAG:科研 | 機制 | 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