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的歷史】柏拉圖思想(一)

1、背景

我們探討了從泰勒斯到蘇格拉底的思想,接著迎來了第一位集大成的人物,柏拉圖。

柏拉圖對西方哲學的影響實在太大,懷特海評價他,是

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

這話怎麼理解。這就要深入理解柏拉圖的思想,我們分成幾篇系統探討這個問題。

柏拉圖的思想深受兩個人的影響,一個是蘇格拉底,一個是畢達哥拉斯學派。

我們常常忽略後者,導致對柏拉圖的評價有點缺失。

要理解柏拉圖的思想,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前面自然哲學家和蘇格拉底的思想。

讀哲學史,絕不是注重歷史,哲學史是藉由歷史去展現每個哲學家的思想,歷史只是手段,真正的是訓練哲學思維。

我們讀哲學史,要注重三個點。

其一、注意每一個哲學家思想的漏洞,即使你沒讀過原著。因為哲學和科學,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話,咋一看是讚譽前人,實際上,每一個哲學家恨不得把前人的理論推翻掉,前人的漏洞就是今人構建理論的出發點。這種思維在中國是很缺乏,孔子說,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為人處世這點或許還可以,如果學術上帶入這種思想,那就是極其愚蠢了。

其二、注意每一個哲學家思想的合理處,就如同,哲學史但凡大哲學家都是唯心主義者,那麼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是唯心主義。我們還能用唯心主義是錯誤,這種淺薄的價值判斷去看待他們的思想嗎?如果還不了解他們的思想,就一味批駁,那就是傻到家了。

其三、注意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就如康德說的那樣,休謨的言論,使得他從獨斷的迷夢蘇醒過來。每一個哲學家的思想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是通過否定前人的思想,或者解決前人遺留的問題去建構理論的。就如同你要理解馬克思的思想,你就必須理解費爾巴哈、黑格爾的思想。逐步向前推,就要理解笛卡爾甚至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

因此,我們在介紹柏拉圖思想之前,我們要先透徹理解,自然哲學家、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

我們就用前面我們說的三點,對哲學的基本脈絡進行審視。這裡不再去長篇大論地探討他們的思想是什麼,而是探討思想起了什麼作用。

首先,看自然哲學家。如果我們把自然哲學家分成三類,

第一類、宇宙生成論,代表人物是米利都三傑和赫拉克利特。

這批人的中心觀點,是宇宙是變化的。但是我們注意,變化和不變之間有一個很奇怪的關係。

如果說,某物不變,那直接推導就是不變。但是我們說某物變化,我們既可以推出,某物變化,也可以推出某物不變。

為什麼呢?

你想想,如果你在論述,宇宙是絕對運動的。那麼如果宇宙真的是絕對變化的,那麼你就應該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否則你就是自相矛盾。就如同,克拉底魯是一個手指哲學家。

他就認為,我們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就只能用指頭指一指。

無論你認為運動本身是不是有規律都是如此。什麼是規律?就是在變化中找尋不變,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哪裡都適用,他絕不會變化。

但是你一旦說,萬物沒有規律,這本身就是一條規律,難道不是嗎?

所以,我們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就會覺得很奇怪,他一方面承認萬物運動,一方面又要找那個邏各斯。道理就在於此,但是赫拉克利特和米利都三傑,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個字,變。

第二類,形而上學哲學家

這派以畢達哥拉斯學派為開端,由巴門尼德集大成,到柏拉圖徹底建構精神哲學。

這派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探討邏輯形式。

以巴門尼德為首,認為事物變化是假象,真正的世界是不變。

要理解整個西方哲學,必須透徹理解巴門尼德。以後所有哲學家,但凡探討形而上學,都有巴門尼德的思想的影子。因為巴門尼德遺留的問題太多了。

我們舉幾個例子,

其一、請問,巴門尼德的存在,是一個主觀存在,還是一個客觀存在?

其二、如果你認為是主觀存在,你憑什麼認為那就是一個真實世界,而將感官造就的世界斥之為假象?

如果你認為,那是一個客觀存在,那麼你拿什麼來證明?換言之,你如何證明,巴門尼德說,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

其三、如果你認為,那是一個客觀存在,作為追問者的存在者,是否有資格去探討存在?

其四、作為存在者,你為什麼要探討存在?

其五、巴門尼德的存在包不包含「時間和空間」?如果包含,巴門尼德說存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裡包含著「過去、未來」這樣一個時間概念,怎麼理解?說「不動」,包含一個空間概念,怎麼理解?

如果不包含,那又怎麼理解,存在是一?存在之外無存在?

其六,作為追問存在的追問者,追問者本身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可以說,任何哲學家解決了其中一個問題,足以在哲學史留名。這些問題,會在近代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現當代哲學系統展開。但是結果卻不容樂觀。

最後,說一下,巴門尼德的存在,是用形式邏輯論證的。為什麼呢?

存在的原意是」是「,他是通過萬事萬物,通過指示。

比如你面前有個蘋果,那麼就說,這是蘋果。那麼他絕不可能不是蘋果。因此,巴門尼德說,

這些不能分辨是非的群氓,居然認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向!

這就是說,你面前的蘋果,你竟然認為,他既是蘋果,又不是蘋果。換言之,暗含著承認運動。

第三類,調和矛盾

巴門尼德的出現可謂在古希臘哲學中,掀起一場風暴,他竟然否定了現象世界。因此就有人需要收拾這個殘局。但是這項事業非常麻煩。

有這麼幾個困惑,我們到底是贊成巴門尼德的思想還是否定他的思想?

如果贊成,怎麼調和前面的現象和後面的本質之間的關係?

如果否定,你是否定他說前面的現象,還是後面的本質?

或許當時的哲學家沒有想著這麼多,他們支持巴門尼德的理論,但是他們需要解決,存在和非存在什麼關係。

首先出場的是恩培多克勒,他的四根說,就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四根,他是不生不滅,換言之,那個才是世界的本質真存。前面流變的世界只是四根被愛、憎驅動,運動的結果。

那麼恩培多克勒的學說,出現一個嚴重問題,請問愛憎哪來的?

這裡就要理解,雖然我們前面都是用」本原「這個詞,但是隨著哲學的演進,這個詞的內涵不斷豐富。米利都學派偏重於,」原「,用」源「更好理解。就是源頭之意,是這個源頭派生世界。也就是承認前面的現象世界是存在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有後面人六經注我的嫌疑)。而巴門尼德以後的哲學家,更偏重於」本「,即前面的現象世界是假象,真正的本質是」四根「、」種子「、」原子「。

到了阿納克薩哥拉首次提出」目的「的說法,但是這只是用來搪塞他的學說漏洞的工具。

到了德謨克利特,他的原子論,達到這個階段的最高峰。他首次突破了恩培多克勒的遺留的問題,即那個外在動力哪裡的?

德謨克利特並不是假設有一個外在力量,而是原子自身碰撞的結果。但是又遺留下一個問題,原子內部本身不運動,那麼原子為什麼能運動?

並且,這個階段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幾個質料怎麼能解釋複雜的世界?這個問題阿納克薩哥拉顯露了一個萌芽,就是問,為什麼存在非要如此存在?

換言之,質料、形式、目的、動力,這四個探討存在問題的思路,最重要的是目的。

其次,哲學開始轉向,轉向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他們將哲學從虛無縹緲的自然哲學,拉回到探討人倫社會問題。

蘇格拉底面對的問題更為複雜,經歷巴門尼德、高爾吉亞的論證,世界已然破碎,如果重新建構?

蘇格拉底的貢獻,在於,他首次提出,目的是一個根本問題。因此提出,善和美。

但是請問,什麼是善?什麼是美?

其次,我們如何把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貫通起來。

因此,就引出了柏拉圖。柏拉圖前期更多受蘇格拉底的思想影響,後期受畢達哥拉斯學派影響。

2、共相和殊相

共相和殊相這是兩個哲學概念,用我們常用的詞,就是探討特殊和一般的關係。

這個問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如果不學哲學的話,會疑問,這也能算個問題?

我們以」數字「為例。

我們看到了一個人,一個粉筆,然後抽象出」一「,而這個」一「,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你不可能找到一個抽象的」一「,你只能找出一個人,一個粉筆。

這是我們常人的感覺,但是柏拉圖並不是這麼想的。

因為這有個問題。

現在你面前有一個人,那麼你憑什麼斷定這是個人,而不是別的東西?

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性,一個抽象的概念早就存在你的心裡,這個概念就是一把尺子,分辨著不同東西。

這就是理念論的最初雛形。與之相對的,就是我們常人的思維,就是只有特殊的事物存在,那個共相,是你思維抽象出來的產物。

這樣我們就可以引出理念論,什麼是理念論?

理念這個詞跟巴門尼德的存在一樣,中文翻譯也是很頭疼的,但是哲學概念不比我們生活用的概念。我們必須在形而上上去思考這個觀念,而不是在字面上理解。

所謂理念,柏拉圖假設了兩個世界。

一個是永恆不變的理念世界,一個是流變的現象世界。這兩個世界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共通的。

這裡千萬注意的是,柏拉圖的理念論不存在人的心中,而是一個客觀的東西。用我們熟知的話,這叫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好理解,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並不存在於我們的頭腦里。什麼是唯心主義?這是我們誤解最深的概念。

我們對於唯心主義的感覺,就是我想有朵花,我的手裡就有朵花。

然後無盡地嘲笑那些哲學家,傻到家了。

儘管上面所說的例子,也有哲學家確實這麼主張的。但是我們要看到唯心主義深層一面,也就是合理性一面。

我們對於唯心主義,大多接受列寧的看法,列寧說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徵、方面、部分片面地、誇大地、過分地發展,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深化了的絕對。

原始的唯心主義熱為,一般是單個的存在物。這看來是野蠻的,駭人聽聞的,荒謬的。可是現代唯心主義,康德、黑格爾以及神的觀念不正是這樣的嗎?

列寧的說法,不能說錯,但是如果能夠深刻地理解唯心主義。你會發現唯心主義不是這樣,他不是把認識某一方面誇大的產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不是一對鬥爭對象,而是縱向地探討世界的深化。

我們看看維特根斯坦的說法,

這話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什麼叫物的總和。

就是我們的認知,世界是客觀世界,是脫離在意識之外的世界。換言之,就是唯物主義。

而維特根斯坦說,不是的。世界是邏輯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客觀世界。

如果我們把世界分成三個世界。那麼有三種可能性

其一、客觀世界,獨立在我們意識之外

其二、主觀世界,只在我們精神存在

其三、既是主觀存在,又是客觀存在

我們常人都是認為我們活在第一個世界,但實際我們反思一下,就知道荒唐。如果世界是客觀的,為什麼人類聽得的是聲音,而聲音本身是波長。為什麼人們不直接接受到波長?

可想而知,我們應該對客觀世界這個概念產生懷疑。這就是唯心主義的立足點所在。

說回到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怎麼解決,兩個世界的關係。

我們知道,柏拉圖帶著的使命是拯救現象,就是你不能把現象斥之為假象。柏拉圖認為,我們感官造就的世界,是後面那個理念世界的」分有「。

理念世界是永恆的,絕對的。有絕對的美,絕對的善,絕對的真,絕對的公正。

也就是說,柏拉圖的理念論,把我們常人認為那些抽象出來的產物,當成背後的真存。

舉個例子,我們常人認為,我們看到了白馬、白雪、白色的屏幕,然後抽象出一個」白「,然後被我們認知所認識。

但是柏拉圖不這麼認為,為什麼白馬是白色的?是因為白馬分有了理念的白的自性,才形成馬是白色的。

也就是他倒過來看問題。這就是唯心主義在哲學上的第一次露面,我們為什麼說,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不能叫純粹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是因為他們是不自知的。

而柏拉圖的思想已經對」心「展露無遺。先有抽象的理念,然後才有具體的事物。

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思想?原因有三

其一、理念更為永恆,更接近於本質。並且如此能夠解決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問題。也就是說,就算你普羅塔哥拉說得對,一個人認為風是冷的,一個人認為風是熱的,但是冷、熱的理念是永恆的,你不能否定。

其二、理念可以解決巴門尼德兩個截然分立的世界,儘管理念世界是永恆的,是本質的,但不是和現象世界脫節的,而是相互鉤連的。

其三、解釋了目的,在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概念也不是平行的,而是互相有高低。是如同金字塔一樣一層一層向上的,最高的是」善「。善是最為圓滿的,最為完全的,一切理念都有受到他的統領。

理念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怎麼把握?必須通過理智,而理智只有通過靈魂才能把握。肉體是干擾的,因為肉體意味著感官。

蘇格拉底接著說:「美是否還有其它奇妙的原因呢,我現在還不知道,也沒看到。假如有人跟我說,美的原因是顏色好看,或是形狀可愛等等,我都不理會,因為顏色、形狀等東西,使我迷惑不解。我只簡簡單單、或許是笨笨地抓住這一個原因:為何一件東西美,因為這件東西里有絕對的美或沾染了絕對的美(隨你怎麼說都行),不管它是怎樣得到了這絕對的美。這件東西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絕對的美呢,我也還不能肯定地說。我只是一口肯定:美的東西,因為它有美,所以成了美的東西。我認為,無論對自己、對別人,這是最妥當的回答。我只要抓住這個原因,就擊不倒。我相信,無論是我或任何別人,這樣回答是穩妥的:美的東西,因為它有美,所以是美的。你同意嗎?」。

唯心我們多少解釋了,因為邏輯形式更為永恆。那麼為什麼是客觀的,難道他就不能是人心靈的東西嗎?

就如同,柏拉圖自己說,他說一張桌子可以壞的,但是桌子這種東西卻世代不絕,為什麼?

因為做桌子的木匠心中有桌子有做桌子的理念。

這也是蘇格拉底理念論的觀點,蘇格拉底並不認為,理念是客觀的。

其實理解起來也很簡單,我們可以進行這麼一番論證。

理念要麼是客觀的,要麼是主觀的。

如果是主觀的,要麼每一個人的理念是一樣的。要麼每一個人的理念是不同的。

假如是一樣的,那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就消除了特殊。就如同,如果我的理念和你的理念是一樣的,那麼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假如是不一樣的,那麼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世界,這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也是不可承認的。

因此,理念必然是客觀的,他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那麼獨立於意識之外,理念是物質還是精神?

很顯然,是精神。比如美、善,總不能說他是物質吧,他可不具備物理性質。


推薦閱讀:

【思辯的歷史】蘇格拉底之死
【思辯的歷史】恩培多克勒

TAG:哲學 | 柏拉圖Pl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