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題材|一杯假裝成雞尾酒的毒雞湯

67年時間,29部電影,78部紀錄片,梵高很賣座。

酒吧遇見熟人,非要介紹我認識他一個做珠寶設計的女士(現在做設計的貌似比代購還多,要不就是以前做代購的現在改行做設計了)。這位小姐姐以藝術家自居,一上來就提到即將上映的梵高電影,具體表述我實在不記得了,新聞聯播體大致是這樣的:梵高為藝術事業做出的巨大卓絕的貢獻啊,他對藝術的熱情感人至深,他為了藝術獻身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所以結論就是,因為梵高是最值得尊重的藝術家,這部電影必須是今年上映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這是最彆扭的流行語,國人說話從來都沒有為了嚴謹起見加之一的習慣吧.....)。

聽到這裡,真想號召,巴黎那些有熱情沒才華、可以坐滿幾列TGV的小藝術家們來華髮展:快來施展你們的藝術熱情,成不了梵高,最不濟還能混得和小姐姐一樣呦......之後,珠寶設計「藝術家」小姐姐還試圖用「讀者」體給我介紹香奈兒夫人的悲傷情史,什麼設計里只用珍珠是為了紀念,在打算求婚時出車禍意外死掉的未婚夫(她是真心覺得香奈兒和國產電視劇一樣....那你告訴我,Stravinsky和德國軍官是替死去的未婚夫來照顧她的嘍?)

比起藝術,情懷總是更好賣........

也許,藝術評論家有成千上萬的理論來佐證一個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價值,經濟學家有成千上萬的研究來證明一件藝術作品在市場中的價格。

但對於你我來說,藝術只有兩種,動人的,和不動人的。

動人的藝術作品,是真實的,是創作者的真實流露。義大利電影《la Magliore Offerta最佳出價》里講述了一個精神潔癖的拍賣師的愛情騙局,關於藝術贗品,有一句台詞很令人尋味:

每件贗品都隱藏著某些真實。在臨摹他人的作品時,造假者會因無法抗拒誘惑而在作品中加進自己的痕迹,往往是某些平淡瑣碎的細節。從一個不經意的筆觸就會流露出造假者的真情實感,使得造假者無可避免地出賣自己。

動人的藝術,是具有個人印記的。記得與Mark Rothko作品的第一次相遇,站在那幅巨大的邊緣模糊的暗色調色塊前,我整個人連同手中冒泡的香檳都不好了,彷彿被吸進某種巨大的悲傷里逃脫不掉。

後來因此成為摯友的S先生詢問我的看法,由於當時不太了解Rothko,便半開玩笑引用了尼采:

If you stare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stares back at you.當你久久注視深淵時,深淵也會回望你)。

隨後,從S先生那裡得知,這是Rothko後期的作品,他後來的自殺,他對人性深度的探索以及尼采對他藝術的影響。好的作品在默默無語中會告訴你,所有關於它以及它的創作者的一切,你要做的只是用心聆聽,和它交流。

我一直沒有了解藝術家生平的習慣(好多次說到喜歡的藝術家,都不知道人家是怎麼死的。講真,大多數藝術家的人生都不是「藝術人生」,除卻艷史滿滿的畢加索,和生活在Gossip Girl群里的Andy Warhol,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只比莫蘭迪略微少一點平淡而已。了解藝術家的人生,並不能讓你喜歡上他們的作品)大家都是凡人,有趣的不是他們的生活,有趣的是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所以,看作品就夠了。

縱然,梵高的藝術很動人,但他的人生,之於很多人,是缺乏美感的。他羞澀內向,不善與人交往,他內向羞澀、缺乏魅力、單戀妓女(對方根本不怎麼搭理他)、酗酒神經質,還很自私(為了保住自己的經濟來源,阻止弟弟Theo去美國發展)。他對於繪畫的執著也許令人感動,但是,以他的性格和才能,除了藝術,在其他職業發展方向也不會有什麼前途。

以梵高人生為藍本的再創作,即使形式上有創新,我找不出有什麼動人的理由。

比起這位不太成功的前畫商的經歷,和他同時期,和他撕過逼,人到中年,不泡枸杞拋妻棄子,跑到太平洋小島上和野妹子野合,以藝術的名義幹了不少缺德事的前銀行家的故事,要有趣得多。

如果看電影和小說,我更願意看去高更的。高更的人生里,有太多得戲劇性元素,夢想碰到現實,道德遭遇人性,有發展有高潮,還有完整的故事性......隨便改一改,就成了毛姆的名篇《月亮和六便士》。梵高的故事,那至多就是一篇勵志雞湯文,還是一篇毒雞湯,你看,我們這個時代,生前不會成名的,死後更不會。在被梵高的故事感動前,你還記得上個月的熱點嗎?

至於最近上映的,那部據說耗時7年的電影,你猜Oscar Wilde會怎麼說:

Nowadays,people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value of nothing.

推薦閱讀:

《至愛梵高》| 梵高回眸的瞬間,我已淚流滿面!
《夜間的咖啡館》
為什麼我覺得梵高的畫很醜?
男朋友喜歡梵高,應該送什麼禮物呢?
啊— — 這個油畫叫什麼名字啊。?

TAG:梵高 |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電影 | 毒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