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醫生科研設計中的「六不要」
本文首發於「解螺旋」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註明來源: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
醫生要搞科研,不能稀里糊塗地開始,稀里糊塗地結束。老闆肯定會讓你根據科室情況,如前期收集的病人臨床組織檢測後結果發現了哪些可以做下去的分子等進行課題設計,就是我們所謂的科研設計。這個目的是將科學假設加以條理化,系統地說明你對此問題的認識,擬進行何種實驗或觀察,具體做法如何,預期的目標是什麼,用多長時間來完成,需要給予哪些幫助和支持等。不想死那麼多腦細胞?那你只能自己等死了。下面是科研設計中千萬不要犯的錯誤,你們可要注意了!
一不要:沒有科研假設。
科研假設相當於射擊的靶,沒有靶,就沒有目標。
例子:大夫S從事腸癌研究,基因晶元篩選出A基因在腸癌中高表達,好開心可以往下進行實驗了!進一步可以進行的實驗包括:增殖、凋亡、周期、克隆形成、劃痕實驗、酵母雙雜、熒光素酶實驗等等,好多啊!被問及是想證明A基因到底是與轉移相關,還是耐葯相關,亦或是想進一步找到A基因相互作用蛋白?我到底想證明啥?A大夫沉默了......
二不要:不清楚自己的研究設計方案。
如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是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等,選擇合適的研究可以事半功倍。
例子:假定在未暴露的婦女中每1000個生產中有8個患先天性心臟病,為了查出可能高出1倍的危險度,隊列研究需要觀察3889個暴露組婦女和3889個未暴露組婦女的妊娠結果。但如用病例對照法,設暴露婦女之比例為0.30,則在同樣條件下,僅需病例與對照各188例,可見在這個例子隊列法所需樣本含量是病例對照法的約20倍。
三不要:混淆自己的研究目的
比如臨床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研究目標,目標不同,對象和方法、觀察指標、分析總結的方法、最終回答的問題都不同。如果一篇文章要同時回答診斷和治療兩個問題,就會出現矛盾,如診斷研究和治療研究需要的對照組是不同的。
例子:A醫生大筆一揮,給自己擬定了一個研究:「1000例肺癌病人臨床總結」。問他具體想重點總結哪個方面,是要做診斷研究、治療研究、病因研究,還是預後研究?他說我都要......
四不要:沒有對照,或設立不合理的對照。
所謂對照,是與研究組或試驗組相對而言的一組研究對象,就是除了分組因素外,其它特徵與研究組非常相似。對照組的選擇和選擇合適的對照是研究設計的重要部分,正所謂「無對照無真相」、「有比較才有說服力」。
例子:比較實驗小鼠組和對照小鼠組XX治療效果的差異,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周齡、體重、性別等方面存在統計學差異,此類情況下,是否能夠進行治療效果的比較,需要依據具體情況分析,而不是忽略掉或剔除掉某些實驗對象。
五不要:以隨機分組的名義「隨便」分組。
隨機是使參與研究的每一個分配單位(小至單個的患者,大到社區或城市)通過一個已知的概率(通常是相等的概率)被分配到某一治療組中去;也就是機會均等的原則,而分配本身是不可預測的。隨機不是說來了一個病人研究者隨意指定他或她應該屬於哪個分組,也不是按某種次序如入院先後、出生日期等用單雙號交替的方法來分配病人入組。
例子:預計納入病例90人左右,隨機分為三個組,比較三種不同干擾措施的有效性。按照自己擬定的「隨便」分組原則,前30個分到A組,中間30個病人分到B組,後30個病人分到C組。
六不要:沒有計算樣本量。
樣本量太小,得出的結論代表性、重複性差。研究假設不同,樣本量計算方法也不同。
例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納入10隻小鼠,因為種種原因,至實驗結束時小鼠死亡只剩4隻,實驗組3隻,對照組1隻,不想重複實驗,遂把4隻老鼠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