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鳴 | 順勢才能明道,明道方能取勢

曾鳴教授: 今天有人問我,阿里發年報,大家又都看不懂了,增長怎麼這麼快?我想先從這裡講起吧。

取 勢

最先講的是取勢,這十五年下來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取勢,至於怎麼取勢,我想展開跟大家溝通一下。

這兩年我也沒有想到阿里能夠保持這樣的速度持續地增長,不僅僅是阿里,騰訊也一樣、亞馬遜也一樣,蘋果上個月剛估到9000億美金的市值,為什麼這些企業能這麼快增長,關鍵就是取勢。

最大的勢是什麼?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如今面臨的是根本意義上的範式革命,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商業,跟工業時代的商業有根本性的不同,所以我們會看到這種根本性的不同在各個方面展現出來。

企業的增長方式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現象,我們看到今天企業的增長方式跟過去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增長方式,這是我想今天跟大家講的,我們本質上正在經歷一個,從工業時代到數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到智能時代的一個商業大變革,這是最重要的根本判斷。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判斷?我們就來看一個表現,就是企業的增長。

企業的增長傳統上都是所謂的線性增長,線性增長到了一定的體量,大家會認為這會是一個線性下滑的過程,非常典型的U曲線。能有線性增長的企業大家就會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企業了,像大企業來說每年有10%,逐漸到3%、2%,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企業是個什麼樣的成長方式呢?

第一個,它是指數級的增長,這個可能是大家注意的比較多的,比如:Uber,Uber在5年時間內市值達到了400億美金,速度超過了谷歌,它完全是一種爆炸式的增長,滴滴也一樣,幾年前不存在這家公司,今年600億美金,這些企業完全是爆炸式的指數級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跟以前相比就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再去體會阿里、騰訊這幾年的發展,我發現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這樣的企業不僅僅是指數級的增長,它還有一個特點是脈衝式的增長它的增長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指數增長,它往往還有第二個波段、第三個波段,它是波段式的一次脈衝,可能一個指數級增長,然後會緩慢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能量的儲蓄,它會有第二次脈衝式的增長。

所以,你會發現過去幾年,甚至看騰訊過去這十幾年來,大概每一個人都有賣掉騰訊股票的痛苦回憶,都是你覺得它不可能再增長的時候,又有一次巨大的增長,這就是它的平台的一次次積累,一次次釋放。

背後的核心是因為,在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經濟組織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形態是平台,而不再是公司。工業時代發明了一個組織形態,一個基本的商業形態叫做公司,公司的典型特徵是通過管理實現穩定的線性增長,網路時代最核心的組織形態是平台。

平台最大的特點不是計劃,它是一種指數性的增長,是一種爆炸性的,非線性的增長,而平台背後的核心是網路效應,公司背後的核心是規模經濟。

所以,在過去100年的工業時代里,大家追求的核心都是通過上規模、降成本,然後實現一個可以管理的線性增長。平台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都是最先實現網路效應,因為實現網路效應才有指數級的增長的可能性,它才會形成這樣一個增長的規律,這是我想跟大家講的第一個最核心的概念。

這裡其實是兩套商業邏輯,每一個邏輯本身都是自洽的,工業時代的邏輯在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智能時代已經不再適用了。而在平台的競爭中間,最重要的是勢能,是取勢,是誰能夠壓倒對方,最先進入指數級的增長,它會像黑洞一樣,把所有的資源都吸過來。

大家看過去七八年的商業競爭,如此地殘酷,因為它是一個能量急劇壓縮,然後快速增長的局面,是誰先跑出來了這個網路,誰就處在了一個贏者通吃的格局。

所以,從最早大家很熟悉的滴滴跟快的之間打車之戰,到團購的千團之爭,背後的目的都是誰先取得勢能,而這個勢能是一個平台開始跑起來以後,它會把所有相關的資源都吸在一起。

所以,在矽谷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基本上每兩年,最頂尖的工程師大部分都跑到一家公司去了,當這個勢能起來之後,不僅僅是資本會急劇地向它集中,人才也會急劇地向它集中,各種各樣的合作的資源也會向它集中。

大家可以看到過去10年的商戰,核心是取勢,背後的邏輯是要實現平台化的擴張,只有平台才有網路效應,這個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互聯網+

借著這個機會我再講一個概念,我前不久突然意識到「互聯網+」這個提法為什麼不對?不是不對,但它為什麼不產生大家期待的效果?

因為當大家講「互聯網+」的時候,覺得1+1=2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實際上傳統行業跟互聯網的結合是一件巨難無比的事情,它要求的是乘法,要的是化學反應,1乘以幾應該是一個十幾的過程。

阿里出去創業的這兩年基本上是屍橫遍野,輸得都很慘,最重要的原因是純互聯網的創業機會基本沒有了,他們搞不定傳統行業。不知道傳統行業到底怎麼玩,花時間弄懂三個行業,錢也燒光了,人也累慘了,最後還沒有找到一個突破口。

反過來,對大部分傳統行業的人來說,大家對互聯網的理解其實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特別是早期有不少人覺得找一個CTO,或者是找一個合伙人是做互聯網的這事就成了,其實還是不成,只不過是換個人吵架而已,背後的那個東西是現在最難的地方,但是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我們講百億美金的突破,其實都是在這個點上,只要找到了這點,你能看得到它整個服務的成本結構會有一個急劇的變化,服務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以前你只能講概念,說人工智慧對這一定會有影響,怎麼影響你是看不到的,所以傳統行業的場景、物聯網技術的突破,把一個傳統線下場景低成本轉化成一個網上的場景,再加上人工智慧技術,形成智能化的商業決策,這是一個新的商業閉環,未來的創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把這個閉環走出來。

明 道

既然這個時代取勢如此重要,怎麼去取勢?有個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順勢才能明道

明道方能取勢

我展開來講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悟。

首先你怎麼才能明道?什麼叫道?既然講到道這個層面,大家自然會覺得這是一個相對來說不太變的東西。

商業的本質、管理的核心,大家講到「道」就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太會變化的東西,但是我們很幸運的地方,也是很不幸的地方,我們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所以,這個「道」其實是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明道在這個時代變得非常地難。

就講這五年,2012年天貓雙11創造了歷史性的新高之後,很多傳統企業,特別是做服裝的人就開始不得不正視互聯網,以前大家講網路銷售,大部分的人還是不太在乎,但是2012年以後基本上都轉過來要做互聯網,順著後面有O2O這些。

2012年、2013年,包括大概到2014年,那時候也有一些長江同學找我講互聯網,我最怕這些同學跟我講,你一定要理解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商業之道是什麼?

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嗎?你如果從傳統行業來跟我講你很懂商業之道,實際上的意思是說其實我比你明白,我不用變,終於你們要變了,你們不懂商業之道的人要吃苦頭了。

但是反過來,在這段時間,(我講是傳統行業背景的人)天天來找我說互聯網思想是什麼?我真搞不明白,你不跟我講商業之道,你跟我講互聯網思想,我覺得你有機會,你的機會要多得多,我之所以不跟你談商業之道,是假定你原來的東西都懂,你要了解的新的時代的商業之道是什麼?你要了解的變化是什麼?而不是不變是什麼。

如果互聯網行業的人天天跟我講互聯網思想,那也就沒有價值了,他們要琢磨的反而是商業之道。

在阿里內部我們這十幾年天天打架,是電子還是商務,到了螞蟻金服就是Tech還是Fin,一會兒偏左、一會兒偏右,正是在左右互搏之間,新的東西開始變得明白了,新時代的道才開始一點一點地清晰起來、浮現起來。

回到我們剛開始講的Vision,什麼叫取勢?

風來了,是陣風?還是季風?還是長久的趨勢?你根本沒辦法判斷,只有當你明道之後你才能判斷這是不是真的趨勢,你才能敢取勢。

意思就是,你看懂了以後你才能跟進去,你才敢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其實取勢背後是有一次重大的抉擇,你認為這是真正的勢,在你看不懂的時候等著等著這個勢就跟你沒關了,因為你已經是風最後的尾巴了,你怎麼跟都跟不上了。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明道在這個時代一定是變化之中找不變,不變之中找變化。

就像這兩年講O2O,這個也是一樣的,O2O是所謂線上到線下,同樣是兩撥人,線下的人就覺得線下的東西終於又有價值了,你們線上的人不行了,看增長也不行了,線下的房租又起來的,我們的好日子又來了,可能過三天你發現好日子又過去了。

同樣線上的人也一樣,你用線上的打法去打線下也一樣頭破血流。它同樣叫O2O,同樣叫全渠道、叫線上線下的融合,但是此線上非彼線上,此線下非彼線下。

三年、五年以後的線上、線下都是我們沒有辦法認出來的線上跟線下,那才是未來。今天大家都不過是給未來做墊腳石的,我們過去認為自己的所謂道都還不夠,都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進一步地去理解未來之道在哪兒。這是講的明道這一方面。

明道的前提其實是——順勢而為,你還是要首先跟上大趨勢,這個事情本身就非常非常地難,因為每一個新的變化,背後都有無數的原因,背後的驅動力你要一點一點往裡頭去看,你才大概能跟得上。你要去跟這個浪,本身就需要勇氣,因為一直在學習、一直要投入,一直要跟著這個發展。

取勢明道第一步,就是要有勇氣跟著這個時代不停地往前走,過去的東西不斷地放下、放下,因為你不放下別人也會把它拿走,這是第一步跟上這個浪潮的發展。當然用什麼方法跟是一個問題。第二個,你可以說我不玩這個遊戲的,你退休了也行,但是你只要在這個場上你就得跟著往前走,這是第一個順勢而為,第二個是明道。

最終無論是明道還是取勢,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回到最後本分還是蠻重要的,因為變化之快很容易迷失。

我們講佛家叫貪嗔痴慢疑,你有很多短暫的利益、很多看不清的迷惑,真正要取勢明道,得風氣之先又要走得長久,就是你的胸懷、你的發心是怎樣的,這個是很重要。

換句話說,Vision我們如果把它理解為遠見,這個遠見基於明道、基於取勢的話,明道就有Vision,最後這個Vision從哪兒?Vision的源頭其實是Mission,就是你的使命、你的本心,你沒有驅動力肯定是走不了那麼遠的。

我後來發現我做不了一個企業家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沒有野心,沒有原始驅動力就沒法往前跑。

所以,你能夠看到馬雲在1999年提出「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背後其實有很強的使命感,他可能也是那代人裡面產生出來的很奇特的結合,他出身於杭州師範大學,但是做到了杭州市學聯的主席,這是他「又紅又專」的一面。

另外一方面,杭州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

他14歲開始,他當時為了學英文,基本上每天到杭州飯店門口帶著老外去遊覽、旅遊,所以他學到的不僅僅是語言,更多的是文化,所以才有機會22歲去澳大利亞,然後還有教父,海外家庭對他的照顧,他其實是有基督教情懷在裡面的,再加上武俠的行俠仗義,這三個東西湊在一起是一個很奇特的組合,各種各樣的元素都有。

為什麼他在海外特別受歡迎?是因為他本身有基督教的情懷,跟海外的人很容易溝通。對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基本上全是武俠文化起來的,只要是武俠的東西大家都喜歡,在一起很開心,所以形成很獨特的凝聚力,而這個凝聚力才會讓背後有一個長遠的東西去付出,這個東西就是文化。

其實使命、願景、本心,這些核心是奠定了一個企業文化的本色,而這個文化的本色又帶動了這樣的人是願意去付出,不斷的去往前跑,跟著這個浪往前跑,然後才有明道的機會,才能得風氣之先,不僅僅是取勢,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形成造勢的能力。

這是我想跟大家講的取勢、明道背後的東西。這兩點通了以後,「優術」的東西就不難了,因為你自然而然地會有這樣一個過程。

創錕諮詢為您提供專業的股權激勵諮詢、薪酬與績效諮詢、戰略諮詢、集團管控諮詢,詳情百度搜索創錕諮詢。

推薦閱讀:

假如阿里巴巴投資細胞免疫治療
【內推已截止】阿里巴巴2018屆實習生春招內推進行中,歡迎來撩~

TAG:阿里巴巴集團 | 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