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自己上司不行的也只有他了
文·狼師道
讀了不少歷史,第一次自己寫歷史,就拿不論老少都能聊兩句的「三國」開始吧。先說啊,標題里的「張裕」可不是那個釀酒的「張裕解百納」,別誤以為這個牌子在三國時期就有了。那其實我覺得,就算不提上一句,很多人應該也不熟悉「張裕」這個人。可能是受《三國演義》影響太深,感覺上大部分人對三國都很熟悉,但只是熟悉那些個主要渲染的人,對於歷史上同樣在三國時期很有影響的人,卻不知道。
比方說,曹操是能謀能戰,對於他手下的謀士,好像也就郭嘉、荀彧知名度高一點,而程昱、董昭、劉曄、毛玠,甚至賈詡,我都很少聽見周圍有人提。(當然應該是我接觸面太少,而且我這邊指的是平常不看歷史的人,歷史研究者、愛好者不算哦。)
劉備這邊,諸葛亮、龐統大家都知道,法正卻沒什麼人提。諸葛亮去世以後,大家都知道接下來是姜維,可對於他真正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個人認為諸葛亮很早就在培養這兩人),還有之後的董允,幾乎沒什麼人關注到。而我覺得,其實「後三國時代」,或者說「後諸葛亮時代」,才是三國真正精彩的部分。
再說一點題外話,《隋唐英雄》拍了這麼多部,總感覺拍來拍去就是程咬金、秦叔寶那麼幾個人,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作陪襯的,而對於李靖這位當之無愧的初唐第一戰神,著墨則相當的少,甚至壓根不提。在今天你要問別人「李靖」是誰,人都以為是哪吒他爹。唐朝?嗯?有這麼個人嗎?而實際上,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下最大功勞的就是李世民和李靖,而且太宗皇帝永遠是在千軍萬馬中沖在最前面的那個,秦瓊等人才是作陪襯的。李靖滅蕭銑、輔公祏,之後橫掃東突厥、吐谷渾,何其威風!
扯遠了,正文開始。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劉聯手敗曹操於赤壁,劉備趁著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對戰時,一舉拿下荊南四郡。之後借荊州,又娶了孫權妹子,等到了建安十五年的時候,表面上看,劉備、劉璋、孫權三人所治下的南方四州已經連在一起對抗曹操。之後劉璋採納了張松這個傢伙的建議,邀請劉備入川,而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發展,益州是一定要拿下的。於是在建安十六年,劉備帶著黃忠、霍峻、龐統等人入川。
好,接下來就是介紹本文的主人公——張裕,他沒有個人傳記,主要事迹都記錄在《三國志.蜀書.周群傳》里。
《三國志》里君主都有個人傳記,大臣都是幾個人,甚至好幾個人合在一起寫傳,作臣子的有單獨傳記的只有諸葛亮和陸遜,這也可以看出陸遜對三國時代影響之深。周群也是跟好多人合在一起寫傳,這裡我單獨拎出來是因為實在不想打那麼多的姓了。
之所以把張裕的事寫在周群的的傳裡面,應該是因為這兩人都「曉占候」,就是看天相、算命、預言之類的。張裕是土生土長的益州蜀郡人,字南和(出自《續漢書》,不是《後漢書》),而且應該算是本土士族之一。《三國志》原本記載是這樣的——「時州後部司馬蜀郡張裕亦曉占候,而天才過群」。這裡可見張裕的本事還比周群要大點。
注意了,注意了,真正好玩的部分開始了。先看原文。 「初,先主與劉璋會涪時,裕為璋從事,侍坐。其人饒須,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無須,故裕以此及之。
這件事情發生在劉備剛剛入川,劉璋前來迎接,在涪城設宴開歡迎派對,一開就仨月。原文里的「先主」指的就是劉備,而張裕作為劉璋的從事(秘書之類的),也參加了宴席,而且是和劉備能夠面對面交談的那種。「其人繞須」,也就是說,張裕是個大鬍子,估計還特別濃密。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頭髮鬍子什麼的基本不剃,何況當時男性以長須為美,比如劉備的二弟關羽。
劉備也是嘴欠的,非要開人家玩笑,「昔吾居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這句話就是說,「當年我啊,住在涿縣老家的時候,姓毛的人特別多,東西南北都是姓毛的,於是當時的縣令就開玩笑說——諸毛繞涿居,姓毛的人都住在涿縣啊,哈哈哈哈」。
乍一看這話也沒什麼問題,也不好笑。可注意了,這裡的「涿」同「啄」,就是指嘴巴,所謂「諸毛繞涿居」,就是在嘲笑張裕的大鬍子——嘴巴附近全都長滿了毛。好吧,這連冷笑話都算不上。
張裕一聽,估計立馬就火了,心說:這麼多吃的還不夠堵你的嘴,好好吃你的飯,調侃我幹什麼!立刻回敬:「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欲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那意思就是:「從前啊,有個人在上黨郡的潞縣當縣長,後來又調到涿縣當縣長,人家給他寫信的時候,想寫潞縣吧,那就漏了涿縣,想寫涿縣吧,又漏了潞縣,只好寫——潞涿君」。
這裡的「涿」還是同「啄」,還是指嘴巴,「潞」則同「露」,「潞涿君」即「露啄君」,就是嘴巴附近光溜溜的,一根毛都沒有。偏偏不巧的是,劉備雖然手臂長,耳朵大,偏偏不長鬍子,可能從小日子過得苦,缺了點激素髮育什麼的,導致「無須」,那我說了,那個時代男性以長須為美。男性卻又不長鬍子的人群只有太監。
所以我把兩人說的兩段話用白話文簡介概括一下,再接地氣一點翻譯就是
「看,你個大鬍子!」
「滾,你個死太監!」
我知道宦官一開始並不是閹割之人,太監一詞是不是在明清才有的,哪位教我一下宦官和太監的具體區別。
「故裕以此及之」,張裕知道劉備沒鬍子,就拿這個反擊。相信劉備當時肯定是氣炸了鍋,偏偏話頭是他挑起的,只好忍住,真不知道他以後再看到他二弟關羽那濃密的鬍鬚時會作何感想。我覺得,後來張裕之死,從這時就埋下了伏筆。
要知道,劉備可是黑社會幫派老大出身,年輕那會兒脾氣也是相當不好,《三國演義》里寫張飛鞭打督郵,實際上是劉備以為督郵要撤他的職,也不問清楚就把人家綁起來臭打了一頓。
後來劉備得到了益州,張裕成為了他的屬下,但是兩人相處的相當不愉快。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集團出兵攻打漢中。他先問周群,周群回答:「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而張裕可就不客氣了,直接說:「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張裕智商爆表而情商餘額不足。不知道我們可愛的劉備伯(bai)伯(bai)是個玻璃心么。事後發展果如周群所言。「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沒不還,悉如群言。於是舉群茂才。」
周群被劉備舉薦為茂才,可劉備對於張裕則是越發的討厭。想要辦他,可是一直沒借口,這劉備正瞌睡呢,張裕就給送枕頭。怎麼回事呢,張裕私下對人說:「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張裕預言庚子(公元220年)會改朝換代,在壬寅(公元222年)到癸卯(公元223年)之間,也就是劉備在得到益州九年以後,會失去它。看看張裕的用詞:劉氏祚盡矣!那意思:趕緊散夥吧,劉備要倒霉!
人啊,倒霉就倒霉在這張嘴上,吃錯東西要得病,說錯話要丟命。張裕私下這段話被人告發給了劉備,劉備大怒,但劉備又要證明張裕對於爭漢中的說法不對,於是將他下獄待斬。張裕說這些話也許是為了泄憤,可是被有心之人聽到,就變成了他升官發財的墊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謹言慎行。發牢騷,也是要看對象的。
不得不說,張裕算得幾乎精準。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打敗、公元223年,劉備逝世,蜀漢政權岌岌可危。
緊要關頭,諸葛亮出來求情了,想不到吧,張裕的面子還真大。可是終抵不過劉備一句:「芳蘭生門,不得不鉏」。這人說話太直,君主終究會有忍不了的時候,遲早要死。於是張裕被「棄市」。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中華史.三國紀》中有提到:「曹操殺孔融,劉備殺張裕,諸葛亮廢廖立、來敏,目的都在於要打擊士族。」說白了,就是當時士族集團勢力太大,任何一個政權都要選擇怎麼跟他們相處,而劉備集團在益州,實際是外來的和尚,那外來的和尚佔了別人的地,對於益州本土的士族要怎麼處理呢?劉備選擇了對抗,後來諸葛亮也是,而張裕身為益州本土士族之一,在蜀中又大有人望,相信諸葛亮也是顧慮到這點,才為他求個情。說到劉備集團建立政權的複雜性,扯出篇論文不成問題,這裡就不多提了。劉備殺張裕,一方面是記恨已久,另一方面應該也有打擊本土士族的意思。
對於易先生的解釋,總感覺有些過於「形式」上的,易先生無論是在《品三國》,還是《三國紀》,最終都把三國時期歸為士庶與寒門的鬥爭,我覺得這樣解釋,終歸還是有些空白還沒有填上。所以對於易先生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實際上張裕本人還是個相面大師,很早之前就為自己看過相,原文記載:「又曉相術,每舉鏡視面,自知刑死,未嘗不撲之於地也。」,意思說,張裕對著鏡子看自己,知道自己會因刑罰而死,撲倒在地,想必非常悲傷。這位算命大師不光會算自己,也會算別人,根據《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記載:「時益州從事張裕善相,芝往從之,裕謂芝曰:「君年過七十,位至大將軍,封侯。」
雖然有點差距,但鄧芝在公元234年被封為前將軍,封武亭侯,於公元251年去世,鄧芝生年不詳,但推測被封侯時年齡應該相當大了,他也是後三國時代蜀漢政權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
如果《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記載沒有過分誇大的話,那麼不得不說張裕「曉占候」的本事真不是蓋的,給個「半仙」評價也不為過,事實上他對劉氏政權的預言的確是「後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非常準確。
可惜了這麼個「天才」,既有自個兒作的成分,又加上君主忌恨,最終被暴屍街頭,可悲。說到這裡,我倒覺得同時代的禰衡,倒跟張裕的性格、經歷有些相似。個人認為,其實以張裕的才智,應該是可以處理好跟劉備的關係的。劉備入川,雖然最高權力一直保持在以他為核心的荊州集團手中,但是他也一直在盡量平衡益州與荊州兩派的關係。
事實上,出自益州派系的楊洪,不就得到了重用,劉備與諸葛亮都十分器重他。同樣的還有吳懿,他甚至做了劉備的大舅子,與魏延一起鎮守漢中。就算是跟他本事差不多的周群,不也得到了劉備的獎賞。更不用說也是出自士族的法正了。所以張裕本人的悲劇,到底是跟他自己性格有關係。劉備飯桌上一句玩笑話,你跟著笑笑也就算了,非得狠狠的頂回去,畢竟當時這麼個情況,你怎麼知道劉備將來不會是你的主子呢。
漢中之戰,他也可以勸得委婉些,此時劉備集團正是水漲船高的時候,這個關頭你潑一盆冷水,不是自討苦吃嗎。至於對劉氏政權的預言,更是自個兒作死,關起門說說倒也罷了,還給人聽見了。說到這裡,倒又有一位跟張裕挺像,而且還是出自益州派系的人。他就是彭羕,以後有機會我也會說到。
但是說到底,在那個時代,張裕跟其他很多人一樣,畢竟是不起眼的。我們現在讀起他的事迹,會覺得他算得准,而在當時,我認為大部分人恐怕覺得他跟街頭那些打一幡兒,裝瞎子算命的人差不多。你看,張裕本人在《三國志》當中都沒有個人傳記,主要事迹都記載在周群的傳里,而周群本人的傳記,又是跟杜微、杜瓊、許慈、孟光、來敏、尹默、李譔、譙周、郤正,這麼多人擠在一起。可見這些人本身知名度也不高,就更不用說在別人傳記里的張裕了。而且,當時信息不發達,老百姓參政覺悟也不高,恐怕也就知道自個兒縣令的名字,連本國皇帝的名字都可能不知道,何況是這些小人物呢。
然而他們至少還有陳壽記下他們的事迹,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人,早已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跟這些人相比,張裕他們終究還是幸運的。
其實像張裕這樣的小人物,甚至包括一些大人物,任何歷史時期都有,只是人們一般不太關注這些,而這些人當中有些確實對那個歷史時期有著深遠影響的。不光是人,包括某些朝代,我都感覺關注度不高。比方說,西漢王朝關注度很高,對於東漢人們似乎就不怎麼提,頂多也就知道個光武帝,到了南宋,也就關注個岳飛,岳飛一死,之後怎麼樣,好像也不提了。為什麼呢,我前面說了,這些人之所以冷門,很可能在當時知名度就不高,傳到現在,知道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很多人了解歷史的途徑大多來自電視劇或者電影,加上評書演義,京劇戲曲不聽話的演繹,而這些藝術作品中也很少會提到他們,主要是表現主要人物。況且古裝劇拍的雖然多,卻總是重複,漢朝拍來拍去不外乎劉邦、劉徹,唐朝拍來拍去不外乎武則天、楊貴妃,清朝就是大玉兒和多爾袞、康雍乾,其他的好像都很難拍似的。如今的歷史教科書,寫得也簡單,很多朝代都只寫一些大事,其他一筆帶過。像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的事情,幾乎書上就沒有(以上僅是個人觀點),這也很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報喜不報憂。
所以,以後有空的話,我想多寫寫這些小人物,或者比較冷門的歷史。書情戲理人言冷暖......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三國志蜀書》,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申明:此文系作者狼師道,非本人所寫。
往期精彩回顧
聽說蘋果自帶高德地圖與高德APP導航路徑不一樣?
自從從事地圖行業之後,我真相信,這世上有一種從天而降的掌法
http://weixin.qq.com/r/SSg-J0rE2BenrQ5E931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職場】把握好說話的時機,別在錯誤的時間發言或沉默
※【職場】應答如流,給出讓領導舒心滿意的答案
※【職場】領導面前不玩虛的,用數字和結果來說話
※如何跟這個職場中的「重要他人」打交道?
※【職場】學點兒自我營銷術,職場才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