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的紅與黑

近年來傳統金融遭遇的巨大挑戰主要來自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機構吸儲、放貸賺取資金存貸差的簡單零售盈利模式,在互聯網金融與商業場景結合後提供的高利率、方便快捷服務下,顯得毫無競爭優勢可言。

市場競爭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無疑打破了長期被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的金融市場,推動了國內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對人民群眾儲蓄、投資、增加財產性收入等是有好處的。

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變革力量,政府這樣龐大的系統在技術、政策和法律等方面不可避免的相對滯後,又使得迅猛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因缺乏必要的監管而亂象叢生。

自2014年阿里巴巴餘額寶以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階段,一兩年內國內就出現了上千家互聯網金融企業,並表現出發展快、門檻低、監管乏力的特點。披上互聯網金融外衣、隨便建個網站、編造幾個高收益率項目就開展吸儲、投資業務的非法行為,開始出現,嚴重擾亂了金融、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

此時,政府開始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關注和監管,開始根據破獲的大型互聯網金融欺詐等案件來完善和健全相關政策法規,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管。這一時期,由於政府數字監管能力建設的方方面面仍未完成,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摸索階段,所以表現出很強的「問題導向」型監管問責趨勢。

這種趨勢也就導致,政府監管哪個領域,哪個領域就會因為之前的不規範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P2P領域的監管嚴格起來了,就發生「跑路潮」;對數字貨幣ICO頻發監管嚴格,就在允許區塊鏈企業發展的前提下緊急叫停ICO融資和數字貨幣與人民幣的兌換交易,等等。

綜上看,不難發現,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是走強的態勢。

如果考慮到近年來政府大力促進數字政務能力建設、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強化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能力建設等因素,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能力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威權主義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此外,從近年國家金融領域的作為看,推行利率市場化,「一路一帶」國際倡議下歐亞大陸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區內推行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入籃SDR成為排名靠前的國際儲備貨幣,開放資本市場推行「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放開外資在華金融投資銀行、保險等的比例限制,等等,全面融入國際金融體系,構建面向全球的新型開放金融市場已成為大趨勢。

而要在一個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中大有作為,首先得做到有效的金融市場監管,不求殺敵三千,只求先穩住陣腳,穩中求進,積蓄力量,創新發展。這決定了不僅是明年,未來至少五到十年國家都會不斷強化對整個金融業的監管能力建設,確保自身不發生影響全局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發展迅猛、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的互聯網金融,毫無疑問也是其監管的重點所在。

從諸多政務實踐看,利用唯一識別的身份證建立具體到人頭的全方位、強勢數字信用監管,對市場主體的徵信監管,等等,可能會成為未來政府強化金融監管的重要方向。對各種數字化交易平台無論是商貿的還是金融、生產製造的監管政策和技術應用,未來可能將進入一個高頻高密度完善階段。

這種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企業想創新發展,其實與小微企業關係已不太大了。強監管態勢下的政策會把行業門檻標準抬高。資本也會仔細甄別那些有潛力的中小微企業在必要的時候啟動收購兼并模式,把未來競爭對手扼殺在搖籃之中。

錯過了第一次大風口,時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想創新發展,在我的認知範疇就那麼幾條路了。一是有很牛逼的技術,比如在區塊鏈金融應用技術領域有大突破,走技術崛起路線,通過市場風投、天使投、私募基金等一路高歌猛進,發展壯大。二是有好的商業模式和項目資源,走合作路線,與金融機構、資本和平台企業合作發展。三是如同阿里巴巴、騰訊那樣,立足在線支付、綜合商業場景或社交、財富管理等建立綜合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

這幾條路,在政府強監管態勢、監管由「問題導向」走向「全面監管」的趨勢下,無論走哪一條,技術、資本、商業模式等都得立足於信用,才有大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是紅還是黑,其得失,就在於此。

互聯網金融的江湖,估計還是那句老話在發揮作用——得信用者,得天下!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一周夜譚----這一行三會瘋狂輸出存在感的一周
本輪金融去槓桿監管政策全梳理

TAG:互聯網金融 | 金融監管 | 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