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辯的歷史】德謨克利特

1、背景

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原子學派是自然哲學中的巔峰,也是我們講的最後一位自然哲學家。其後,哲學就從探討宇宙本原變成探討道德哲學。

雖然探討的對象不同,但是實質上探討的方法和思維是一致的,切不可把兩者分開。

要了解德謨克利特的思想,首先要全面理解自然哲學家的思想。所以,我們要重新回溯一下自然哲學家的思想,特別是他們遺留下來的問題,須知西方哲學是在前人遺留下來的問題中,通過邏輯延展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學說的。

我們把自然哲學家的思想分成四塊來思考。

其一、自然哲學的探討的思路

我們知道,自然哲學乃至所有古希臘哲學家,他們都相信,感官造就的複雜、流變的世界是一個假象,在這個世界背後有一個主宰者存在,他是永恆不變的。

至於既然目標是探討這個背後的本體,為什麼還要探討前面這個假象世界,按照巴門尼德的話就是

意見儘管不真,你還是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徹底的全面鑽研,才能對假象作出判斷。

所以他們一方面極為重視理性,但是也並沒有忽視感官。他們是通過否定假象來探討本體的。

其二、探討的方向

自然哲學家有兩類,

一類認為某種質料是事物的本原,代表學派是米利都學派、艾菲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納克薩哥拉。

這其中,還分為一元質料、多元質料之分。

另一類,他們講自我的邏輯延展的產物是為本原,代表學派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和埃利亞學派。

這些哲學家都相信,真正的世界是不變的,即使赫拉克利特也不例外。

其三、遺留的問題

自然哲學家雖然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但是他們的邏輯模型多少都存在某種問題,現舉出幾點

1、以質料為主的哲學家,

以一元質料探討的哲學家,他們提出的邏輯模型是一個有界無限的循環結構。並且任何一個質料都可以再分,並不能確切成為本原。

以多元質料探討的哲學家,他們提出事物演化的原因,是機械的,並且如果解釋不清楚,就用虛構的力量搪塞過去。

2、以形式為主的哲學家

儘管形式比質料更為永恆不變,但是對於探討形式的哲學思想,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把形式視為本原,就沒有辦法去詢問形式本身是什麼?

即問,畢達哥拉斯的數是什麼?巴門尼德的存在是什麼?他們只能緘默不語。

其四、虛空和目的

早期的哲學家對於」虛空「的探討是持反對態度的,最鮮明的就是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認為,」無「是難以想像的,他說

因為它是完全的、不動的、無止境的。

巴門尼德的麥里梭說

存在是充實的,它所以不能運動,是因為它沒有「虛空」;因為,如果有 「虛空」,它就向空中移動了; 既然沒有「虛空」,也就沒有可寄託移動的空間了。

換言之,所謂虛空,類似於抽掉質料以後,那個留存下來的空間。

由於探討形式的哲學家,他們已經假設形式本原是圓滿的,自然不可能留存下來這樣一個空間。

阿納克薩哥拉是首先探討本原」目的「的哲學家,換言之,為什麼本原非要這樣演化不可?

2、原子論和虛空

德謨克利特和他的老師創立了原子論,他們認為

所謂」意見「是感官造就的表象世界。真正的世界是原子造就的世界。

原子是怎麼樣的呢?

1、極小,不可見,內部密集充實無空隙,沒有虛空,沒有部分,不可分割。

2、原子同質,質料同一,形態各異

3、原子內部不動,即使有外部力量,也不變。但是作為原子整體,他又是可以移動的。

原子整體在碰撞、結合中,改變了他們的次序和位置,這樣造就了事物的複雜性。就如同,ABCD對於他們本身而言,」質「是相同的,但是通過排列組合可以形成英語複雜的形態。

其次除了」原子「,另一個始基是虛空。

虛空是原子移動的場所,也是運動的原因。他說

虛空就是不存在,但是不存在也是客觀的,虛空是稀空、不充實的。

原子是無限多的,他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結合產生事物,分離使得事物消亡。雖然表象的世界變化萬千,但是本質上,原子是不生不滅的。

很明顯原子論,深受幾乎所有早期哲學家的思想。

將埃利亞學派的」存在「從彼岸拉到此岸。從恩培多克勒的僵化的」四根「,成為自身能夠運動的原子。把畢達哥拉斯的」比例「說,改造成了原子自身的結合和分離。

但是並不是說,原子論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動因問題。

即原子內部是不動的,為什麼原子本身又能動呢?

3、必然性

什麼是必然性?德謨克利特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關係。事物之間是依靠事物的因果關係建構起來的,世界具有固有的規律。

他說

寧願找到一個因果的說明,而不願獲得波斯王位

他們不相信偶然性,他們認為表象上的偶然性,後面都有一個原因支撐著他。

換言之,任何偶然性的事情,其實背後有一個原因,只不過此時的人們沒有找到他的原因罷了。

4、宇宙生成論

德謨克利特描述了他的宇宙生成論,

他說

原子在虛空中,雜亂的運動。他們互相碰撞在一些,形成一種漩渦運動。

在漩渦運動中,相似的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的水火土氣元素。

並且在漩渦運動中,小而輕的原子就飛到邊緣,大而重的原子沉落到中心。

這樣一來,活潑的原子形成了火,較大的原子就形成了土,其他原子混合為水、氣。

但這裡的輕、重不是指重量,指的是抵抗力。小的原子他對抗運動的抵抗力低,就飛出漩渦運動的外層。

書歸正傳,由於重的原子落到漩渦運動的中心,相互結合成球形,最終形成地球。

外圍的原子同樣形成球形,但是因為他畢竟輕,是火的原子,他形成了太陽和月亮。

因為他們的運行軌道同地球(漩渦中心)距離不一樣,所以速度不同。

並且宇宙的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人類所居的世界,在宇宙中有無數個。

並且任何世界也跟生命一樣有產生、成長、衰弱、消亡的過程。

所謂生長和成長就是不斷從外面吸收原子,一旦失去了原子,世界的原子就開始解構為自由原子,世界就開始衰落了。相反,不斷吸納原子,使得原子併合,世界不斷成長。所以,世界在形式是相同的,只是個體特性不同。

這樣一個宇宙生成論,是典型的地心說。是後世的康德提出星雲學說的先聲。

5、靈魂說

對於早期哲學家的靈魂學說我們講過很多,但是早期哲學中,靈魂有兩種含義,

其一、是泰勒斯認為的事物運動的能力,即物活論

其二、是一種精神實體,畢達哥拉斯學派從埃及販賣的靈魂不朽說

對於德謨克利特而言,他指出

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靈魂也不例外,他說

並且,他把阿納克薩哥拉的」努斯「和靈魂貫通起來,認為,靈魂就是努斯。

靈魂如同火一樣,最精微,最活潑,他能穿透一切事物。

靈魂進入身體,使得身體能夠運動。因為靈魂能夠產生運動。

靈魂進入身體後,需要呼吸。因為靈魂原子外圍的物質使得,靈魂要擠壓出去,只有吸入空氣不斷補充靈魂原子,才能長存不息。一旦不能在呼吸,那麼壓力就會擠壓出靈魂原子,造成死亡。

因此,靈魂是可朽的,但是靈魂原子是不朽的。

靈魂使得身體能夠思考,因為靈魂有一個部分叫做」努斯「,他能夠思考、感知。

6、認識論

德謨克利特提出」影像說「,

他認為,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解釋力不夠,他認為不僅主體射出粒子,客體同樣射出粒子,通過空氣為媒介,形成一個影像傳入眼睛,被大腦處理成感覺。

空氣進入耳朵,形成聽覺。

相對於影象說,更為重要的是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討論。

他認為顏色、味道、溫度這些事物性質是從俗約定的。

比如對於溫度是60度的水,有人就抗熱,但是就害怕。依照主體的生理狀態,會形成不同的感覺。這為智者學派相對主義打開了大門。

而事物本身的性質是通過不同原子形成的。

這是對於感覺的探討,很顯然弊病還是跟恩培多克勒一樣,即影像形成的感覺和原子構成的感覺是一樣的嗎?

他假定

接著探討,」思想「也就是理性的來源。

這裡真實的認識就是思想,就是理性。因為原子極小,不可能通過感官來認識。

理智能夠形成對感覺的糾偏,他能洞悉真理。

但是他並沒有完全否定感官,他說

也就是理性是從感官中增長出來的,結果理性總是要否定感官。

德謨克利特一方面提出,感官也是真理,理智也是真理,這不是矛盾嗎?對於德謨克利特而言,他認為,兩者都是真理,只是程度不同。

但是他又指明,人們很難靠近真理,他們根本不知道世界本原是原子。

7、科學前瞻

我們可以看出,德謨克利特的思想可謂別緻而深遠,現代的原子物理學,竟然在兩千年前,已然有了相對應的邏輯模型。

這裡我們就必須論述一下,科學和哲學是什麼關係。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的序論中說

哲學是介乎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我們常人認為,科學和神學是對立的,儘管在歷史中,神學確實起到的作用是屏蔽新思想的傳播,但是神學在很長時期卻是哲學之源、科學之源

為什麼羅素說,哲學是介乎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呢?

他說的很明白,哲學和神學的相同點在於,兩者都探討終極問題,只不過神學訴諸於神,而哲學訴諸於理性,也就是邏輯。

科學和哲學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運用理性,不同之處,科學只探討具體問題。

因此,西方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哲科文化,哲學和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是一個例子,再比如我們說過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根本不是數學家,而是純粹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結果竟然造成了第一次數學危機,極大地拓展了科學的前進路程。

這種例子實在太多,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是深受理念論的影響。

或許有人覺得,用早期的哲學家和科學來類比,存在一個問題。因為早期並沒有科學、非科學之分,哲學家不僅充當神學家,還是政治家、科學家等等。

但是我們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解析幾何創立者)、萊布尼茲(微積分創立者)、康德(星雲說)、牛頓(書名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等。

再看,分析哲學家,語言哲學家,締造著一場又一場的認知革命。

所以哲學不是一個純粹文科的學科,而是偏向於理科思維的學科。

哲學和數學、物理學一樣極度依賴精密邏輯,從歷史發展序列看,哲學可謂是科學的前瞻。


推薦閱讀:

【原著選讀】畢達哥拉斯學派
【思辯的歷史】智者學派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