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4.8 權威的借用

權威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來自人能力的差異性。有的人能力強,有的人能力弱,能力弱的人在能力強的人面前往往會產生「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導致三方面的結果:

  • 一是能力弱的人會對能力強的人產生「信服」,這種信服會讓他們不會去質疑能力強的人的建議、命令、觀點、看法等,他們也沒有能力找出質疑點,道理很簡單,「你不如我,憑什麼指出我的問題?」;
  • 二是會讓能力弱的人對能力強的人產生服從,因為這樣做會增加他們防止出錯的「保險係數」,會使他們內心有安全感,並且減少行動的心理成本;
  • 三是增加能力弱者的盲從,特別是在「強權」社會裡,誰的能力強誰就能生存的更好,這些「強權」往往是社會規範的制定者,也是社會資源的佔據者,遵從他們不僅能得到讚許和獎勵,同時還能起到「狐假虎威」的效果。

在某一時間、特定地域中,總有一些人在某一領域站在「能力金字塔」頂端的人,成為該領域的「權威」,他們掌握著發言權,並且對爭議具有評判權,他們不容被質疑,也不允許被挑戰,他們的存在使「權威效應」得以產生。要建立權威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將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個體變為權威,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人都將面臨挑戰,任何的疏忽都可能讓一個人走向神壇。暴力是建立權威的最簡單、最直接方式,它也是合法權威得以存在的最終依託,然而這樣的建立方式是不穩定的,當合法權威失去暴力的保障時,那麼這種權威便會失去力量。對於施控者而言,借用權威是實現自身權威的理想方式。

所謂「借用權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狐假虎威」。很多時候樹立一個新的權威並不容易,然而借用已有權威的「權威」則簡單得多。在很多新宗教中往往存在一個卡里瑪斯型的教主,他們「既不是被任命的官職人員,也不是在今天意義上的作為專業知識來學習的為了報酬而從事的某一種職業的持有者,而是特殊的、被設想為超自然的(在並非人人都能企及的意義上)身體和精神的天賦的體現者」 (馬克斯·韋伯, 1997)。在政治領域,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例如1882年日本天皇頒布的《軍人敕諭》,第一句話就是「我國軍隊世代都為天皇所親御」,並告誡軍人「須知下級遵從上級命令,跟遵從朕的命令沒有差別」,即其他人其實都是在借用天皇的權威。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這裡向大家介紹兩種常見的權威借用方法:

一是借用超驗存在。

所謂「超驗存在」,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無法驗證其是否存在的事物,人們會信賴超驗存在,並期望其能幫助自己實現幸福或給予自己更好命運。既然我們連其是否存在都無法驗證,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去相信這個超驗存在?為此,法國哲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5-1662)提出了著名的「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賭注」。由於我們無法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在人們相信上帝存在的前提下,將可能有兩方面結局: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信仰者就能有機會上天堂,不信仰者不僅會失去上天堂的機會,甚至還有可能下地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信仰者和非信仰者會得到相同的結局。帕斯卡認為,相信上帝的存在是最謹慎的做法。這便是我們常提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借用權威現象在政治、宗教、文化等領域中都相當普遍,例如1910年,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宣稱,皇冠「完全是上帝所賜,而不是由議會、人民議會或人民的決定所授予的……鑒於我是上帝的工具,我將獨行其是」 (陳明慧, 2005),這裡的超驗存在便是上帝。此外,借用權威也是洗腦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一些邪教和極端組織之中,他們往往會虛構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或神,這個人或神雖然不一定是真實存在,但是一定具有絕對權威,任何人不得質疑,一旦質疑會遭受懲罰,然後他們再利用這個人或神實現對他人的控制。我們不能不相信無所不能的「神」,「通過把教會的最高權威轉到世俗統治者手中,路德造成了德意志諸政府的特殊權力主義和德意志中產階級的特殊的謙恭順從,即『統治者』和『臣民的心理」 (埃里希·卡勒爾, 1999)。例如,劉邦編造身世,借用迷信和君權神授來獲得合法性;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在接觸西方基督教後創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認為中國古代崇拜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洪秀全稱自己為「上帝之子」,這是典型的在借用「上帝」的名號用來迷惑百姓。這樣的方式是實現控制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納粹黨為了實現對天主教青年團的控制,就採用了這種借用權威的方式,例如施泰因曼(Vicargeneral Steirunann)在1933年8月的一次天主教青年團集會表示,「我們長久以來追尋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們有了一個帝國,一個領袖,我們虔誠地追隨領袖,……我們了解高高在上的他是上帝賜予我們的……」 (Lewy, 1964)。

二是嫁接虛化「權威」。

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是人,或者類似於人的「神」,而這種方法是給一些特定的話語、詞句、思想、觀念、認知、物品等載體賦予神聖的意義,實際上是將原來的「權威」進行虛化後轉嫁。比如,標籤化某些思想、某些原理(將民主觀念上升為「普世價值」,「憲法是根本大法」

),佛教中的「法器」,基督教的「十字架」,古代象徵帝王顏色的「黃色」和龍圖騰,象徵日本皇家標識的菊花等等。此外,一些特定辭彙也能激發人們的特定情緒,例如納粹常使用「權力、力量、戰鬥、命運、天命、使命、領袖、共同體、決斷、volk(民族)、命令、服役、結合(bond)、紀律、作戰、意志」等標準辭彙 (C·巴姆巴赫, 2007)。引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話來說,即「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這便是虛化權威的過程。

之所以要虛化權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某一認知(觀念、看法、習慣等)形成的時間跨度長,參與的人數多,難以找出一個有代表性的、受到廣泛認可的人或群體單獨樹立為「權威」,或者以人為「權威」的存世時間較短(人遲早是要死的),或者乾脆已經死了;二是權威虛化後會增加神秘感、客觀感和距離感,讓人更加容易信服和盲從,例如納粹黨在政府機構、遊行、集會等地方大量使用黨徽、旗幟等標誌性象徵物;三是減少抵抗和質疑,人對人多少會有些懷疑,但人對人之外的客觀世界的懷疑感會降低。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韋伯. (1997). 經濟與社會. (林榮遠, 翻譯) 商務印書館.
  2. 陳明慧. (2005). 納粹德國的新聞與宣傳. 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 埃里希?卡勒爾. (1999). 德意志人. (黃正柏等, 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4. Lewy, G. (1964).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Nazi Germarry. New York: McGraw-Hill.
  5. C?巴姆巴赫. (2007). 海德格爾的根——尼采、國家社會主義和希臘人. (張志和, 翻譯)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點擊返回本部分緒論

推薦閱讀:

怎樣處理過期酸奶?
如何擺脫被別人利用單純和美貌?

TAG:權威 | 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