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政府和法治

以前對市場充分競爭理解的不深刻,總覺得政府減少些行政干預,搭好戲檯子,放開手腳讓市場主體唱戲就可以了。

現在隨著進一步的學習和思考,覺得之前的認識還是過於簡單、粗糙了。

市場充分競爭的大前提是產權清晰、產權受保護。

產權不清晰,對企業交易、融資都會造成障礙,也會影響資源優化配置及效率。產權不受保護,工業革命以來財富的創造者企業也會失去創新進取的動力,影響經濟增長、創新發展。

這決定了,抓經濟建設的政府弱化以往直接抓企業、工程項目的慣常做法後,還要有所作為,而非全然不管、置身事外。

從國家資源逐步放開的改革歷程看,政府圍繞產權清晰、產權交易,還是需要大有作為的。比如建立資源礦權的一級、二級交易市場,規範礦權交易;探索建立數據交易平台,促進大數據產業數據資源的合法合理流通,等等。政府通過謀劃、健全、優化和簡政放權等綜合舉措,大力實施政策供給改革,優化這些事關經濟轉型的政策資源,提升政府政策的導向性和質量,還是很有必要的。

進退之間,政府角色自然會發生微妙變化,走向變革之路。

這種大趨勢一旦得到認同和實踐,經濟效率提升固然是意料中的事兒,更為關鍵的是產權受保護的需求會空前強烈。

我國2004年憲法修正案對憲法第13條進行修改,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內容,在保護公民產權方面就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為其他部門法保護公民私人財產提供了憲法保障。而近年來無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還是農村宅基地、林地、耕地的確權發證以及政務中心城鄉產權交易中心的布建,無不用事實說明,用法治與改革的辦法保護私有產權的工作已全面展開。

一個產權清晰、產權受保護、產權可交易的圖卷即將描繪完成。諸多領域市場充分競爭的條件基本成熟。

但是,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允許充分競爭的領域充分競爭,單純依靠市場自己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畢竟,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之後又出現了凱恩斯的「看不見的手」和馬克思的「資本論」等政治經濟理論學說,也導致了世界各國即使是英美那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至今也早沒了原教旨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

「兩隻手」靈活運用促進經濟增長和繁榮,成為各國的普遍做法。

而這也決定了「政府與市場」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僅在理論界長時間被討論,而且在政治經濟治理實踐中也成為聚焦的重點所在。

對於這個問題,多年前,我曾在某次培訓中請教一位國內一流大學的年輕教授。也許是專業有別的原因,他對此漫不經心、不置可否的態度,差點讓我這個剛開始接觸經濟領域的人錯過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直到自己去讀一些經濟類的書和看一些國家層面的改革歷程闡述,才恍然大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界定政府、市場二者的關係,一段時期以來我毫無進展,依然很迷茫,有些雲里霧裡的感覺。

不過,幸運的是,近些日子工作寫材料涉及到了法治這個自己曾學過幾年的「理念」,觸動了法治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科斯定理及法律經濟學的些許記憶。

政府與市場二者之間的關係由「法治」來界定,如同天外飛仙一般突然就闖入了腦海,揮之不去。

順著這個大思路,就有了下面的一些思考。

國家在宏觀層面建立的憲法、立法法、基本法和各部門法及法之位階等,其實在架構上已經界定了政府治理、市場秩序,只要認真執行,就能有個初步認定。近年來開展的執法信息公示、全過程記錄、法制審核「三制度」等改革,從這個角度看,就是要通過陽光公正執法「讓政府、市場關係清晰和剛性起來」,能夠更好地發揮法治的秩序穩定、界限劃分作用。

而從政府自身角度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涉及經濟社會各層面的政策舉措等的制定、審核、發布,近年來也在逐步完善健全制度辦法,推動其朝著程序正義、內容合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和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

政府自身建設正步入法治軌道。

此外,政府圍繞經濟轉型發展向人大提交的年度立法規劃、起草頒布的政府規章、決定、命令等,也昭示著政府抓經濟建設、經濟轉型創新發展和監管市場主體的辦法在日益走向法治。

依法治國指引下的法治政府、法治市場體系正在形成,政府、市場二者在法治理念引導和法律制度規範下,正走向良性依法互動,依靠乾淨擔當的幹部隊伍和善於冒險、創新的企業家,通過既親又清的政商關係,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市場部經理的一天
「百家號」抄襲百家,果非浪得虛名!
不講究」狼性營銷「法則的可口可樂是如何將營銷做到極致的?
怎麼策劃一個成功的活動?(線上線下完整版)

TAG:市場 | 政府 | 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