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的歷史】恩培多克勒
1、四根說
恩培多克勒的主要思想是四根說。
所謂「四根」就是水火土氣四種元素,這四種學派構成萬物。
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可以跟他的前輩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我們可以看一下,前面哲學思想的淵源。
米利都三傑用某種單一的質料解釋世界,畢達哥拉斯、埃利亞學派用邏輯形式延展的產物來解釋世界。
赫拉克利特和埃利亞學派分別認為萬物皆流和靜止不動。
恩培多克勒正是在繼承了前面哲學家的思想後提出他的思想。
恩培多克勒和米利都三傑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質料解釋世界。不同之處在於目的,米利都三傑承認運動,不過是想在運動中把握規律。而恩培多克勒是站在巴門尼德的思想高度看問題,他承認這個世界的變化是假象,真正的世界是不變的,他需要用這個不變的本質來解釋變化的世界。
「四根」中的水、火、氣都已經被前輩提出過,恩培多克勒加上一個土。
那麼他為什麼提出四種元素呢?
這就要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一個傳統,他們總是認為這個流變的世界是個假象,背後那個世界是不變的,是永恆的。即使赫拉克利特也不例外,他在肯定了世界是流變的同時,也提出
自然喜歡隱藏自己
暗含著那個流變的世界,常人都能感受到的世界是個假象,真正的世界是邏各斯。這裡的自然指的就是永恆的法則,邏各斯。
有了這樣一個背景,我們再看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就很明朗了。
他提出這麼幾點:
其一、四種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不能產生不能消滅,他們充滿著世界。
這就說明,在恩培多克勒的思想中,真正的世界就是一個永恆不變的世界。是用四種元素構成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出來,不生不滅的思想是吸收了巴門尼德的思想,質料解釋世界是沿襲了米利都學派的觀點。
通過這樣一改造,就把巴門尼德的「存在」從彼岸拉到了「此岸」。
接著必須探討,四種元素怎麼形成萬物的?
既然元素本身不生不滅,就不能和米利都學派一樣,通過自身的解構、重構來解釋,而要從其他方面來解釋了。
這裡注意兩點,恩培多克勒說神靈也是通過元素構成的。元素和元素之間通過混合、分離來形成萬物。
如果說萬物都是由某些質料構成的,那麼大千世界,各個物類都不一樣,怎麼能說是一個或幾個質料構成的呢?
就如同,一張桌子和桌子的貓,如果是一個質料或幾個質料構成,那麼為什麼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特性,他們的複雜性是怎麼構成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當今科學也不能很好地給出一個回答。
恩培多克勒自然不例外,但是他儘力給了一個回答,他通過繼承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比例學說,他說
通過四種元素的比例不同,形成了複雜的特性。這個解釋,在當時可謂是進步。
2、愛憎說
我們說過,自然哲學家通過尋找某種本原,來解釋世界。通過本原的本身可以劃分為形式和質料。
所謂形式,即指通過邏輯形式的延展的產物當成本原,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
所謂質料,即指通過某種具體的質料來解釋萬物,比如米利都學派、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還有一派,即埃利亞學派的「存在」,他既不能劃分為質料,也不好劃分為質料。但是無論後來的探討形式的哲學家還是探討質料的哲學家都從埃利亞學派獲得靈感。但是我們通過巴門尼德的敘述,可以知道,他主張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存在」。暗含著,所謂「存在」不生不死
和理性邏輯的「不生不滅」是一致的,所以大概能劃分為探討形式這一派。
那麼把本原是什麼解釋完成,就要解釋本原怎麼派生出萬物,並且為什麼展現出複雜的特性。
除此之外,還有探討,這個派生的動力是什麼?派生的目的是什麼?
說到恩培多克勒,我們就要問四根派生萬物的動力是什麼?
我們可以想見探討動力,有三個思路
其一、內部動力
其二、外部動力
其三、內外交織動力
我們看看他的前輩,米利都學派,從第一位聖哲泰勒斯的」水為始基「暗含著萬物演化的思路。那麼演化的動力,儘管他沒有闡明,但是他的弟子的學說,展現為內因說。
這也很好理解,假如在本原之外還有一個動力,那麼動力的主體是誰?既然是本原,怎麼能在邏輯上還假設有」另一本原「。
因此,在恩培多克勒之前哲學家,對於動力問題,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展現為本原自身的內部動力所致。
赫拉克利特體現為那個感覺上流變世界的矛盾鬥爭,但是必須要知道,赫拉克利特只是借用」火「來表示萬物流變,那個流變的世界是個假象,而真正的世界是永恆不變的。
但是恩培多克勒不同,因為他提出元素不生不滅,還要在元素和流變世界之間建立聯繫,這就麻煩了。
不生不滅就是暗含著,沒有內部動力的可能性,可是你又不能如同巴門尼德一樣否認運動。於是可以看出,第一條思路、第三條思路就被拋棄了,只能選擇第二條思路。
即,動力來源於本原之外。
於是他提出」愛「、」憎「說。
這裡不爭論,」愛「、」憎「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因為,
其一、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不自覺的唯物主義者,他或許根本沒有想過這種力量是精神還是物質。舉個例子,老子在《道德經》曾經論述他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前一句話,指明」道「是物質的,而後面這句話又如同理念論一般成為」精神「了。那麼老子的」道「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呢?你跑過去問老子本人,他自己也回答不出來,因為他根本沒有這個意識。這都是後人」我注六經「的結果。
因此在恩培多克勒留下的殘篇,一會兒有點物質的傾向,一會兒有點精神的傾向。
其二、限於當時的」信息量「,即使他要表達物質,他沒有相應的語言來表達,只能借用精神性的」愛「和」憎「,也未可知。
故對於這種問題,我們還是沉默的好。
所謂愛,即是萬物的集合、積聚。
所謂憎,即是萬物的分離,分散。
很明顯他提出這種力量是存在著的,並且永恆存在。但是凡人都不知道。那麼怎麼把握,很顯然通過理性來把握。
3、循環的宇宙論
通過」愛憎說「,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它的宇宙觀。他認為,宇宙是個球體,他通過循環發展,四根是他的質料,愛憎是他的動力。
1、
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愛處於混沌的宇宙中,佔據主導,四根團聚在一起,自得其樂
2、
第二階段,外部的憎的勢力崛起,他侵入混沌的宇宙中,四根開始分離,形成萬物。愛憎相互鬥爭,形成天地萬物。
3、
第三個階段,憎的勢力繼續壯大,最後佔據了宇宙,愛被排擠出宇宙之中,四種元素完全分離。
4、
第四個階段,愛的勢力崛起,衝擊內部的憎。愛憎重新鬥爭,愛使得四根重新團聚。進入下一個循環。
這種思想想像居多,但是也可以看出來,繼承了赫拉克利特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一思想。
4、流射說
恩培多克勒的思想,最為人矚目的不是他的四根說,而是他系統地探討認識。也就是探討認識論。
什麼是認識論?從字面上看,就是問我們能不能認識外部世界?
我們覺得奇怪,認識世界還是一個問題嗎?
當然是。
從米利都學派到恩培多克勒,大致都是率然地探討本原問題。
舉個例子,巴門尼德說」存在「是本原,外在的」非存在「是不可認識,不可言說的。
這就是零散地探討認識論,巴門尼德認為只有」存在「能夠被認識。
但是問題在於,巴門尼德認識的那個」存在「到底是」存在的存在「還是」巴門尼德的存在「?
舉個更為形象的例子,比如你面前有個杯子,你看到它,摸到它,那麼你憑什麼認定這個杯子的」本真「樣子和你感受到的樣子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可以說比探討本原更為重要,假如,我們探討的本原都是主觀化的本原,那探討本原有什麼意義?
但是古希臘哲學時期,只是出現了認識論探討的苗頭,他們的探討仍然屬於不自覺的。
我們來看看恩培多克勒的認識論,
恩培多克勒認為,在我們的感覺之外存在一個本真的對象,我們可以通過感官來感知到他。
但是我們需要通過各個感官的綜合處理來認識世界。
那麼憑什麼說,我們可以認識到感知的對象呢?
這就要提到他的另一個學說了,即」同性相吸,異性相斥「
他說,我們認識,無非主體和客體。
主體,發射出粒子。客體也發射出粒子,粒子在孔道中結合。同類的粒子相互碰撞,才能形成感覺。否則不能形成感覺。
如同鏡子一樣,外在的事物倒映在鏡子中,形成總總感覺。但是流射說太為粗淺,因為孔道是否會扭曲流散的粒子,這個問題,他沒有討論。他直接假設了孔道是真空的。
5、靈魂轉世
恩培多克勒對於靈魂,來源於奧菲斯教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靈魂不滅,輪迴轉世。
他以」愛「和」憎「來說明靈魂,他認為,愛是善,而憎是惡。
他認為,靈魂最早處於愛的包圍之中,這時的靈魂是純潔,但是他墮入人的肉體後,他墮落了,有了罪惡,因此必須輪迴。
只有通過學習神靈和守戒,才能超脫罪惡,凈化自身。
推薦閱讀:
※教授特稿丨郁喆雋:「哲學+」的時代 暢想
※哲學的誕生
※【原著選讀】巴門尼德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