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精進,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采銅)
· 人只能有一個「注意焦點」
· 轉換損耗」(switching cost)。轉換損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任務
A 留下的認知慣性,也就是之前已經習慣了任務A的認知情境、反應方式,這個慣性會對完成任務B造成干擾;· 考區間,找到那塊硬骨頭,盡全力去啃下來,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邊的打掃性的工作。
· 圖層工作法還可應用於並行處理多項任務的場景中。
· 一件是每住到一個賓館,首先要看門背後的樓層結構圖,
· 是不少人養成了一種僵化的照搬書本和理論知識的思維模式
· 是不少人養成了一種僵化的照搬書本和理論知識的思維模式
· 我們行動中蘊含的知識屬於不易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我們置身在這個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表象。
· 那些原本並非用語言承載的知識,用語言歸納和總結出來
· 我們置身在這個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個個表象。如果要透過表象看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觀察和思考。
· 及時反思,梳理反應鏈與意外現象
· 證及時性 反思一定要及時
·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樂於接受反面意見,有勇氣否定並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 線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專註不受干擾的時間,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 集中處理同質性的工作,可以減少不同質工作間的轉換損耗
· 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 行動後要及時反思,並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注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
· 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
· 找到一切學習的嚮導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視角來看,提問在學習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 學習計劃可能經過縝密的安排,也可能比較隨意。
· 從頭至尾地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門課程,把其中認為比較重要的點摘取出來,並且記成筆記,堆放在筆記軟體里。
· 對筆記進行整理,或者畫出一張思維導圖,把書中的知識要點以整體的形式再現出來。
· 以既成知識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後搬運到頭腦內部,只不過完成了知識在不同載體間的傳遞。
· 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 哲學家羅素在《人類的知識》中寫道,一個人求知的歷程,就像是一個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霧靄籠罩的高山,一開始他只能看到
· 模糊的輪廓,所有的東西都無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時,這座山的各個部分才漸漸地清晰起來。
· 因此,我們對新舊知識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別重要。我
· 是因為它被設計成能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而且價格也在大醫院的承受範圍之內。1956年時的價格是25萬美金。
· 由於學習心理學專業的關係,我曾經在課堂上了解過一些「人因學」(human
factor)
· 本質安全性」是一種重要的思想,不僅是一種術,更是一種道,它觸及了事物非常根本的東西。當然我現在對此了解的只是皮毛,但這已經讓我感到非常震撼。
· 種在「量」上進行改進的設計,而「本質安全性」的思想卻引導進而實現了一種從「質」上進行根本性改變的設
· 種在「量」上進行改進的設計,而「本質安全性」的思想卻引導進而實現了一種從「質」上進行根本性改變的設
· 著《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中寫道:「沒有任何一個題目是徹底完成了的。總還會有些事情可做;
· 。這種學習的結果是得到一盤知識的沙礫
· 那些特別適合長期探索的根本性問題,不僅可以引發我們持久的求知衝動
· 那些特別適合長期探索的根本性問題,不僅可以引發我們持久的求知衝動,還能迫使我們保持持續的思考。
·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 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 更不用說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在手機上看東西本來就不易深入。
· 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對同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 使他「形成了這樣一種思考方式,就是經常去深入觀察並探索事物的深層含義」
· 大多數學習者,可能經常扮演的僅僅是一個「孩子」的角色,他們只關心這本書、這篇文章說了什麼,傳遞了哪些顯而易見的知識
· 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
· 需要用新知識來解構舊知識,是新舊知識碰撞和融合的過程,
· 而也會帶來既有知識體系的重新建
· 因為他們主要接觸的信息內容是固定領域內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通常已經不對應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而是直接就最深層的問題進行探討,這樣一來,他們就失去了從表層解碼到深層的練習機會。
· 實踐型的專家,因為他們必須經常去應對那些超出單一領域的、非常規性的問題,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在表層和深層之間穿梭,因而他們的知識系統也就能夠不斷擴展。
· 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
· 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
· 當於無字處求之。
· 「見文字平鋪紙上,易;見若干文字自紙面浮超凸出,難
· 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 歸納是我們的強項。厚厚一本書,讀完後,我們可能會說,這本書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代替,
· 哪怕是我們用一張思維導圖把一本書的要點勾畫出來,也免不了會忽略很多重要的、具有啟發性的東
· 有人信奉「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可在我看來,「太陽底下儘是新鮮事」
· 這正應了法國大科學家彭加勒在《科學與方法》中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尋求相似;我們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別,在差別中我們首先應該選擇最受強調
· 西,這不僅因為它們最為引人注目,而且因為它們最富有啟發性。」
·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做中學 一位教授心理學課程的老師曾經一再對我們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並說,心理學在學習領域可成定論的東西
·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習都要「做中學」。有些領域本來就適合「做中學」
· 比如學習辦公軟體、畫圖軟體等,學習就是實踐,邊用邊摸索,用著用著就學會了,肯定比只抱著一本書啃要強。 遊戲為我們如何更好地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 同時遊戲的天然優勢也讓學習變得自然而有趣
· 與玩家學習曲線動態匹配的挑戰難度,使玩家既不會因挑戰過難而嚴重受挫,也不會因為過於簡單而失去興味。
·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 法國教育學家安德烈·焦爾當(André
Giordan)提出了「變構學習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 的觀點序列,而是他有能力啟動和調用的關聯。
· 關於練習在學習中價值的一個更直接的證據來自Dunlosky等多名心理學家於2013年發表的一篇文獻綜述
· 現以練習為主導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 但是,對很多學習者來說,他們的主要問題不是不願操練、不肯操練,而是不知道如何操練
· 在大多數知識性領域,自學者如何操練?
· 我們在學校里的學習,大多是循規蹈矩的被動式的學習,我們對待心理學的知識只是滿足於理解和記憶的層面,確實我們會做學術研究,並在其中進行非常深入的思考,但是這種思考仍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們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就是從方法到方法,我們沒有跳脫出來,從一個更大的視角,去反思這些知識的深層價值,沒有去思考這些知識和我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關聯。
· 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
· 但是在寫作時,也就是進行信息輸出的時候,我們必須去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不然我們無法自如地將它們組織起來。
· 除了更深層的理解,寫作帶來的另一個明顯的益處,是獲得反饋。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發表你的文章,然後得到其他人對你的評論,
· 還有一個方法是把經典作品當作老師,讓它們來給自己反饋。
· 他說遊戲的一個根本特徵是「假裝相信」
· 那麼這種操練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投入性
· 所謂設計式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 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 讓不同的知識發生化學作用
· 彭加勒在《科學與方法》中說,數學創造的實質,是從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的組合中找出最有價值的組合,而「最富有成果的組合常常是從相距很遠的領域取出的要素形成的組合」
· 我們正統的教育思維並沒有對知識的融合足夠重視
· 分裂性」(fragmentation)這種思維方式,他在《論對話》一書中寫道:「人們在思維時總是以解剖的方式來分析事物,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但在現實中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但出於方便剖析的原因,我們會分離出其中一部分
· 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
· 生物化學家伯納德·布羅迪(Bernard B.
Brodie)博士被譽為藥物代謝之父,他的一項突出貢獻是發明了可以判斷血液中藥物濃度的甲基橙測定技術。· 1947年,布羅迪在《生物化學學報》上一連發表了六篇有關甲基橙測定技術的論文,引發了藥理學的革命。而它的起點,正是將兩個原本不相關的領域融合起來:染料知識向藥理學領域的遷移。 這裡我們不妨做一個思維實驗,假設兩種情況:
· 可以說,布羅迪在圖書館發現染料文獻純粹是偶然,但是在醫學領域還有無數個這樣的難題等待科學家去解決,他們恐怕就沒有布羅迪那樣的好運氣了
· 這位著名的黑客兼創業導師在書中,對編程和繪畫這兩種創造性活動的相似性進行了完美的論述,少時學畫的經驗遷移到了他學習編程的過程中,使他對編程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
· 如果說遷移式融合起到了啟迪思維的作用,那麼印證式遷移則可以幫助人探索規律。
· 找到了一個重大突破:把富克斯函數的變換等價於非歐幾何的變換;隨後,他轉而研究了一些算術問題,沒有進展後去海邊度假了幾天,在懸崖旁散步時,他突然想到,可以把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術變換等價於非歐幾何的變換。第三階段,他又回到了辦公桌前,對這個問題發起了總攻,勢如破竹地完成了最終的證明。
· 「意識—潛意識—意識」相互交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突破是找到了不同數學分支知識的組合
· 有意思的是,彭加勒的這種經歷,在台灣戲劇大師賴聲川那裡也得到了印證。
· 所謂潛意識的思考,並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並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
· 可測量性。與在公司打工相比,自己創業產生的價值更大,是因為在公司個人工作產生的價值被大幅度地壓縮了,因為在大公司里,個人的績效無法被真實有效地評估,公司更傾向於以一種平均化的方式給員工提供報酬。
· 2. 可放大性。個人在大公司里的貢獻不具有可放大性,因為通常只能以「計時」或「計件」的方式來獲取報酬
· 1. 村上隆一方面批評了日本美術界的現狀,他說日本的美術大學不會教學生如何謀生,學美術的人大多數是靠教學生來賺錢,而不是靠出售自己的作品賺錢
· ,一個藝術作品要能賣出大價錢,關鍵是「通過作品,創造出世界藝術史的脈絡」,也就是說,「從該作品之後,是否開創了新的歷史」
· 更根本地講,一幅畫作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線條、顏色、構圖,而在於其背後所展現出的「觀念」,藝術品的價值就是觀念的價值。
· 因為它們都可以引起爭議,既有肯定的聲音,也有非常龐大的反對和質疑的聲音,這種爭論使一種新的顛覆性的觀念得以傳播、放大,顛覆了很多人原本對藝術的理解,從而產生更大的價值
· 村上隆提出的「價值體現在觀念的更新」的觀點,即便對科技創業也有非常大的啟示。
· 將知識進行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後的「深層結構」
· 我所做的工作的特點像變形蟲:我在探究化學世界的不同部分。
· 學習,應該以學習者心中的問題為中心,讓問題引導著我們去探求答案。
· 問題的提出,需要基於已有的知識體系,並通過問題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
· 通過深入事物內部的解碼,我們可以發現事物深厚的內涵,有機會掌握其中精巧細微的技法,不斷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技能是學習的終點
· 學會有意識地去分析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潛在關聯,通過不同知識的遷移、印證、互補,
· 1. 以最初的問題為中心,寫一篇關於該材料的學習心得。然後將其分享到相關的平台,如網路、老師、同行,並根據他們的反饋對你的寫作進行修改、完善。
· 請根據你最初的問題設計一個情境,用你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
· 我們每天要面對各種沒有價值和沒有意義的信息,它們或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或是充滿了陳詞濫調。
· 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 所以簡化外界輸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我們的「過濾器」
· 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
· 它們能一直提供高質量的、具有深度的內容,寧缺毋濫;它們能提供獨家的信息,絕不隨聲附和;它們能獲得所在領域內多位資深專家的推薦;它們可能也會推送一些營銷性的內容,但一定會有所節制,不
· 比如學術期刊的論文、上市公司的年報、統計年鑒等。
· 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
· 疏離流行或過熱的信息,可以屏蔽掉大部分雜訊
· 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
· 事實信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材料,而各種觀點和評論雖然有時會給我們以啟發,但也會牽引我們的頭腦,把我們搞得暈頭轉向。
· 我們獲得的事實信息越全面、深入,我們的觀點就越可能完備、準確
· 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 個星期的時間閉關,也就是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只看書和思考,不允許任何人因為任何事情打攪他
· 這時我們就要力求簡潔地表達
· 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信息,既是一種才能,也是一種美德
· 前兩處刪除掉的都是明顯的贅語,因為作為校刊的讀者即這所高中的師生,他們對這所學校的體育館和球星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根本不需要再添加修飾性的定語。
· 斯蒂芬·金反覆強調簡潔的必要性
· 簡潔是寫作的主流標準
· 被譽為英語寫作聖經的《風格的要素》一書就極力推崇簡潔的表達。
· 「好的寫作的秘訣就是剝離每一句話中的雜物,只存留其最潔凈的部分
· 表達本就是訓練思維的一種手段
· 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簡潔表達的習慣,是提升思維能力的一道法門。
· 度的簡潔,意味著更豐富的內涵
· 但是簡潔並不是簡單。
· 所以關鍵點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做到這一步,是一切簡化的前提。以這句話為標準,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探索簡化思維之道:
· 基於深入了解的「刪減」: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
· 這篇緒論雖然花了很大的功夫,但都是在引述別人的觀點,重複別人的話,並沒有提出自己的創見,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寫出來,要
· 「寫學術論文,千萬不要多說廢話,最好能夠做到每一句都有根據。我最佩服的中外兩個大學者亨利希·呂德斯(Heinrich
Lüders)和陳寅恪就是半句廢話都不說的典範。· 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結,並加以壓縮歸併
· 一個統一的神話模式,稱為「英雄之旅」
· 置身正常世界、冒險召喚、拒斥召喚、見導師、越過第一道邊界、遇到考驗和敵友、接近最深的洞穴、接受磨難、獲得報酬、踏上返回的路、復活和攜萬能葯回
· 用足夠多的資料「餵養」潛意識
· 你思考解決一個問題時,是否有特定的順序或者步驟?
· 很多研究思維和創意的學者認為,先發散後收斂的順序是最為合理的
· 潛意識會幫助我們思考,即便在我們不主動去想一個問題時,它也會非常「勤奮」地為我們工作。
· 1. 儘可能地搜集原始資料; 2.重複「咀嚼」原始資料,構思初始創意; 3.中止有意識的思考,啟動潛意識思考; 4.隨時準備迎接「靈光乍現」時刻的來臨;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實可用。
· 掉不可能的聲音,才會有新的可能
· 你要嘗試讓自己每天拿出半小時的時間,把負責監督的小人關掉,讓那個負責生產的小人自由發揮。
·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發現,那些經常會走神的人,甚至做白日夢的人,他們在創造力測試中的得分可能是更高的,因為在走神的時候,他們的監控者也在走神。
· 按部就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可能並不適合產生新想法,當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在意料之中,當每天我們都在重複接收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當每天我們只是在一遍遍重複和強化我們固有的想法,那麼我們的潛意識就很可能無所作為
· 世界本來就是雜亂無章的,在某個有限的時空內我們建立了秩序,我們受益於這種秩序,但也產生了「我必須依賴於這種秩序」的幻覺。
· 意外、混亂,還有隨機性會為我們帶來靈感,當然這種雜亂的效果應該是可控的,
· 另一方面我也會隨機在書櫃里挑基本與這個主題無關的書來看。結果我總是會得到一些意外的發現,這些發
· 而他的工作只是識別這些靈感,然後判斷開始動筆的時機
· 混亂不僅對個人的創造力有利,而且對一個團隊的創造力也有奇效
· 實際上方便了思想的自由交匯和組合
· 可以說這個巨大中庭的出現為皮克斯保持旺盛的創造力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混亂是秩序的另一種形式。通過混亂顛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維習慣,最終構建出新的秩序。
·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物理環境和人際環境來增加意外、隨機和混亂的元素。
· 人的大多數思考過程都是隱蔽而不可見的,我們只是在頭腦中想,卻很少將它們外化出來
· ,他們還要設法在該夢境中再次入睡,從而進入更深一層的夢境,隨後再進入第三、第四層夢境,最後實現修改目標人物深層信
· 起始於齊藤與柯布的約定,柯布處於嚴重的個人危機中,這個約定構成了柯布行動的激勵事件,是劇情的推動力
· 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
· ,因此可以接收足夠多的信息
· ,而是用形象思維,先構思出人物或場景的形象,然後用句子表達出來。
· 科學家也是善於圖解思考的一類人
· 越是抽象的研究,圖解思考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越大。
· 阿勞中學自由、開放,鼓勵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探索。更
· 「視覺理解是教導如何正確判斷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 真正對思維起作用的好像是一些符號和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圖像,它們會自動地在頭腦中複製、組合
· 方面是幾何,它對應於大腦的視覺區域,並且是一種瞬時的即刻的直覺
· 里,我們看到了一種幾何圖像,
· 圖像也參與思維的推進與創造
· 視覺演算或者思維實驗畢竟還是會受到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如果能把圖畫出來,那麼對思考的促進作用就更好了。
· 「當進入創造階段時,無論是獨白還是對話,黑板都超越了它的思考工具的作用,
· 它反映著圖形,改變著思想,這證實了某位詩人的說法,『我寫的東西迫使我思考,原來我遠遠不是在思考我當時正在思考的東西』
· 繪製草圖是建築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的一項必備技能,設計師不僅用草圖表現自己的思考,更用草圖推進自己的思考。
· 設計領域的實踐充分證明了草圖對思維過程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相信,這種經驗完全可以推廣到其他領域。
· 因此可以「打亂重洗、排序和重新分組」。
· 也就是不拘一格,沒有一定之規。很多人都喜歡使用思維導圖,但它只不過是千千萬萬種圖形結構中的一種
· 當然常見的圖示類型也有參考意義,所以我在此列舉一些常用的圖示類型,供大家參考。
· :流程圖和結構圖。流程圖表示的是一個動態過程,通常含有箭頭以表示「流」的運動方向
· 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 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 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周全?
· 一個人思考問題的周密程度是個人思維品質的主要指標之一。
· 周密地思考問題很不容易,有幾個原因。
· 卻完全忽略數量遠多得多的輟學創業的失敗者
· 第二個原因是「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那麼接下來就往往只是在佐證這個看法,只關注能證實這個觀點的論據,而對相反的論據視而不見,因此就無法從反面來考慮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每個人受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必定會存在思維中的「盲區」。
· )就是一個很簡單但又很有啟發性的矩陣
· 一種人習慣認為「我知道的」應該「你也知道」
· 另一種人可能習慣認為「我知道的」應該「你都不知道」
· 每一次的交流,都會使四個區域的面積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
· 在未了解喬哈里窗格之前,我們對人際交流的觀點未免流於表層和片面,而有了哪怕是最簡單的矩陣的輔助之後,顯然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深入也更全面了,我們思考這類問題時便會更加周密
· 如果不使用矩陣,那麼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的方式可能主要有兩種
· 1.抽象出儘可能完整的分解問題的維度(比如產品的最終形態無法窮舉,但是決定產品形態的抽象維度可以窮舉)
· 2.對每一維度,通過取反、細分等操作,找出儘可能多的表現值,以構成維度矩陣;
· 無限窮舉,不斷地擴展思維 如果說矩陣是一種利用特定結構來擴展思維的工具,那麼清單就是用窮舉方法來擴展思維的工具
· 1. 清單是知識傳遞的一種高效方式; 2.清單可以減少遺漏;
3.清單可以減少信息的冗餘;· 4.清單可以將不同質的事物羅列在一起,只要這些事物在某個方面具有一致性;
5.清單可以作為行動指南,它本身就是一個可操作性的工具; 6.清單可以規律性復用,因而可以用於培養行為習慣; 7.清單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固定模式,可以使思考過程抵禦情緒化或非理性因素的干擾;8. 建立清單非常簡單、快速;· 9. 清單具有無限擴展性,可反覆完善
· 1. 審計意見。(標準:無保留意見) 2. 未決訴訟。(標準:沒有未決訴訟)
3. 非經常性損失。(標準:近三年不超過一起) 4. 盈餘重述。(標準:沒有進行重述) 5. 無形資產比例。(標準: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低於20%)6. 產權比例。(標準:低於75%) 7. 收入增長率。(標準:近五年收入增長率不低於30%)8. 股票薪酬支付比率。(標準:低於15%) 9. 做空比率。(標準:低於15%) 一個水平一般的投資者如果能嚴格遵循· 我們就必須學會自己編製清單
· 方法是先增後減,即先儘可能地窮舉一切可能項,然後再就其必要性進行仔細嚴格的篩選。
· 第二步是對所有選項進行篩選和合併,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華的部分。
· 那麼這些圖形本身就成了拉動思考的引擎;一旦我們容許異質元素的混搭造成的「混亂」,那麼各種新奇的靈感就會像泉水一樣汩汩湧現
· 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腦在良好思維工具的輔佐下,在持續不斷的行動的打磨中,會強大得超出你的想像。
· 既要簡化外界輸入的信息,也要簡化我們表達出來的信息,為思維騰出更多的使用空間。
· 基於深入了解的簡潔,不是乏味,而是意味著更加豐富的內涵。
· 為了讓思維更好地發散,獲得更多的靈感,一是要關掉大腦里評價的聲音,二是要適當地引入混亂與隨機。
· 思維依賴於工作記憶,通過將思維外顯為圖像,給予思維更多的探索空間,也能進一步推動思考的進行。
· 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
· 「管理能力是後天掌握的一種技能,而不是先天具備的稟賦。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管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經驗都是在一定階段通過學習而獲得的
· 人的才能的兩種經典的觀點分歧,前者認為人的才能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得以不斷提升和塑造的,而後者認為人的才能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固,不會輕易改變
· 才能」(talent)被定義為「自發地重複出現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情感或行為模式」
· 認為才能是「特有—恆定」的觀點可能在民眾中最為流行
· 天才者,天賦異稟,讓人望塵莫及
· 由於目前心理學家對人的智力的認識還不充分,智力測驗所測出
· 方面不優秀,或者沒有變得很優秀的可能。因
·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個人才能的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企業特別是規模不大的企業通常更看重短期收益,
·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個人才能的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企業特別是規模不大的企業通常更看重短期收益,不願意擔負長期人才培養的成本
· 歸納出人可能具有的34種優勢,比如適應能力、分析能力、統籌能力、溝通能力、專註力、創意能力等
· 念:人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沒有必要與人攀比,只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即可。
· 如果你對這種差距視而不見,陷入對自己優勢的自我陶醉中,反而不利於個人的長期發展。
· 人堅信只要足夠努力,自己就能變得更有能力,這樣的人就具有「成長型心智」的特徵,
· 他們所取得的學業或事業成就明顯高於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說,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的信念通過努力換回了變得更好的現實。
· 把封閉性、絕對化的總結性評價改為開放式的啟發式提問
· 被特殊培養計劃選中的人未必就比計劃外的人出色,「野生成長」也可能造就出色的人才。
· 但是後天的努力就不一樣了,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雲泥之別
·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 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這種策略性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從這個角度看,努力這件事是需要我們反反覆復認真地審視和思考的。甚至可以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努力,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 崗位要求找出最具有相應能力的人,而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弱點,也就是說,一個員工具備突出的優點比他沒有明顯的弱點要重要得多。
· ,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哪怕只有一項)對個人的發展是最為重要的。
· 這不正說明,一個人應該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嗎?確實,通識教育對一個人才的培養來講是必不可缺的,並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種人
· 換句話說,公司中的每一個崗位都不容許存在能力平平的員工,而是要求每一個崗位都聘用能完全勝任這個崗位的員工
· 我發現這些人十有八九沒有意識到專註發展個人才能的重要性
· 特別是對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缺乏、拼爹無望、為人生前途迷茫焦慮的年輕人來說,在他們資源本就貧乏的條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
· 專心做好一件事,哪怕這件事看上去極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顧後、貪多求快、跟風冒進都是大忌。
· 站在塔頂的人佔有著這個世界的大多數財富。
· 有時候,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條件很差的人,因為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一旦抓住了一個機會,就一個猛子扎進去,堅定不移,最後果真做成了一番事業,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吧
· 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來解決
· 一個求學若渴的年輕人所做的事
· 一部智能手機在手,我們的時間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樣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我們總是被標題吸引,打開正文後匆匆看兩眼又馬上關掉;每天翻新的網路熱點,無外乎性、謊言、奇聞和窺探,到第二天就被我們忘得一乾二淨;我們幻想在一篇網文中尋找「乾貨」,希望發財致富、人生輝煌的不傳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盤托出,沒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騙了點擊;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閑置,錯把硬碟當成自己的大腦……
· 一絲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習慣」
· 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熱情有餘,少了一些冷靜踏實;急於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細緻。
· 寫出了思考未來管理問題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
· 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註在某一個領域,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後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並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到新領域中,然後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噪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反過來,專註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
· 《反脆弱》一書中提出的「杠鈴策略」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學習的寶貴知識卻是無窮無盡,他一旦作出學習某塊知識的選擇,就意味著付出了暫時無法學習其他知識的機會成本
· 把其中的8個小時專註在你的主業上,在這些時間裡,
·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
· 另一方面,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
· 終於使得Linux成為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開源操作系統。
·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的挑戰來刺激的。如果總是一帆風順,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肯出來,潛能就無法被充分地激發。
· 為自己的學習增加「必要難度」
· 不僅對於創造性,對於學習能力的激發,有挑戰的任務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物
· ,叫「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ies),通俗點講,就是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必要難度」 理論充分說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難度的挑戰,對個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
· 不要滿足於完成「標準動作」
· 而如果要在某個領域達到非常優秀的水平,那麼顯然不能滿足於這些標準訓練,而是要主動突破,去尋求更高難度的挑戰
· 而且他發現,英語廣播發音規範、語速適中,有規律可循,也容易練出來。
· 只有憑藉深厚的文化背景加上查找很多資料後才可能理解,可最後,谷大白話連這個堡壘都攻克了,他聽譯出了大量很少有人能譯出的英文脫口秀節目
· 人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所以做了很多嘗試,但是不論怎麼嘗試,過不了幾天、幾個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盡。
· 如果對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
· 如果對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自然不會產生持久的興趣。這讓人容易滑入一個死循環:了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了解。
·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寧可傻一點、笨一點,去做一些並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並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循環
· 是典型的「學霸」,也不是「學渣」。所謂「學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勢必會嚴格遵從學校的培養計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標準課程的學習上,這就造成自己沒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間。而「學渣」則相反,他們不適應或者拒絕學校的培養,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自控力和企圖心來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淪在無休無止的娛樂和消遣中。
· 回看我們國內,這種標準化教育的弊端更為明顯,它使學生成為一個個沒有個性的人,一個個只知道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會主動探索知識的、喪失了好奇心和冒險慾望的個體。
· 做一個自主探索的研究者不等於和本校「決裂」。
· 選擇利用一切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這當然就包括「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本校。本校資源包括學校圖書館、口碑不錯的老師,以及優秀的同學、學長。
· 善用互聯網的優質教育資源
· 可是,面對史無前例的世界教育資源的大開放,很多人並沒有充分利用好這個機會。
· 但是,如果每個學生都成為一個自主、自覺的學習者,知道自己想學什麼、要學什麼,那麼我相信,這個比例會大幅上升。
· 主動試錯 嘗試可能會犯錯,可能會遭遇失敗,但失敗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
· ,需要付出較小代價的錯誤往往是有益的,它們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和完善。所以我常稱自己是一名「悟敗者」,
· 叫「反饋分析法」。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做出一個選擇的
· 叫「反饋分析法」。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自己做出一個選擇的同時,寫下自己期望的結果,然後等待若干個月後,再用實際的結果與之前期望的結果相對照
· :讀大學是人一生中試錯成本最小的時期。
· 。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嘗試失敗了,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 一個自我教育者應該學會定期審視自己的所知和未知,能評估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特別是在實踐領域中的價值。
· 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沒有實用價值
· 在新思想或新技術剛剛開始興起無人問津之時就投入進去,成為某一個新知識領域的先驅,實現知識能力的「低買高賣」。
· 在大學階段,學生更應該以完成具有創造力的作品為目標,比如撰寫研究論文、進行發明創造、設計和創製產品等
· 遊樂場模式的本質,在於它由一系列既定的遊樂項目所構成,每個項目都設定好了起點、終點、路線和時長
· 兩種模式培養出的,是不同的思維品質。
· ,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沿著前人鋪就的道路走下去,卻不知道,這條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 1.正確地認識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使用別人的問題表述
· 2.對問題進行完全獨立的思考,不藉助書本和搜索引擎,因為你面前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全新的
· 必須養成主動思考、先行分析的習慣,通過思考提出若干假設後再去找文獻或其他方法探索論證。
· 在荒野求生模式下,你還必須了解,與思考和發展「理論」相比,解決現實問題有如下不同之處:
· 誕生於實驗室的「理想環境」,因此在應用到現實時往往捉襟見肘。
· 告訴我們「自我實現者」的一系列特質
· 以前作為思想和知識前沿陣地的大學,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的今天,似乎已經變得過於緩慢和
· 他畢業於沃頓商學院,是資深的數量金融交易員,也是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而他從小至今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哲學家,他精通多國語言,廣泛涉獵哲學、邏輯學、歷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
· 可以總結出一條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
· 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請堅持你的與眾不同!
· 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
· 本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你有自己的志向、經歷、喜好、品味、才能和運氣,你完全可以把寫出一本精彩絕倫的小
· 在戰略管理領域裡,很多學者認為最好的競爭策略並不是教你如何跟其他人競爭,而是開拓出一條獨一無二、罕有競爭者的道路
· 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
· 2.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
· 3.拒絕他人和大眾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以更開放和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
· 4.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註於做好自己的事情;
· 5.為大眾帶
· 不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
· 如果你為了被社會認同,拚命去迎合主流標準,說大家喜歡聽的話,做大家喜歡的事,最後的結果是,你不是被認同,而是被忽視。
· 「主流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潮流,人在其中無法思考。」蘇珊·桑塔格
· 讀一本時下流行的小說,並不是一件酷事,但如果你能把這部
· 讀完這個故事我起雞皮疙瘩
· 我是不是一個封閉型的人才
· 我應該好好思考努力的意義
·
· 多少人成為盲目的追隨者 我是嗎
·
推薦閱讀:
※近期觀影&閱讀筆記
※金融數量分析(二)
※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讀書筆記】窮查理寶典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