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的歷史】巴門尼德
1、從赫拉克利特說起
早期古希臘四大學派,我們已經講了三個學派。分別是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艾菲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最後一個學派就是埃利亞學派。
埃利亞學派的核心人物就是巴門尼德。抓住了巴門尼德的思想就是抓住埃利亞學派的根本。
前面三個學派我們可以看出來,認知逐步從感官向理性深入。這都是為巴門尼德的出場,做好鋪墊。
可以講,巴門尼德的出場,才真正意為著西方哲學,進入了嶄新的階段。他提出的「存在」概念,是西方哲學一切形而上學問題的起點。
後世哲學家,只不過是逐步深入探討存在問題,從存在論探討到認識論,從認識論探討到語言哲學。這是一脈相承的。現代存在主義的發端,就是來源於古希臘這位聖哲。
2、什麼是存在?
存在這個詞,他的英語是being。being,如果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這個詞代表「是」。所以有人認為,應該用「是者」來代替存在。
可是,中文中,「是」和「存在」風馬牛不相及吧。可是對於古希臘人,是和存在是一個意思,為什麼呢?
這就要從語言對於哲學的關係說起了。從歷史發生序列上看,古埃及人最先發明了象形文字。
古埃及,古希臘,地理距離非常近,互相交流也十分頻繁。
我們說過,泰勒斯,畢達哥拉斯都曾到埃及學習幾何學。古希臘是一個典型的工商業文明,他們的商業十分發達。為了交流方便,就促使他們的把原有的象形文字脫落,改造成表音文字。
改造成表音文字,馬上出現兩個作用。
1、在象形文字中,文字無需邏輯關係,因為語言本身就蘊含著意義。比如中國的甲骨文,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一個意義。比如「旦」,指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可是英語中的「sun」什麼意思?你既不知道他的語法(到底是名詞還是動詞?),更不知道他的意義(在不同的語法結構,他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意思)。
這就促使,古希臘人,必須用邏輯關係來框定意義,極大地促使古希臘人的邏輯思辨能力。這種邏輯思辨能力,使得東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一樣的形態。
中國人由於沒有這個過程,導致中國文化表現為技藝文化,即技術和文藝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文學成就可謂是高。
2、表音文字,自然是語音中心論,而早期交流依賴口語。相對於象形文字,表音文字,在生理上刺激聽覺語言中樞,特別是韋尼克區、布羅卡氏區。大腦相對於書寫,更願意處理語音,導致語音的處理速度遠大於書寫。
而中國是典型的書寫文明,中國人的語言學習總是刺激書寫中樞,導致語言處理速度相較於語音慢。
那麼這對於文明意味著什麼?作用太大了。想想,文藝復興是怎麼興起的?是原來教士獨尊的拉丁文翻譯成各種平常的語言,馬上文明就可以復興。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近現代學者,提出要漢字拉丁化的根源。
並且,在文明史中可以發現,凡事語音中心的民族,都是引領現代化的民族,原因在於語音中心,鍛煉了抽象思維。
反過來,我們再看現當代的後現代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反對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邏各斯原意是話語,可以理解為邏輯)
反對「語音中心論」
這些都是要回到古希臘的原始節點上才能看出來的。
說回存在。那麼古希臘人為什麼把「是」,代表存在呢?
我們說過,由於單詞的意義脫離,就必須把單詞放在語法結構中,那麼他就要指認,那麼「是」是個系詞,他是連接主語和表語的。這也是,哲學上為什麼要問「某某是什麼」的原因。將「是」其他成分抽離出來(比如時態),形成涵蓋一切的詢問,那個最本原的詢問,就是「存在」。換言之,「是」是由於把「是」的前後抽離開,將萬物的詢問,提煉出來,就是「存在」的含義。
3、存在是一
我們知道,當巴門尼德提出「存在」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已經暗含著,他與前面所有哲學家不同了。前面所有哲學家,要麼是把「某個具體質料」視為本原,要麼是不自知地把「邏輯介構」視為本原,要麼是把「神」視為本原。
只有巴門尼德,他是把抽象出,一個「存在」。
巴門尼德所有思想,記錄在《論自然》的殘篇之中,他說
所以你應當學習各種事情,從圓滿真理的牢固核心,直到毫不包含真情的凡夫俗子的意見。意見儘管不真,你還是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徹底的全面鑽研,才能對假象作出判斷。
巴門尼德,開門見山提出,「意見」這個概念。什麼是「意見」,就是指我們感官中,那個流變的世界,是一個幻象。所以他是不真實的。
巴門尼德提出三條路,首先我們來看前面兩條路
來吧,我告訴你(我的話你要諦聽),只有哪些研究途徑是可以設想的。一條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確信的途徑,因為它遵循真理。另一條是: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走這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因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認識(這當然辦不到),也不能說出的。
我們把最重要的思想抽離出來,是兩句話,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
我們乍一看,這是什麼話?這不是廢話嗎?
最重要就是怎麼理解「存在」和「非存在」這兩個概念。
回到古希臘最初探討問題的核心,分別是
一和多,
動與靜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恆運動的。巴門尼德就是針對這種說法,他提出,我們看到的那個流變的,似乎是真實的世界,其實是假象。
那麼他把感官造就的假象,視為非存在。
要使你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別讓習慣用經驗的力量把你逼上這條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或舌頭為準繩
而把感官後面,那麼支配著假象世界的,視為存在。
因此,第一句,可以這麼理解。
即,存在者(即那個真實的存在)存在,它不因為感官不感覺而不存在。
第二句,可以這麼理解,
即,存在者(即那個真實的存在)不存在,不存在(感官造就的假象世界)必然存在
那麼巴門尼德所說的那個真實的存在是怎麼樣的呢?
他有這麼幾個特點,
其一、存在不生不滅
因為你願意給它找出哪種來源來呢?它能以什麼方式、從什麼東西里長出來呢?(它既不能從存在者里生出,這樣就會有另一個存在者預先存在了)我也不能讓你這樣說或想:它從不存在者里產生;因為存在者不存在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而且,如果它來自不存在,它有什麼必要不早一點或遲一點產生呢?所以它必定是要麼永遠存在,要麼根本不存在。
比如,如果說孩子生下來了,那麼說明他必須有母親。假如現在連母親都沒有,孩子哪來的?即無中不能生有。巴門尼德說,非存在是不可描述的,他怎麼能生出可以思維的存在呢?
那麼有能否生有呢?可是問題在於,有生有。前面的有是誰生的呢?
其二、存在是一,不可分,連續的
存在者也是不可分的,因為它全部都是一樣的,沒有哪個地方比另一個地方多些,妨礙它的連續,也沒有哪裡少些。因此它是整個連續的;因為存在者是與存在者連接的。
換言之,如果認為存在是一,前面所有哲學家的論證在巴門尼德看來都是愚蠢的。因為前面所有哲學家提出的運動不外乎「分散、積聚」、「對立統一」,可是巴門尼德說存在是沒有哪裡多一些,也沒有哪裡少一些的。他更是不可分的。
其三、存在是不動的
而且,存在者是不動的,被巨大的鎖鏈捆著,無始亦無終;因為產生與消滅已經被趕得很遠,被真信念趕跑了。它是同一的,永遠在同一個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內。因為強大的必然性把它用鎖鏈從四面八方捆著,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存在者不能是無限的,因為它沒有缺陷;如果無限,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了。
這裡暗含兩個點,一、否認了生滅,存在不生不滅。二、否認了運動,巴門尼德的弟子芝諾就依此來否定運動。
其四、存在如同球形
然而,由於存在者有一條最後的邊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個滾圓的球體,從中心到每一個方面距離都相等,因為不能在哪個地方大一點或小一點。因為既沒有一個不存在者破壞團結,也沒有一個存在者在這裡或那裡比存在者多點或少點,因為它是完全不可損毀的。因為那個與哪一方面距離都相等的點是與邊界距離相等。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球形的。那麼他用幾何學的知識,認為只有圓,球,對於存在不可能多一點或小一點。他是均衡的,圓滿的。
可是問題在於,如果你設定了,存在是有形的。那麼有形之外是什麼?這就讓人很迷茫了。而他自己又說
存在者之外,絕沒有、也絕不會有任何別的東西,因為命運已經用鎖鏈把它捆在那不可分割的、不動的整體上。因此凡人們在語言中加以固定的東西,如產生和消滅,是和不是,位置變化和色彩變化,只不過是空洞的名詞。
其五、存在可以被思維
因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必定是:可以言說、可以思議者存在,因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可以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找不到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的。
他認為,感官造就的「非存在」是不可描述、不可思維,不可言說的。
因為,非存在就是「無」,無怎麼描述?
只有「存在」才可以被思維。那麼怎麼思維?
通過理性,他說
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
因此,巴門尼德的「存在」,他認為是感官後面的那個支配者,還不如說是理性之前的,那個「存在」。
4、思維和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感官造就的假象世界是不可信的,你什麼也學不到。
他說
因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那麼這句話怎麼理解?
我們知道,巴門尼德的「存在」是不生不滅,是不可分的。正如理性抽象出來的世界,同樣是不生不滅,不可分的。
於是他說,這兩個世界是同一的。而凡人認為的那個,「多與動」的世界是假象。
5、第三條路
我們說了,第一條路和第二條路,那麼第三條路是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心中不知所措,被搖擺不定的念頭支配著,所以像聾子和瞎子一樣無所適從。這些不能分辨是非的群氓,居然認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向!
巴門尼德說,有些人竟然提出,存在既同一又不同一,真是愚蠢的行為。那麼這句話,最早出自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提出
巴門尼德或許就是指赫拉克利特為代表的辯證法家。
這裡同一又不同一,可以理解為「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比如,XX人一分鐘前和一分鐘後是不是一個人,如果是一個人,那麼就是同一。反之就是非同一。
很顯然,巴門尼德提出的存在是不動的,是一,自然認為存在具有同一性。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就是認為,存在既同一,又不同一。
如果認為存在是不同一的,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弟子,
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首先,巴門尼德的思想,既不屬於唯心論,也不屬於唯物論。因為早期哲學家沒有探討到認識論階段,他們是率然地探討本原。
把恩格斯的理論強加到每一個哲學家身上,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
6、芝諾的悖論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弟子,他提出四大悖論來證明老師的觀點,
1。二分法。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全程的一半,這個要求可以無限進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動了,它永遠到不了終點;或者,它根本起動不了。
2。阿喀琉斯(又譯阿基里斯)。快跑者永遠趕不上慢跑者,因為追趕者必須跑到被追者的出發點,而當它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又有新的出發點在等著它,有無限個這樣的出發點。
3。飛矢不動。任何東西佔據一個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時是靜止的,飛著的箭在任何一個瞬間總是佔據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所以也是靜止的。
4。運動場。兩列物體B、C相對於一列靜止物體A相向運動,B越過A的數目是越過C的一半,所以一半時間等於一倍時間。
這四點,我們也可以大致參考一下,本專欄的第一篇文章
1、龍樹的中觀思想
芝諾的問題本原,不在於時空抑或是無限、連續等問題。而在於邏輯本身,按照巴門尼德的思想,所謂的運動,是你感官造就的假象。就算是時空,也是你的主觀時空。
而感官背後也是要有邏輯支撐的,那麼芝諾的悖論就是揭示了邏輯本身的問題。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
運動的意思是說:在這個地點又不在這個地點;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並且這才是使得運動可能的條件。
他通過辯證邏輯的發生,解決了芝諾悖論。問題在於,芝諾的悖論不是建立在辯證邏輯之上。
所以芝諾悖論尚未解決,以待來者。
推薦閱讀:
※【思辯的歷史】智者學派
※獨家 | 從當年的工廠青工到今天復旦哲學教授:中國哲學就是生命情感哲學(內附音頻視頻)
※【思辯的歷史】德謨克利特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