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馬拉松學習筆記(1) 那些紐約馬拉松的推動者們

幾年前開始了解全球馬拉松經典賽事時,就開始接觸紐約馬拉松的案例。每年11月初,超過5萬名的全程跑者,穿過全球最繁華城市的5個街區,超過2000萬美元的賽事支出。紐約馬拉松的賽事規模之大、賽事服務規劃、品牌宣傳、贊助以及特許開發的水準之高是馬拉松領域當之無愧的翹楚。特別是在品牌宣傳和市場開發領域,紐約馬拉松就是馬拉松班的一個超級學霸,把全球其他所有馬拉松賽事遠遠地甩出了好幾條街,與全球頂級體育賽事比肩而立。

每次給年輕的同行做馬拉松賽事管理培訓,從報名規划到風險管理,都會用到紐約馬拉松的實例來講解,從1970年創辦以來,紐約馬拉松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又不斷向其他馬拉松賽事組織者傳播知識,對全球的馬拉松賽事管理的發展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今年有機會帶了3位年輕的中國同行,一起去參加紐約馬拉松的賽事總監項目觀摩和了解賽事的組織,更是被紐約馬拉松組委會細心的安排、熱情的接待、賽事體驗的豐富與愉悅震撼,讓我迅速地成為紐約馬拉松的忠實粉絲。

和我對接賽事總監項目協調的是72歲的Sandy,她是負責組織紐約馬拉松的紐約路跑協會工作人員,從81年開始做紐約馬拉松的志願者,80年代末開始負責賽事總監項目接待各地的賽事總監。在前期的郵件接洽中她的反饋迅速、專業、友善,見面更能夠感受到她的熱情與充沛的活力。紐約回來後我致信感謝她們如此悉心的接待和如此慷慨地與世界各地的賽事總監分享經驗,她說:

「FredLebow, 紐約馬拉松的創始人之一,受邀去訪問過很多新辦的賽事,為這些賽事出謀劃策,提出改進建議。他認為每個賽事的健康運轉有利於這項運動的發展,有利於這項運動的也有利於紐約和紐約馬拉松。在我看來,跑步發展迅速,其中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影響都越來越巨大,但是不變的,是這項運動的精神和賽事組織者們幫助與支持彼此的願望。」

其實我很驚訝。在中國,馬拉松賽事組織者交流經驗的最重要的場合是每年中國田徑協會組織的馬拉松年會,但是中國田徑協會是全國性的體育組織,承擔著推動全國行業發展的職責。而紐約路跑協會是一個基於城市的業餘跑者俱樂部,為什麼會有著推動全世界馬拉松運動發展的廣闊胸懷?而且,自從1908年的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後,馬拉松在美國就已經開始興起,從那個年代紐約就早已有了馬拉松賽事,為什麼卻是1970年才開始的紐約馬拉松真正發展成為代表紐約城市形象的世界級賽事?

帶著這些好奇,讀了一篇又一篇關於紐約馬拉松推動者的文章,一幅歷史的畫卷慢慢呈現,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薪火相傳,為紐約馬拉松源源不斷地積累著強大的精神財富。

1. 第一任紐約路跑協會主席Ted Corbitt

這個名字對中國的跑者來說可能很陌生,然而他有一項成就惠及了全世界所有的馬拉松跑者,中國每一個跑過馬拉松的人也受益於此:北京馬拉松和上海馬拉松的賽道途徑路線如此不同,氣候、濕度如此不同,如何確定賽道都是42.195公里呢?其中的賽道丈量和認證方法就是Ted基於他的英國朋友John Jewell的一篇研究論文完善和提出的,1964年,Ted出版了一本29頁的小冊子《路跑賽道丈量》,由此開啟了美國對路跑賽道的丈量與認證,還啟發了Allan Jones在1971年發明了丈量使用的瓊斯測量儀,Ted緊密地指導Allan,並幫助Allan將測量儀普及推廣到了賽事組織中。目前國際田聯採用的路跑賽道丈量與認證方法就來源於Ted提出的方法。

他常被譽為美國的長跑之父,馬拉松最好成績2:26:44,曾在1952年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多次獲得美國30公里、馬拉松、超級馬拉松賽事的冠軍,一生完成了223個馬拉松和超級馬拉松。他長期保持每周訓練量在200英里以上,1951年他32歲時波士頓馬拉松成績為2:48:58, 1974年他已經55歲,成績只慢了18秒。

1958年40幾個會員一起發起成立紐約路跑協會後,他出任了紐約路跑協會第一任主席,從此擔任紐約路跑協會會刊「New York Running」的編輯20年,最早的刊物都是在他家廚房用油墨印刷機印出來的。在非洲裔美國人仍在美國爭取平等民權的年代,在紐約田徑俱樂部還拒絕白人與猶太人加入的年代,Ted領導的紐約路跑協會不分種族向所有跑者打開了大門,用跑步打破了種族的界限,也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無比的尊重。

Ted為人謙遜低調,不喜多言,更喜歡在幕後默默工作。在60年代後期,他和後來波士頓馬拉松第一位正式的女子冠軍(1972年)Nina Kuscsik一起為在美國業餘田徑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幾大組織:美國路跑協會、業餘體育聯合會、紐約路跑協會制定這些協會的基本規則與規範。他不僅推動了賽道丈量的推廣,還發起了分年齡組比較成績和頒獎,也是他在1975年第一個提出了將紐約馬拉松的賽道從在中央公園跑圈改為穿越五個城區。

這樣成就斐然、備受國際路跑界尊敬的Ted,其祖父輩仍是奴隸,他1919年出生,二戰期間在美國陸軍服役。1949年開始在紐約國際殘疾人中心全職擔任理療師44年,以上所有的成就都是在他的本職工作之外取得的。而退休後直到88歲去世前的兩個月,他還在為病人做治療。他在理療領域獲得紐約大學物理治療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物理治療25年,備受學生和同事好評,1960年還出版了與人合著的第一本水療領域的綜合性教科書。

看到這裡,你震驚了嗎?是的,為紐約路跑協會寫下開端的,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勇者、胸懷大義者。

2. 1970-1994年紐約馬拉松賽事總監、1972-1994年紐約路跑協會主席Fred Lebow

如果你看過紐約馬拉松現場的比賽,可能會注意到終點的旁邊有一個銅像,這是紐約馬拉松的第一位賽事總監Fred Lebow的紀念像。 從70年創立賽事到94年他去世,是Fred Lebow對馬拉松運動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對頂級選手和每個業餘選手的關注、對執行細節的不懈追求、和他無窮的活力與個人魅力將當年中央公園裡一堆怪人的跑圈兒活動變成了世界頂級賽事。

Lebow1969年加入紐約路跑協會,1970年就和Vince Chiappetta組織了第一場紐約馬拉松。後來成為生物學教授的VinceChiappetta負責賽事規程等技術細節,當時的服裝商人Lebow 負責對外推廣宣傳。那年報名費只有1美元,賽事其它資金來自哪裡?是Lebow自掏腰包付了這筆錢。

那個年代,美國業餘體育的主管機構業餘體育聯合會(AAU)還不允許女性參加長距離路跑賽事,如果賽事組織者允許女性加入則成績不會列入正式成績。要知道波士頓馬拉松嚴格地遵守了這個規定。而Lebow從第一屆就對此規定不予理會,公開招募了女選手。 於是127個人出發,55個人完賽,但唯一一位參賽的女性因病退賽。

1971年, AAU 把規定改成女性必須在男子跑前或跑後10分鐘,或是和男子跑不同但是等距離的路線。Lebow繼續鼓勵女性發出自己的聲音,於是1972年的賽事中,6名女性在女子組槍響之時全部盤腿坐下拒絕出發,打出了抗議AAU的口號,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美國媒體的廣泛報道,直接導致了民眾對AAU的廣泛批評,最終在1978年導致AAU的制定規則權被剝奪,全部交由美國奧委會管理。

1973年賽事就開始有了像樣的贊助商,奧林匹克航空為獲勝者提供免費雅典之旅。紐約馬拉松也越來越受歡迎。1976年開始,紐約馬拉松的賽道穿越5個城區,並逐步調整為經過紐約最標誌性的景觀。

每個比賽前一晚,他會親自開車沿賽道巡視,確認路上的坑已被填平,違章停的車已被拖走,凌晨4點,他已經站到主席台去,用喇叭發著指令,確認路障已擺好,氣球充好了氣,查看最新的天氣預報;當天,參加完頒獎典禮和新聞發布會後,他會再次回到中央公園,擊掌祝賀每個回來的選手,直到天黑。

他相信跑步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第一次在中央公園水庫跑步他就愛上了這項運動,此後的餘生都在讓全世界無數的人開始跑起來。他自己曾在30個國家跑過69個馬拉松。到1989年,站在紐約馬拉鬆起跑線上的就已經有24,996人,完賽率已經高達97.3%。

除了紐約馬拉松,他還幫助開發了很多賽事,例如第五大道英里賽,L』eggs女子十公里;帝國大廈登高賽,紐約運動會等。

這樣充滿夢想的Lebow是作為難民來到美國的,他1932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經過納粹的佔領,十幾歲的他和兄弟姐妹在蘇聯進入之前沿著不同的方向逃離,輾轉捷克、荷蘭、愛爾蘭等他才來到了美國。在加入路跑協會之前,他還正在曼哈頓兜售服裝。

90年代初,他被診斷出患腦癌後,他就決定以跑步與疾病抗爭。1991年,他指定他就診的機構MSK為紐約馬拉松的第一個官方公益機構,一批選手當年為MSK的癌症研究籌款65萬美元。1992年Lebow還在腦癌化療期間,在9次獲得紐約馬拉松冠軍的挪威女將Grete Waitz的陪伴下,他以5:32:34完成了他最後一次的紐約馬拉松。那一年,他們籌到了近1百萬美元.

1994年他病逝後,Lebow為選手計時的雕像揭幕,2001年開始,每年的紐約馬拉松上,這個雕像就會搬到賽事的終點。

2011年他入選紐約路跑協會名人堂時,他的朋友Phil Greenwald評價他說「演員、推廣人、商人、掮客在他身上融為一體,他是個天才和不知疲倦的推廣人,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對的,不對的時候他又應對的很聰明。紐約馬拉松和紐約路跑協會就是他的紀念碑,他的遠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3. 五區馬拉松之父George Spitz

無論是Lebow有多能幹,想像一下如果紐約馬拉松永遠在中央公園裡繞圈圈,還會對全世界的跑者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嗎?而讓紐約馬拉松走出公園,穿越紐約5個城鎮的人除了第一任紐約路跑協會主席Ted Corbitt1975年提出了想法外,還要多虧這位George Spitz當年堅持推進把它變成了現實。

Spitz先生1922年在紐約出生,二戰期間曾在空軍服役,之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2015年3月去世,他一直喜歡直言,說自己至少被解僱過10次,對於參政極有熱情但屢次未競選成功。他熱愛跑步,跑了幾十場馬拉松賽事。

1975年George Spitz去和Lebow提出把紐約馬拉松的路線改為穿越5個城區時,Lebow說:「這城市不可能為了個跑步比賽封路」。現任的紐約路跑協會主席GeorgeHirsch也說,我喜歡這個想法,但是想像不出它能實現。只有當時曼哈頓區的主席Sutton先生積極響應了Spitz。

Sutton先生把Spitz,Lebow,TedCorbitt叫到一起討論, Lebow先生仍然很懷疑這個想法,說要穿5個城區,賽事至少得花15000美元,「我們上哪兒能弄到那麼多錢?」

Sutton先生第二天就從當時熱心公益的地產商Jack and Lew Rudin,那裡拿到了25000美元的出資承諾,而Lebow又從三個贊助商那裡籌集到了另外25000美元,分別是Manufacturers Hanover Trust,芬蘭航空和新時代雜誌。

當時的紐約市長Abraham D. Beame同意把這個比賽作為美國獨立200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還希望馬拉松能幫助犯罪率很高的城市提振精神,但是當時可沒人提過這個穿越5區的馬拉松會是個年度活動。

1976年的10月24日,2002名男運動員和88名女運動員從新的起點Staten Island出發,很多人不知道會面臨什麼,預想著混亂的場景。Spitz先生那天也在跑,結果他發現:「我們下橋進入灣嶺的時候,居然有很多人在歡呼!我震驚了,絕對震驚了。」

這就是穿越5區的馬拉松的故事。做賽事的同行們,這個過程是不是和很多新賽事的創建過程很象呢?

4. 1994-2005年紐約馬拉松賽事總監-AllanSteinfield

Allan Steinfield是讓紐約馬拉松和紐約路跑協會發展到現在這一規模的重要人物。康奈爾大學電氣工程和射電天文學畢業的Steinfeld本來打算走學術之路,結果學術界的不公卻讓他失望,72年回到紐約做了中學老師。

從小就愛的跑步他63年就加入了紐約路跑協會,72年回來後開始做志願者,從塞信封慢慢到和Lebow緊密合作的計時裁判。放在今天看最有趣的是他加入紐約路跑協會的過程:78年,Lebow問他能不能加入路跑協會作他的助理,他問工資多少,Lebow說你說說你的工資多少,Steinfeld說25000美元,Lebow說我可以給12000美元。於是Steinfeld立即決定加入。因為他覺得一定會很有趣,因為這不是工作,這是跑步!

Steinfeld是執行與管理的天才,他對紐約馬拉松賽事管理中的計時計分、賽道丈量、終點流線管理、通訊系統、信息化方面的很多技術細節進行了大量改革和創新,他認為;"馬拉松運動員是賽事組織者和城市的客戶,一個馬拉松最好的廣告就是一個願意告訴朋友們的滿意客戶。「

在他2005年卸任的時候,紐約路跑協會已經有4萬名會員,60名全職員工,每年組織55場年度比賽,組織大量課程和講座,維護四個網站還出版一本月刊。

在他卸任後,他所想去做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馬拉松,幫助更多的賽事組織者推廣賽事。


是的,是這些人、是這樣的人曾經無比深刻地影響了紐約馬拉松。當我們看到緣起,就不難理解:紐約路跑協會為什麼會有著跑者世界、男士健康等雜誌的出版人作為主席;為什麼前賽事總監Mary Wittenberg曾經拿著律師高薪卻降薪一半加入,之後服務15年;現任賽事總監來自娛樂界的高管Peter Ciaccia為什麼會 華麗轉型,服務近10年;為什麼同在美國,紐約馬拉松可以做到收支近3.5倍于波士頓馬拉松,總計近1億5千萬美元。

在所有一切表象的背後,人的推動都是最根本的,很多無形的財富,無形的文化造就了有形的繁榮。在我們中國的馬拉松行業大幹快上的今天,也希望有更多的智者,勇者與胸懷大義者能夠進入這個行業,讓中國的馬拉松也有著更深刻的精神傳承。

寫於2015年11月


推薦閱讀:

分槍出發這件事兒,離中國還有多遠?

TAG:馬拉松 | 體育賽事 | 體育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