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賽事可不可以極簡主義呢?
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中國的每個跑者恐怕都感受到了馬拉松賽事數量的激增,而同時激增的,還有賽事組織的標準。主辦方在學習、比較中都不斷做著加法,舞台不敢比人家小,拱門不敢比人家低,獎牌越來越精緻,免費的參賽服還要拼設計和質量,補給站的食物更是花樣越來越多,志願者數量也是多多宜善。
無可否認,當我們的賽事希望立足國際,成為頂級賽事的時候,各項標準確實是需要不斷提升,但是,每一個賽事的成長,真的都需要這樣連續加加加到「什麼都得有」嗎?
我們來看看德國同行的做法。打開德國田協的賽歷,一年有超過3400場大大小小的跑步賽事,一開春兒每周恨不得都有幾十個賽事讓你選的眼花繚亂,頭暈眼花;有超過4000個俱樂部等團體在各地組織規律的團體跑步活動,而這些紮根本地的俱樂部就是德國舉辦賽事的主力軍。
這其中當然有強大的柏林SCC夏洛騰堡俱樂部,把一個柏林馬拉松從俱樂部比賽做到了全球六大。然而絕大多數,則像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法蘭克福本地俱樂部Spiridon,是在用「極簡主義」的方法在為跑友們提供著親切的日常賽事。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近幾年來頗為流行的名詞,去除一切多餘物品,只保留核心功能,然而極簡絕非簡陋,在最核心的功能上,往往追求的是最適合的物品而不是廉價。實踐者會說,這種方式為人留出了最寶貴的時間和空間,也更留出了感受生活的自由。
然而關鍵,就在於如何以極簡的物品,保障核心功能的需求。在跑步賽事的組織中,究竟什麼可以做減法到極簡,什麼還是需要做加法的呢?
就在今年的3月12日,5300多名跑者剛剛完成了Spiridon俱樂部主辦的法蘭克福半程馬拉松。Spiridon俱樂部1978年成立,是法蘭克福本地最大的跑步類俱樂部之一,除了跑步,還組織健走、北歐健走、鐵人三項以及鐵人兩項的訓練和比賽活動。法蘭克福半程馬拉松今年已是第15屆,本地能源公司Mainova取代了之前的漢莎航空成為冠名贊助商。
賽前名額早已順利售罄,卻留出了500個名額用於當天早上報名。跑完這場比賽,我最大的感受是,在選手逐漸成熟之後,極簡主義的方法是完全可以辦出讓人想一來再來的跑步賽事的。
我們先來看這場比賽簡化的究竟是什麼:
1. 極簡化參賽程序和提供的信息
參賽提交的報名表非常簡單,姓名、國籍、性別、生日、俱樂部,一分鐘就能填完報名表還真是有種痛快的感覺。賽事當天仍然預留了500個報名名額,10點的比賽,筆者9點20到現場,拿到的是將近350號。
Mylaps的晶元貼在號碼布上,志願者僅僅是在報名表上標註了我們的號碼,之後成績系統里很順利地有了我們的成績、照片和視頻。
賽事沒有複雜的競賽規程,更沒有漂亮的參賽手冊。網站說明按照德國田協競賽規範組織之後,除了賽事出發時間,就靠一張賽道圖,一張起終點平面圖提供了所有選手需要了解的服務信息。
賽道圖中海拔變化、飲料站位置、公里點、地點文字描述一應俱全,起終點平面圖中更衣、存包、洗手間等功能也一圖打盡。
2. 極簡化一次性製作物和搭建物
法蘭克福半程的起終點在法蘭克福商業體育場,作為06年德國世界盃的場地,場館本身已很有特色。比賽的起點和選手集結區完全貼著體育場的外圍布置,而所有的領號碼布、臨時報名、選手休息、存包、更衣、廁所全部都使用了體育場外圈的室內設施,無需任何臨時搭建。
起點區:沒有主席台,唯一的搭建就是鐵架拱門,起點的標識是鐵架上綳了個橫幅,橫幅單面印刷,只用於滿足攝影師拍攝出發照片需求。
(出發拱門)
贊助商的廣告採用體育館本身的旗杆作掛旗,、拱門附近的硬隔離上綳廣告布、以及可循環使用的刀旗,沒有任何一塊需要額外製作和搬運的廣告版。
(賽事廣告)
不提供參賽服、也不提供參賽包,除了號碼布外,選手唯一拿到的就是放著當地跑步用品店宣傳單的信封。
而領跑員的氣球,也直接用彩筆手寫時間,並不需要專門製作。
(領跑員氣球)
還有,貴為唯一以法蘭克福這個國際大都市命名的半程馬拉松,不僅僅沒有免費參賽服,只賣必須預訂的完賽服,而且還真的不提供完賽獎牌。
3. 充分信任選手的主動和自覺,極簡化「管理」選手的措施
選手出發區的兩側隔離採用的是硬隔離之間拉上警戒帶的方法,大大節省了硬隔離的數量,相當於完全依賴選手自覺自愿。開跑前不少選手站在集結區外面的草地,拉伸聊天,直到隊伍開始移動,才鑽過警戒帶進入集結區。
(集結區隔離)
然而這對比賽的正常進行有什麼影響嗎?其實並沒有,而且大大減少了選手集結區的擁擠程度。
男女更衣以及存包區,就在體育館的地下一層,組委會寫的清楚,存包丟失概不負責。於是,很多人把包直接扔在地上、掛在牆上就走了,稍微認真點的,排著隊交給存包室的姑娘們。
而幾個存包室的窗口完全沒有分號段,哪個窗口都可以,給你個大塑料袋把要存的包套上,自己拿彩筆在塑料袋上寫上自己的號碼,就可以走了。
等我們存完包的時候,已經是9:53分了,後面還有很長的隊伍,但是氣氛真是老平靜了,沒人著急,沒人抱怨,畢竟著急你就可以自己選擇是否直接扔在地上。
(存包區可以選擇扔在地上)
賽道的折返點,通常是應該擺上隔離的,志願者引導的。然而他們只擺了幾個零星的錐形筒意思了意思,完全靠路線最遠端的計時毯來解決可能的作弊問題。
4. 極簡的人力安排
6000人規模的賽事,這個比賽採用的卻是全部在當天發放號碼布、當天接受500個臨時報名的方式,於是,當天早上發放號碼布的這批志願者,在選手回來的時候就可以調用負責迎接、發放物資、張貼成績、銷售和發放完賽T恤。無論是賽前還是賽後,的確秩序井然,志願者和選手都很愉快。
(賽前發放號碼布)
這麼簡單的賽事,為什麼在過去的15年中,並未被淘汰,參加的人還越來越多,而且贊助商還不少呢?我們再來看看它抓住的又是哪些核心:
1. 時間選擇
法蘭克福全程馬拉松是在10月,春天的大賽則是這場半程馬拉松。冬天的德國寒冷而天氣多變,並不適合訓練,乍暖還寒的時候跑個半程來啟動一下,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2. 賽道設計
法蘭克福全程馬拉松宣傳的口號是穿越摩天大樓的馬拉松。這個口號對於中國的跑友雖然沒什麼吸引力,但是在德國,畢竟很少有城市有這麼多摩天大樓。
而作為同城賽事,法蘭克福半程馬拉松的賽道設計則避開了摩天大樓,迎合的是喜好自然風光跑者的需求,近10公里的森林公路,還有近5公里沿著穿城而過的美茵河南岸,這無疑相當適合養眼洗肺。
而終點在世界盃賽場地商業銀行體育場內,體育場氣勢的宏大讓終點門的搭建已經完全不再重要。
3. 分槍分區出發
僅僅6000人規模的比賽,在集結區標註了預計完成時間,選手自行選擇出發位置。並按此,真的分了三槍出發,每槍之間隔10分鐘。10:20最後一批才出發,這不僅讓跑者跑的流暢,也大大減少了補給站的服務壓力。
(分區標誌:預計完賽時間1:55-2:05)
4. 賽道保障
在每一個可能跑錯的位置,你一定會及時地看到一名志願者在為你指路或者鼓掌。雖然只有將近六公里的路段需要封路,但是在每一個可能有車輛進來的路口都有一輛警車,通常還會有一輛德國紅十字會的急救車。
賽事說的是2小時45分結束,而收尾的車隊跟著收尾的領跑員其實是按照3小時在默默行進,筆者作為一個前半程通常得見到收尾車隊的跑渣,心裡感覺甚是踏實。
賽道的補給站和柏林馬拉松的策略非常類似,5公里才有第一個補給站,只有水;9.7公里開始就提供水、運動飲料、茶、香蕉,還有廁所。14.8公里的第三個補給站和17.7公里的補給站就在路的兩邊,14.8公里選手通過完畢後,物資他們會直接搬到對面。跑過的人就知道,在15公里後補給站能密集出現是多貼心的事。
5. 清晰、準確的指示系統
無論是起點的分區牌、各個區域的方向牌、賽道的公里牌還是水站前的指示牌,很明顯都不是為這個賽事定製的,而是俱樂部循環使用的。但是都清晰、位置準確,很重要的是夠高,數字夠大,很容易看到。
每個補給站前50米的指示牌上不僅標明了提供的補給種類,而且和交通指示牌類似,由下往上就是從近到遠的順序
6. 細心的跑者服務
一個沒獎牌的賽事,號碼布就成為了相當重要的紀念。雖然其他的地方都能省則省,這個比賽的號碼布不僅質量好,而且提前報名者都會打出名字,便於跑者互相交流。
(號碼上方是選手的名字)
發號碼布時並沒有每個號碼布配上四個別針,但卻到處都有一盒盒的別針讓需要的跑者自取。
終點迎接跑者的雖然沒有獎牌,卻有為你送水的志願者,熱茶、香蕉、啤酒隨意取用,無需再排隊領取什麼,享受輕鬆的氣氛就好。
當我們抵達終點,比賽的成績也已經密密麻麻地貼出來,網站上成績、證書、視頻都已經可以下載。
7. 價格定位
這樣一場比賽的現場報名費只有30歐,提前在網上報名是23歐。而全程的法蘭克福馬拉松提前一年報名是70歐,臨近賽事再報名是110歐,柏林馬拉松的報名費是108歐,提前一年報名等抽籤的心情那也是很心焦的。
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報名很難、價格高昂的柏林馬拉松跑上一次,滿足下感受大賽的願望就夠了,而這場半程馬拉松呢,完全可以作為服務法蘭克福周邊地區跑者每年春季熱身需求的比賽,吸引一個跑者連續去十年和十年只來一次,這個消費者在哪個賽事上的消費金額更高呢?
很關鍵的一點是,作為一個曾做贊助諮詢多年的人,跑完這個比賽,我意識到這個比賽的幾個贊助商在我的印象中是如此清晰,效果和好感度遠遠好於許多大賽贊助商。
馬拉松作為一個消費場景式的營銷平台,簡潔、清晰、無噪音的極簡賽事場景其效果可能遠遠好於無數傳播噪音齊發的大賽場景。這就好像在一場熱鬧的Party上和一場安靜的小聚里,認識新朋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不可否認,這種極簡主義的辦賽方法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跑者、觀眾的主動性、自覺性,也非常取決於這個賽事服務的跑者群體所崇尚的價值觀。
但是當跑步像吃飯一樣,逐步成為許多跑者每天的生活方式時,相信跑者對於跑步賽事,也不僅有人會夢想著讓人們驚羨其技藝的滿漢全席,有人會欣賞專註壽司的壽司之神,也會有人會喜愛著把一碗清湯麵也煮得滋味正好的街邊小店。
寫於2017年3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