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的歷史】赫拉克利特
1、火為本原
赫拉克利特人稱」晦澀哲學家「,由於他的著作常用使用比喻,隱喻的手法,導致他的文本極為難讀。
他的思想,一言以蔽之,
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
換言之,火是萬物的本原。
我們乍一看,赫拉克利特的思路,跟米利都三傑的看法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開篇,就講早期的哲學家,探討問題有兩種,
其一、探討複雜的世界的本原(一跟多)
其二、探討流變的世界的關係(動跟靜)
這兩個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赫拉克利特一語道破天機,他的話,暗含兩個意義。
其一、萬物是有本原的,他就是火
其二、世界是運動的
那有人問,難道米利都學派沒有暗含這兩個問題嗎?當然有,從泰勒斯的」水「,就暗含著水的萬物演化的意義。
但是能夠開門見山地提出來,赫拉克利特是首位。
那麼赫拉克利特為什麼選用」火「呢?
後世人猜想有這麼幾個原因。
其一、」火「是無形體的,他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過程中
其二、古希臘傳統的」以太「觀念。
什麼是以太?
古希臘人設想,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純潔的實體,他瀰漫於各個星體和萬物之中。以太是宙斯的化身,他是太陽燃燒的火。是乾燥的蒸汽。
由此他提出了」火「,相較於,第一種可能性最高。也就是」火「和」永恆運動「是一致的。
並且火,他是內在能量的體現
2、邏各斯
可是,我們不禁就想問一個問題。世界變化無常這個道理,常人也可以得出。我們會看到,年輕人變老,葉子掉了,來年又生長出來。
可是對於哲學家,如果只是看到世界是變化的,這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即問,萬物流變的過程中,那個不變的真存是什麼?
赫拉克利特提出是」邏各斯「。
邏各斯是Logos的音譯,它什麼意思呢?
它指,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支配萬物運動的必然法則,邏各斯在自然、社會、精神各個領域都有體現,但是他只能通過思想來把握。
其實邏各斯,追溯他的原型,可知,在米利都學派,甚至在早期神話階段時期,就有」命運「的概念。
命運,是萬物甚至於神靈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命運主宰著萬物。
這種宿命論,或許被赫拉克利特改造,成為了一種理性能夠把握的一種法則,是為邏各斯。
那麼邏各斯和」火「是什麼關係呢?
我們發現邏各斯的概念和活火的概念似乎是矛盾的。活火是運動的,而邏各斯是不變,永恆的。
這就讓人十分迷惑,到底誰是本原?
實際上,邏各斯和活火本質上是一致的。為什麼呢?
我們或許難以設想一個事物他即處於運動過程中,又處於永恆靜止過程中。但是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況。
即變動和不變是相互鉤連的,即變動要受制於不變的法則。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以太「這個概念。
赫拉克利特說
邏各斯是一種以太的物體,是創生世界的種子,也是確定了的周期的尺度
而以太的含義就是一團燃燒的活火。
正因為以太、邏各斯、火這三個概念相互關聯,於是邏各斯和火的概念邊界十分朦朧。所以可以這樣理解,
在外在的世界上,是永恆運動的,但是在抽象的內核中,是不變的。
換言之,邏格斯就是變化本身,只是闡明變化是永恆的。
當然還有種理解,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火「,到底是他真的相信某種質料成為萬物的始基,還是他只是用」火「來象徵他,所謂永恆運動的思想呢?
邏各斯只能通過思想來把握,很明顯古希臘哲學家,已經從感官中脫離出來,相信理性的力量。
3、永恆運動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著名的話
這句話和孔子有一句,殊途同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是孔子的話,只是概括萬物無常,並不能作為哲學而體現。這也說明,中國人往往和古希臘人都能提出相同的命題,可是中國人沒有心思深究。
赫拉克利特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切皆流,無物長住。
赫拉克利特這個說法,暗含著辯證法的思想。
比如,黃河,雖然不停流動,但是它還是黃河。
換言之,也就是在運動之中,暗含著相對穩定的規定。
赫拉克利特的貢獻在於,他總能在靜止里的東西中找尋變化,他認為這就是對立統一。
4、轉化
那麼我們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火如何派生萬物?
赫拉克利特是這樣論述的
火、氣、水、土,四種質料可以相互轉化。特別注意的是,火如何轉化為水?
首先,火轉化為氣,氣轉化為水,水轉化為土,土轉化為火。
並且對立物中,冷熱乾濕,都可以互相轉化。
於是他說,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
就是說,正轉化和反轉化,其實是一致的。並且這個轉化,是互相以對方為前提的。
否則,水難以轉化為火,火也無法轉化為水。
5、辯證法
我們看得出來,在赫拉克利特思想充斥著辯證法。
早期哲學,幾乎充斥著辯證法,其實不僅是古希臘。東方第一門學問,《易經》,陰陽兩爻,就是辯證法。
希臘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辯證思維。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事物有三種類型,其中就是對立的類型,和互相依存的類型。
赫拉克利特也不例外,他說
日和夜,其實是一回事。
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
等等。
在社會領域,他說
如果沒有非正義,人們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
這種觀點就和老子的觀點類似,老子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這些就集中反應了,他認為萬事萬物存在在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現象。
並且,他認為,經驗主體的不同,導致了同一對象的評價的不同,比如
驢子寧願要草料而不要黃金
換言之,對於草料而言,人認為這是廉價的東西,可是對於驢子,則是極其珍貴的物品。
他認為要認識事物,就應該知道各個事物的差異。只有區別和利用它們,這才能認識到事物。
赫拉克利特進一步認為,相反相成推動著事物發展,他說
他們不了解如何相反和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和豎琴
什麼意思呢?
他認為鬥爭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就如同調整好的弓和調好諧的豎琴。那麼看似平靜,但實際正由於他們具有彈性,才能使用。換言之,雙方具有鬥爭,才能使用。
如果弓斷了,那麼鬥爭被破壞掉了,弓就沒法用了。
同理,豎琴的琴身和弦,正是因為他們相互鬥爭,才能彈奏出音樂。
這是他認為,鬥爭這一面。
同樣的,他提出統一這一面。就如上文所說
他認為,善惡實際上是一回事。
他舉個例子說,
假如一個醫生看病,結果醫生在患者身上,搞各種治療手段,使得病人痛苦不已。這看起來是惡,但是他恰恰在給病人看病,這又是善的一面。
但是如果病人搞了半天,病還沒治好,那麼善又變成惡了。
所以,善惡本一回事情。
很顯然,後世人將赫拉克利特稱之為辯證法的始祖,可謂實至名歸。
他曾經自己對辯證法有過一番描述,
他說
應當知道,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鬥爭,一切都是通過鬥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
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得一些人成為神,使得一些人成為人,使得一些人成為奴隸,使得一些人成為自由人。
戰爭,這裡的意思,就是雙方的鬥爭。萬物通過鬥爭來實現存在。
綜合他的辯證法思維,可以知道這麼幾點
1、事物通過鬥爭而存在,鬥爭使得事物變化
2、事物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就如善惡,日夜
簡言之,四個字,對立統一。
最後,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這句話也是埃利亞學派著力批判的,我們必須提一下,
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這句話怎麼理解?
我們知道,赫拉克利特主張永恆運動,而運動必然是從A狀態,改變為B狀態。
假如A狀態是存在著,B狀態也是存在著,但是運動這個過程是處於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說是由A的存在狀態向不存在的狀態過渡)。這點詳細由未來的埃利亞學派詳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