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5 「讀心術」的驗證

上文(施控者的「讀心術」)中提到的方法其實存在很大的缺陷,因為它假設了人類的行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例如,當你看見一個人哭時,到底是什麼樣的情緒導致的?不結合具體的情境,我們就很難得出這個人哭的具體原因。研究也證實了這樣點,以類似於雷斯勒的犯罪心理畫像(profiling)為例,在一項評估畫像準確性的研究 (Pinizzotto & Finkel, 1990)中,4名對經過訓練的聯邦調查局專員,6名經過訓練的警探,6名沒經過訓練但經驗豐富的偵探,6名對犯罪畫像一無所知的臨床心理學家和6名沒經過訓練的大學生參與其中,結果表明,畫像的準確性並不是很高,專家與非專家在處理材料的過程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此外,犯罪心理畫像還假定罪犯的犯罪行為及其遺留證據和其人格特徵存在特定關係,實際上這也是不成立的。

正如行為主義所描述的一樣,人的行為會隨著情境和社會背景的改變而改變,特別是在文化背景差異顯著時,這是正是前文提出的「讀心術」理論基礎最大的困境所在。我們只有結合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才能獲得內心的答案。

當我們無法像雷斯勒一樣通過採訪暴力罪犯來直接獲取罪犯的心理邏輯,而從我們自己的視角又無法正常理解受眾的行為時,我們只能將自己想像成行為的當事人,將自己置身於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和處境之中,正確搭建出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以這樣的心理體驗過程來幫助理解當事人行為,這可以稱之為換位思考。顯然,換位思考必須建立在對當事人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作為基礎上,否則,換位思考不止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當事人的行為,反而會將我們引入誤區。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的換位思考是否正確?

雷斯勒可以找監獄中已經被捕的罪犯直接進行驗證,他從罪犯中獲取的最真實信息無疑是驗證他分析是否準確的試金石。然而,當我們面對如帕蒂·赫斯特這類個案時,系統性的經驗本來作用便有限,而以雷斯勒的方式進行驗證顯然也行不通,因為在帕蒂·赫斯特被捕之前,我們根本就無法與她進行直接的交流,事實上,即使帕蒂·赫斯特最後被捕後也沒有將自己的內心真實地暴露在人們面前,因而這種未經檢驗的換位思考對於我們理解她的行為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要驗證自己通過換位思考獲取的心理邏輯是否正確,只能通過行為預測來進行:

  • 如果我們構建的心理邏輯能預測當事人的行為,那麼這個心理邏輯是正確的;
  • 如果無法預測當事人的行為,則說明它存在問題,和當事人實際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並不吻合。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便是通過他人的行為來判斷其目的和意圖 (Jones & Davis, 1965),例如雷斯勒分析的正確性最後也是通過雷斯勒對罪犯正確的預測才證實的。

如果我們要正確理解帕蒂·赫斯特的行為到底是共生解放軍洗腦的結果,還是因為她內心本來就有「叛逆」的想法,只是借用共生解放軍這個組織表現出來,我們可以先立足於這兩個假設對帕蒂·赫斯特的行為進行預測,根據帕蒂·赫斯特的實際行為表現與我們預測結果的吻合度進行比較,哪種假設的吻合度高,哪種假設便更符合帕蒂·赫斯特的心理邏輯。顯然,如果要區分上述兩個假設,帕蒂·赫斯特被捕後對共生解放軍採取何種立場是關鍵:

  • 如果帕蒂·赫斯特被捕後依然千方百計地維護共生解放軍,那麼帕蒂·赫斯特的行為更傾向於是共生解放軍影響的結果;
  • 如果帕蒂·赫斯特被捕後立刻與共生解放軍劃清界限,甚至指責共生解放軍脅迫並利用自己,則說明共生解放軍對帕蒂·赫斯特行為的影響其實有限,這種有限的影響不足以讓帕蒂·赫斯特主動、自願地去搶銀行,帕蒂·赫斯特可能本來就有搶銀行的「叛逆」想法。

換位思考和行為預測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我們理解當事人的行為,並讓我們明白不同當事人之間視角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Pinizzotto, A. J., & Finkel, N. J. (1990). 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ing: an outcome and process study. Law & Human Behavior , 14(14):215-233.

點擊返回本部分緒論

推薦閱讀:

3.4 施控者的「讀心術」

TAG:讀心術 | 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