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 篩選(本小節序)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自1943年納粹黨衛隊隊長海因里希·希姆萊提出對猶太民族採取種族滅絕政策開始,到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希姆萊自殺身亡,兩年期間約有600萬的猶太人遭到屠殺。1997年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的電影《美麗人生》對這一歷史事件有過深刻的描繪。

《美麗人生》

儘管當時德國的日耳曼人都陷入魔怔之中,不過在當時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之下,仍有部分日耳曼人保持良知,不僅沒有參與大屠殺,反而參與了拯救行動,電影《辛德勒名單》的原型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此外還有德國工業家貝托爾德·貝茨、德國軍官卡爾·普拉格、普通荷蘭人札諾里(Henk Zanoli)等兩萬多名「義人」,其中包括二戰期間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1]。可見,即使是希特勒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德國人瘋狂。

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

正因為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施控者往往會對(潛在的)受眾進行篩選,本部分將向讀者介紹這方面的內容。具體將包括以下的內容:

  • 3.1 控制的成功存在概率性
  • 3.2 篩選
  • 3.3 易控傾向及其特徵
  • 3.4 施控者的「讀心術」
  • 3.5 「讀心術」的驗證
  • 3.6 控制的心理突破口——從預期行為到預期心理
  • 3.7 如何尋找合適的受眾?(核心內容)

備註:

  1. 1938-1940年,何風山出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此時正值納粹反猶惡浪肆虐歐洲大陸的巔峰時期,何風山向數千名奧地利猶太人發放了通往上海的「生命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的殺害,他因此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但他的義舉在其過世後才為人所發現。2000年,以色列授予何風山「國際義人」稱號。

點擊返回「專欄內容提要」~

推薦閱讀:

3.2 篩選

TAG:篩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