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就是找到一群意氣相投的人共同做事

北大教授周其仁在思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哪裡崇拜「腦子」,哪裡就有創新》。其中,一群意氣相投的人是創新最優單位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為了說明這群意氣相投的人是如何聚集起來的,他還特別列舉了騰訊的賽馬工作機制。一個任務會同時交給十多個工作小組,員工自行選擇加入或不加入以及加入哪個團隊一起工作。對於搞出些名堂的團隊,騰訊會撥給他們更多的資源支持他們進一步開發。

意氣相投群體之間的競爭實現了常態化,成為騰訊內部獨特的創新文化、氛圍。

可見,組織內部創新,好的機制是關鍵所在。沒有這些好機制,創新的活力想保持下去是很困難的。企業小的時候還好一些,一旦變大,選人用人的問題時日一久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導致組織效率、創新能力走上下跌之路。

企業如此,政府也是如此。

所以有時候政府官員在安排工作的時候也會嘗試採用賽馬機制來激活各單位的作為衝動、創新激情。比如,同一個任務既會交給管轄範圍內職能相近的多個單位研究、處理,也有可能會採取服務外包的方式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團隊來競標參與。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多方協作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官員既能夠觀察自己手下的工作能力、態度,也能通過創新問題解決的辦法博取開明、開放發展的好聲譽,一舉多得。GDP增速考核對地區競爭、創新發展的激勵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過官僚機構內部想找到一群意氣相投的人共同做事,這個難度似乎會比企業大很多的。

企業內部是市場導向,自有資金支配起來比較方便,官方機構內部資金使用受制于越來越嚴越來越細的財物紀律,走這條路比較艱難,而且違規風險很大。而當單位內部有限的用人權總無法讓多勞者得到提拔的時候,時間一久,用人導向就不明確了,也就沒有了意氣相投人群集聚的氛圍,走向分散的機關式算計。有些人原本激情澎湃想做番事業的初心,很容易在這一過程中被消耗殆盡。更關鍵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在這種環境下將難以為繼,制約協作分工的發展,最終導致單位工作沒有起色甚至出現不作為、遲滯等現象。官場、官僚氣息濃厚的企業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所以,我們看到官場的創新大多是集權後的創新。不集權,陷入既無法市場化導向也無法提拔導向的兩難境地,將一事無成。不過這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領導的膽識氣魄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是無法避免於兩難中斡旋折中的。

這樣你最後會發現,意氣相投的人一般不會在大公司、官僚機構出現,而是在那些創業型、創新型企業中出現。這些人既不受大企業人浮於事等痼疾的糾纏、阻礙,也不受官僚機構錯綜複雜內部關係的傾軋,可以簡單地遵循市場機制來天馬行空地做事。因為意氣相投,也可以放開心胸無拘無束地交流碰撞觀點,點燃創新的火花。

這些火花,在一個資本過剩、資本追逐技術創新點來實現保值增值的大時代,一旦被資本發現,就會在很短時間內走向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財富巔峰,成就商業傳奇,笑傲市場。

當然,隨著創業者素養的不斷提高和外部市場機制諸如融資等的日益完備,創業群體越來越趨於理性地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去融夠用的錢,以確保創業團隊未來對企業的實際控制。畢竟,馬雲借孫正義風投資金不花完和海外上市VIE架構的故事已廣為流傳,萬科被野蠻人敲門後創業管理團隊差點出局的硝煙剛剛散去、火藥味還在。

不過對於整個社會的創新而言,這些並不重要。

只要有足夠多的中小企業、創業者團隊,只要這些團隊內部有很多意氣相投的人聚集起來謀事做事,創新儘管風險大、周期長,但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如此看,一個區域想創新發展,做大中小創新企業的數量規模,鼓勵引導企業內部建立更有活力的創新機制,是重點所在。

有了這樣的發展基礎,只要外部市場機制良好,創新發展將不再是政策語言、媒體語言,將成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在久久為功後引擎區域經濟井噴式增長,富裕人民,增強區域發展綜合實力。

人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通過「群」形成協作共同體,把自身的市場價值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了。

而當這種非正式扁平化的群不僅僅是「一群意氣相投的人」還是「一群意氣相投的城鎮、鄉村」的時候,意氣相投的「群效應」出現了,成為引領國家、區域創新發展的時代現象。

(完結)

封面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TAG:周其仁 | 創新 | 賽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