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辯的歷史】米利都學派

1、哲學的起源

講起哲學的起源,我們就要回到人類的開始。

話說,人類從樹上剛下來,儘管此時的人類,還尚未進入文明社會。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人類就如同動物一樣活在自然之中。

但是,隨著人類不斷調動智能,人類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並且變化不定。

這實在是個大問題。如果世界是多樣的,我們怎麼把握這個世界?

如果世界是變動,我們都不知道明天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是否一樣,我們怎麼生活?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有些人想到,這世界雖然變化萬千,他是否有個主宰者存在呢?

於是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神學。將世界、宇宙都訴諸於神靈,一個部族都信奉這個神靈,使得智人,體能遜於其他動物,智能和尼安德特人不相上下的物種,打敗了一切動物,自詡為萬物之靈。

可是這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還殘留一個問題?

既然存在神靈,那麼神靈是怎麼統治我們這個世界?神靈是不是主宰著我們的所有行為?神靈是如何產生的?甚至有些人,大逆不道的問道,神靈真的存在嗎?

於是神靈被取代,一群對世界擁有好奇心的人,成為了哲學家。他們研究世界終極問題,但是不再訴諸於封閉的神靈,而是運用理性工具,通過精密邏輯,去探尋常人看來無聊的問題。

這群人成為了古希臘哲學家。

而在遙遠的東方古國,中華大地上也有一群人,面對同樣的問題。據說,一位名叫伏羲氏的原始領袖,看到地上的樹棍,心有所悟。

他拿起樹棍,折斷。擺開一個圖形,號稱「一畫開天」,並通過排列組合,圖解整個世界和宇宙。這就是「易學」的起源。

「易學」有三大原則,即

簡易-變易-不易

所謂簡易,指的是儘管世界繁雜多樣,但是核心是簡單的。即思維經濟原則,用一個簡單的理論,解釋複雜的世界。

所謂變易,指的是,世界是變化,一刻都沒有停息。

所謂不易,指的是,世界儘管是變化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有不變的,是為規律。

2、泰勒斯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呂底亞人和米底人正在交戰,突然間風雲變色、太陽突然不見了,兩軍士兵,抬頭看著這個異像,內心驚恐萬分。

到底怎麼了?

此時在米利都城內有個人人,宛然一笑,他知道他的預言應驗了。

他叫泰勒斯,是哲學家的鼻祖。

泰勒斯有許多貢獻,比如他是最早的天文學家。

須知,人類最早的知識都是為了定位時空,在茫茫的平原之上,在隱秘的叢林之中,如果找不到方位,這真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在農業社會,如果不知道一年的時間,如何播種?如何收穫?

於是對於原始的人類而言,找準時空,是部落和國家的頭等大事。

而時間定位相對於地理定位更為重要。時間定位哪裡來?從天象上來,通過天象制定曆法。

泰勒斯可謂是天文觀測的翹楚,後人評價他,說他是當世最聰明的天文學家,米利都和伊奧尼亞的驕傲。可謂一語中的。

話說,有一天,泰勒斯抬頭仰望星空,突然間只感覺虎軀一震,他掉到了井中。正巧被一個女奴看到了。這個女奴嘲笑他,說他只知道天上發生的事情,卻不知道腳下是什麼。

泰勒斯在天文中,他將一年分成365天,一個月分成30天。並且發現了小熊星座。

所謂小熊星座,是定位地理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如果找見了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地軸「一直」指向北極星。這樣一來,就可以找見北方在哪。

除此之外,日食、日晷,都是他發現、發明的。

泰勒斯還精通幾何學,幾何學是一門極具精密邏輯的學科。歐幾里得後來著作《幾何原本》的時候,很多定理都是泰勒斯提出的。

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圓中,畫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非常高興,殺了頭牛慶祝。

他還能通過計算金字塔的影子和我們的影子的比例,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

這些都體現了古希臘哲學家,運用邏輯的純熟。古希臘的幾何學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實用,而成為一門具備精密邏輯的演繹科學。

書歸正傳,對於哲學家而言,自然科學是必備的知識。但是與常人不同,泰勒斯是第一位找尋流變的世界背後的本原。

所謂本原,在哲學上有明確的定義

所有事物都由它構成,它們最初從它產生,最後又復歸於它。(《形而上學》)

我們看這段話,很明顯體現這麼幾個特點

1、哲學是從神學中增長出來的,這個所謂的本原,是將原有的人格化的神靈,變換為自然物質。這種狀態,是為自然哲學。

2、循環和辯證思維,早期的哲學家,具備著辯證思維,他們總是相信,本體產生了萬物,萬物又復歸於它。

3、早期哲學家,都傾向於用某種質料圖解世界,這是因為他們尚未了解到邏輯形式對於哲學的作用。

特別注意的是,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並沒有提出本體不變的概念(當然這有爭議,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認為,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提出來本體不變的思想)。他們所提出的質料元素,是可變的。

對於泰勒斯而言,他只提出一句話,足以成為聖哲,

水為萬物的始基

「水為萬物的始基」,這句話實在太為粗疏,泰勒斯並沒有提出他的理論的理由。後人猜想,他可能看到地中海、埃及附近的水,水滋養萬物,萬物不能離開水而獨存。

其實重要的不是泰勒斯為什麼提出這套理論。而是這套理論的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這套理論至少有這麼幾個意義。

其一、出現了「萬物同質」的理論,即流變的世界,它是由一個單一的質料構成的。

其二、出現了「萬物演化」的理論,即暗含著,這個單一的質料,演化出整個複雜的世界。

其三、給出了其後哲學家一個邏輯極點,想想如果是神靈創造萬物,你拿什麼來反駁?而用自然的質料,後世哲學家就可以以此為基礎,通過批判繼承的方式,發展泰勒斯的思想。

其四、人類的認知開始出現從特殊到一般的過渡,這點和第一點,側重於認知的變化。

既然,泰勒斯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水。他必須解釋,水怎麼派生萬物?泰勒斯並沒有正面回答。但是通過一點線索,我們可以知道這麼幾點

其一、他提出關於「水」的宇宙觀,他提出,宇宙都是靠水來滋養,水蒸發,形成氣,氣形成以太,以太形成火。而水如果堅實的時候,就會化成土。

其二、他提出萬物都有靈魂。他為什麼提出這麼奇怪的理論。我們可以想到,如果水是本原,而我們感受的世界是變化的。那麼變化哪來的?

他說,這是因為,萬物都有靈魂,這種靈魂導致運動。這裡的靈魂不是常規意義上的精神,而是引起運動的能力。

比如,磁鐵吸起磁鐵,這就是因為磁鐵有靈魂。

他進一步發揮,說萬物都有神靈,這裡的神靈和靈魂的意思大體一致,都是指一種活力。

然後他說,大地浮在水上。這話暗含什麼呢?

我們知道,水是流變的,剛好契合萬物流變的觀念。大地浮於水上,也代表大地是流變的。而大地上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同樣是流變的。這樣就把自然和社會貫通在一起。

總而言之,泰勒斯的思想,不在於粗疏,而在於前瞻。他前瞻於哲學的探討問題的方式(終極追問)、前瞻於萬物演化的思脈。由他開始,哲學脫離神學,真正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3、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學派第二位代表人物。

阿那克西曼德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因為泰勒斯的思想只是給了一個邏輯探討的起點,一堆問題都沒有解決。

最重要的,就是單一的質料,怎麼演化出萬物?

首先,他提出本原是「無限」,音譯的話,名叫「阿派朗」。

所謂無限,是否定性語言。他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質料,他應該覺得,泰勒斯的思想有些問題。

比如,水很明顯沒有普遍性,至少可以在邏輯上推出,在水後面支配水,還有一個本原。

可是,說是,金木水火土都會出現相同的問題。

於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本原不是一個具體的質料,而是無限定。因為任何質料都是被限定。換言之,萬千世界只是本原的「寄居者」,他都是被限定的。

限於他的認知,他只能提出無限定。

很顯然,無限定,他的普遍性更強,更具有包容性。比如,泰勒斯的「水」,很難解釋為什麼能派生出火?

而無限定,很明顯是可以解釋的。

但是,問題在於,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到底和泰勒斯的「水」是不是一個層次呢?即是問,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到底是一種抽象的物質概念,還是特定的物質形態?

很明顯,應該屬於後者。為什麼呢?

任何思想總是有其他的特點的,比如米利都學派,他們總是傾向於用某種具體的物質來解釋世界。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一樣,只不過他發現,泰勒斯的「水」有其局限性。故形成「無限定」的思想。

其實,同時代的老子,雖然他用玄之又玄的「道」來視作萬物的本原,但不免也折射出他的認知局限性,他曾經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都暗示著,他的「道」仍然逃不出同時代哲學家一致的認知。

不管怎麼說,「無限定」的思想解決了泰勒斯思想的第一個漏洞。那麼他如何解決第二個問題,即本原如何派生萬物?

這就要提到他的第二個理論即「對立和分離」。

也就是說,「無限定」並不是一步到位形成萬物,它是通過一系列變化形成的。

首先,從「無限定」分離出一對「對立物」,比如「冷熱」、「乾濕」等等。「對立物」可以各種各樣,通過各種各樣的「對立物」就可以派生出豐富多彩的萬物。

可以看出,「對立物」通過對立的運動,形成萬物,然後再復歸於它。

這種原始的「辯證法」思想,是早期哲學家都有的思路。比如老子曾經說

反者道之動

這種辯證法思想,蘊含著「循環」思想(從它產生,復歸於它)、「對立」思想。

通過這種思想,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他的「宇宙觀」,他認為

首先,「無限定」通過產生一組「對立物」,比如「冷熱」,產生了一個火球,包圍著空氣,當火球破裂的時候,日月星辰就由此誕生了。

這種思想,很明顯以大量想像為主,但是蘊含著演化的思想,可謂了不起。

這種演化思想,他提出人是從另一種動物變來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可謂前瞻,這提示出,哲學是科學的先聲。

注:無限定可以這麼理解,在質上是無規定性的。

4、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學派第三位哲學家,是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的思想,較前輩而言,吸收批判他們的思想。

首先,他批判什麼呢?

我們就要說回泰勒斯,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水演化出各個萬物。可是問題在於,比如水,演化出氣、氣演化出土等等。那既然如此,憑什麼說是水是萬物的本原,事實上,任何一個質料都可以成為本原。

於是阿那克西米尼提出」氣「,因為氣比水更為本質。

他的主體思想是「萬物本原是氣」

這就很奇怪,阿那克西曼德應該否定了一個具體質料本原的可能性,為什麼阿那克西米尼又回歸泰勒斯那路思脈呢?

不管如何,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他的思想。

1、他提出,萬物的本原是氣。

2、氣是永恆運動的,通過氣的稀疏濃聚,生成宇宙和萬物。再復歸於氣。

這個思想,為什麼說,是對前輩的超越呢?

首先,他解決了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定」的矛盾。這兩人的矛盾在於,泰勒斯的「水」,過於粗疏。

雖然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定」的理論,解決了泰勒斯的遺留問題,但是他對「無限定」本身語焉不詳,即問「無限定」是什麼?

他無法回答,因為他的立足點就是否定性語言。並且我們講過,這不是一個普遍的物質概念,而是一個立足於泰勒斯理論上的粗疏的猜測。

而阿那克西米尼的「氣」,即是一個具體的質料(符合當時的認知,又易於把握)、又能兼顧「無限定」的特點,因為「氣」本身也是混沌的,他的包容性相較於「水」而言,普解性更強。

其次,他怎麼解決單一本原派生萬物的問題呢?

他通過「氣」的稀疏、聚散來解釋。當「氣」的空間量變的不同,導致「質」的變化。

比如,當「氣」稀疏的時候,就會變成「火」。當「氣」變得濃厚的時候,就會變成「風」。當變得更為濃厚就可以變成「水」,繼續變成「土」、「石頭」。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思想呢?

因為根據直觀上,「火」的重量很輕(所以他能升上去)、而「石頭」最重(所以他總是沉下去)。這種重量的不同,被他解釋為「氣」的稀疏不同。

很明顯,儘管他蘊含著「量變質變」的思想,但是這是通過直觀得到的,符合米利都學派的認知水平。

並且他通過觀察發現,生命不能脫離「空氣」而獨自存在,因此通過「氣」來解釋生命,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他提出「氣」是靈魂的本原(這裡的靈魂是常規意義上的精神)。他把提出靈魂=生命=氣。

前兩者,是神學的特點,認為在肉體後面有個靈魂在支配,而「氣」則是一個純粹直觀的觀察。

最後,他憑藉「氣」來提出他的宇宙觀。

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氣產生宇宙,並包圍宇宙。他認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圍繞他運行。

但是,這裡的大地並不是球形,而是扁平的。因此,他認為日月星辰是做半圓形運動。

這種思想,是純粹直觀上的宇宙觀,和中國的「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幾乎一模一樣。

我們可以想見,通過直觀上,大地是一個平板(因為如果是球形,為什麼人不會掉下去?),由於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太陽必然是按照半圓形運動。並且,大地是不能動的,因為一旦動了,人就掉下去了。

了解米利都學派的思想,不能用以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生搬硬套來解釋他們的思想。因為他們的認知,並沒有意識到精神存在對於存在論討論的重要意義。他們是不自覺的唯物主義者。

並且米利都學派三傑的核心就是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尋規律,然後去把握他。

附:

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哲學日」。(2017年11月16日)。很多人問學哲學有什麼用?

歐幾里得曾經有個故事,有個人問他,學幾何學(本質上是哲學)有什麼用?

他叫僕人拿幾個金幣給那個人,並說道:這人竟然要像通過學習幾何獲得好處。

我不願列出一條條,告訴你哲學有什麼用。相對於歷史,哲學更為務虛。

我只想說,哲學的興盛和衰弱,跟一個國家的興盛和衰弱有明顯的關係。

並且很多新的概念,其實是被哲學家反覆討論過的命題。正所謂

太陽底下無新事

孔子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從客觀上講,原有哲學蘊含的學科都被分科到了各個學科,比如自然哲學,被劃分成化學、物理學,精神哲學,被劃分成心理學。還有好多好多學科都是從哲學分科出來的。

哲學就如同垂垂老矣的父親,看著這些子孫。或許「哲學已死」,導致,世界還要設立一個日子來紀念他。

但是他至少在歷史中存留過,有很多人為他陶醉。


推薦閱讀:

108個關鍵詞8——夜晚
【原著選讀】畢達哥拉斯學派

TAG:哲學 | 古希臘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