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維亞:一座華人殖民城市

巴達維亞即今日的雅加達。又名椰城,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城市和首都,位於爪哇島的西北海岸,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

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統一發展對東方的貿易。17世紀初荷蘭人對東印度公司大本營的恰當地點的最終選擇,取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它必須接近東西交通的兩條海道(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之一;其二,它必須是中國帆船能方便抵達的她方,因為中國帆船在群島內的貿易中發揮重大作用。可見荷蘭人東來不是建立新的貿易網路,而是利用印度洋、南中國海已有的海上貿易網,而這個已有的海上貿易網已為中國商人、印度商人和東南亞商人經營了至少1000年了。

這兩項考慮使荷蘭人於1619年在雅加達土酋居住區的廢墟附近建立了巴達維亞城,土酋及其屬民則被趕出雅加達而去了萬丹。總督簡·皮特斯佐恩·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採取了儘可能吸引大量華人與荷蘭人移民巴城的政策。1620年以後來自中國的大帆船開始運來移民勞工,巴城建設得以開始,而吸引荷蘭自由民的移民計劃終成泡影。

巴達維亞城市的主要建設工程,如運河的挖掘、城牆與房屋的建造,全部由著名的華人承包商楊昆(Jancon)和潘明岩(Bingam)等承包和實施。1620年,華人每人每月須交納1.5里爾(real)的人頭稅方可免去為修築城牆運土的義務。結果,他們為巴城防禦工事所支付的資金,是其他市民的五倍。在市政廳的建造中,他們支付的資金三倍於其他種族集團的總和。這說明在巴達維亞城市最初建設上,中國移民從資金到工程承包都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確立巴達維亞為公司總部的最初年代裡,華人移民勞工反而成為第一批真正定居巴城的移民。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許多人獲得能自立的足夠資產以後,便決定留下來。他們還與被送到巴城作奴隸的印尼當地的巴厘女子通婚。而荷蘭自由民一旦賺了些錢,便攜家眷回國,這些人並非安家落戶者。

1684年康熙爺實行開海政策後,大量中國移民隨貿易商船湧入巴達維亞。華人已成為該殖民地人數最多的種族,18世紀上半葉華人數量甚至超過了一半。請小夥伴們看一看荷蘭史學家包樂史在《1619-1740年巴達維亞:一個華人殖民城的興衰》中給出的人口數據:

1699年巴達維亞城區人口表

1739年巴達維亞城區人口表

上2個表中的數字是巴達維亞城中的居民數字,不包含城郊人口。

華人也在管理巴達維亞

1619年10月,也即巴城開埠後不久,科恩總督任命他的密友蘇鳴崗(荷蘭人稱Benocn)為華人市民的首領,即甲必丹(captain),要他處理其同胞的所有內部事務。通過這一任命,荷蘭人有意識地將華人置於華人自己首領的控制之下,由首領代表他們與荷印政府打交道。到1666年,在市行政管理機構中,除了三名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和四名荷蘭市民,還有一至兩名華人首領參加。幾年以後,隨著華人人數不斷增加,當局還任命了被稱為「雷珍蘭」(lieutenant)與「朱葛礁」(secretary)的其他華人官員協助甲必丹工作。到1740年時,已有一名甲必丹和六名雷珍蘭在任。

到了1644年,在巴城當局對賭博、零售業、貨物進出口、傀儡戲等行業所徵收的21個稅項中,華人承包了其中的17個。所有這些稅收承包的投標都於每年元旦在華人甲必丹的府第內進行。直到1652年,由於荷蘭市民對這一程序的抱怨,才移到巴城城堡內進行。

華人甲必丹的權力和影響在1685年前後到達頂峰。剛上任的康布豪斯(Camphuys)總督讓新任華人甲必丹與他一道舉行就職典禮,象徵著華人與他共同分享政權。在巴城所有街區及其附近轄區,除任命荷蘭街長(在1655年便已設置)外,又任命同一等級的華人街長。這些華人街長對雷珍蘭並最終對甲必丹負責。甲必丹則是其同胞在「王侯城堡」里的利益維護人和聯繫官方事務的中介人。由於每個華人需按月到甲必丹府第交納人頭稅並至少每年報到一次,甲必丹便能牢牢控制他的同胞。1666年前,在市政評議院中一直有華人議員的席位,華人在涉及市政事務中擁有一定的發言權。

華人與荷蘭人共同分享巴達維亞的殖民利益

海上貿易是巴達維亞最大的利潤來源,中國人與荷蘭人分享著這隻最大的金蛋,這一點我們在上文已經探討過了。

這裡我們要談一談巴達維亞排名第二位的產業:蔗糖種植業。由於歐洲市場對糖的巨大需求,使得種植蔗糖這種熱帶植物有著巨大的盈利前景。荷蘭人最初在台灣經營蔗糖種植業,但由於1662年被鄭成功趕出台灣,此一掙錢的事業便沒了著落。

早在巴達維亞建城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鼓勵荷蘭人、中國人和當地土著在巴城鄉區開辦種植園,種植蔗糖。在公司的鼓勵下,種植園在巴城周圍的鄉區迅速發展。到1710年,糖蔗種植業幾乎完全控制在華人手中。巴城鄉區已有多達130個蔗部,分屬84個企業主。在這些企業主中,有79個華人、4個荷蘭人和l個爪哇人,有可能後者的蔗部也由華人經營。荷蘭東印度公司則向巴城鄉區的種植園主們收購蔗糖,將它們賣到亞歐各地。這一點再次表明荷蘭、中國殖民者共同分享著巴達維亞的經濟利益。


推薦閱讀:

為何英國殖民者沒有像在北美一樣在印度反客為主?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英國為什麼沒有進行大規模移民?
一個零下179度的地方,可以支持三億人在那裡生活
中國的殖民公司—蘭芳共和國

TAG:殖民地 | 明清歷史 | 荷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