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研中的焦慮是什麼鬼?

科研中的焦慮是什麼鬼?

最近在補充實驗數據,每當看到長串的審稿意見都會非常焦慮。通過自己的體驗和對周圍人的觀察,我發現在科研中焦慮情緒出現的頻率較高。碩士生,博士生,甚至一些PI都不同程度遭受焦慮的困擾。長期焦慮會帶來諸多危害苦,比如常見的睡眠障礙,降低生活質量。若是要嘗試緩解焦慮,我們先從四個方面認識一下焦慮。

一、焦慮是什麼?

維基百科給焦慮的定義:

Anxiety is an emotioncharacterized by an unpleasant state of inner turmoil,often accompanied by nervous behavior, such as pacing back and forth, somaticcomplaints, and rumination. It is the subjectivelyunpleasant feelings of dread over anticipated events, such as thefeeling of imminent death. Anxiety is not the same asfear,

which is a response to a real or perceived immediate threat,

whereasanxiety is the expectation of future threat. Anxiety is a feeling

of uneasinessand worry, usually generalized and unfocused as an

overreaction to a situation that is only subjectively seen as menacing.

簡單來說,焦慮是一種由於內心衝突而產生的不愉快感覺,是對某件事的反應過激,感覺自己被「淹沒」。焦慮和恐懼不同,通常你知道讓你恐懼的對象;而焦慮源於未知,你無法覺察讓你恐懼的對象。

二、焦慮的類型

焦慮的類型大致分為:

1.適度焦慮。這個較常見,比如考試前的緊張、答辯前的無所適從等,還有我們平時抱怨的「壓力大」或者「心情糟糕」等。

2.喚醒焦慮。這種焦慮會在一個固定的事件發生前後被喚醒,然後明顯削弱或者干擾個體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這種焦慮歸到恐懼症中。

3.焦慮症。焦慮症和日常生活中的焦慮並不一樣,因為焦慮症是沒有明確的焦慮對象,並且還常伴有明顯的生理癥狀。

4.抑鬱。嚴格上說不屬於焦慮,抑鬱在情緒上常常是一種枯竭的、厭倦的和喪失活力的感覺,生無可戀,非常嚴重的一種心理疾病。

三、焦慮都是負面的?

當然不是!焦慮是一把雙刃劍,焦慮的存在也有它的積極意義。當我們面對焦慮時,內心深處會變得敏銳起來,思維定向並聚焦於關鍵問題,提高我們的應戰意識和創造力。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年)認為:焦慮是我們人生的學府,焦慮在說明我們有實現某種可能性的機會,但也有可能無法實現某種可能性,焦慮讓我們學會了信仰。

四、我們需要克服焦慮嗎?

所有焦慮都需要被克服嗎?不需要,我們需要的是學會與焦慮共存!

1. 接納負面的自我。

當焦慮出現時,我們會習慣性地選擇自我否定與自我質疑。然而不管你怎樣虐待自己,你會發現這根本沒什麼卵用,消極心理仍然伴隨著你,甚至讓你面臨自我崩潰。由於焦慮的出現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極其狹窄,你只有把自己抽身出來,擁有更寬廣的視角才有可能緩解焦慮。不妨嘗試去接納負面的自己,與這樣的自己握手言和。其實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身體中就有兩個「自己」,一個是正面的,一個是負面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這兩個「自己」會交替出現。正面的「自己」出現的時候你會受到鼓勵,自信滿滿;負面的「自己」出現的時候你也不應該煩惱,灰心喪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包容與接納負面的自己,因為那也是你自己!

2. 循序漸進的獲得掌控感。

這是我自己在緩解焦慮覺得比較好用的方法。當你焦慮的時候,你會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有點不知所措。對於未知的焦慮通常和掌控感缺失相關,究其根源還是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在作祟。愈自卑,愈不敢嘗試,對未知的恐懼就愈深。緩解焦慮,一方面,將大目標分解為一步一步可執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能力,讓自己經常能感受到「我能做到」,逐步加強你對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嘗試給激發焦慮出現的現實問題列一個解決清單。在你焦慮時,你需要不斷清晰目標,暗示自己這沒什麼,我可以搞定。當我每次列出需要補的實驗清單時,我的焦慮都會緩解很多。

科研中的焦慮和生活中的焦慮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佛經有言:「諸漏皆苦」,意思說:人的一切情緒都可能造成苦痛。焦慮是人生常態,焦慮的情緒源就根植於我們的基因中,接受這種常態或許對我們會有幫助。焦慮也可能來自於你正在見識更大的世界,而這本身就是你成長的過程。如果你正確理解焦慮,與焦慮共存,那焦慮就成了你的朋友,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窮人孩子要不要讀研讀博?
那些年,我在讀博中明白的5點道理(Ⅱ)

TAG: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