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尋意義

·這兩日,有時間看完了,一本講述納粹時期的一本關於心理的書籍,看書的初衷是 這本書是推薦的,了解一下,作者弗蘭克爾,經歷過赫爾辛的集中營,從維也納,到集中營,一步步,見聞思考,並且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角度,一步步簡述自己的經歷和對待心理問題的感悟,

這其中有一些觀點,十分質樸和深刻,其實能看這本書,也是一個小幸運吧,看過電影之後,對納粹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卻沒有深刻的理解,書裡面的簡單自我傳記式的表達讓

書中一句話,很有深意,「一個人在恍悟到自己「除了這寒倫可笑的一身之外別無餘物可供喪失」之時,會有怎樣的表現。在弗蘭克筆下,這種既感嘆又超然的心理,最是扣人心弦。

· 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這句話說的很耐人尋問,開始不敢苟同但是卻好詩意。

· 尼採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 在精神病學裡,有一種狀態叫做「緩刑錯覺」。死刑犯在處決以前,幻想自己會在最後一分鐘獲得緩刑。拖延症患者。或者鴕鳥心態的一種表現。

· 料想自己可以逢凶化吉、消災解厄

·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斷言;人無論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

· 我決不去「碰鐵絲網」

· 喪失理智.一定事出有因,不然就是沒有理智。

· 以遁入過往的方式,找到了一個避難的港口

· 有時連自身的可怕遭遇都會忘得一乾二淨

· 一個難友衝進屋裡,叫大家跑到集台場上看夕陽。大伙兒於是都站到屋外,看到西天一片酡紅,朵朵雲彩不斷變幻其形狀與顏色,整個天空真是絢爛之極、生動萬分。

· 大伙兒屏息良久,一個俘虜才慨然一嘆:"這世界怎會這麼美啊!"

· 那時,一隻鳥悄然無聲地飛下來,而且就棲息在我前面--在我剛剛挖出來的土堆上--還目不轉睛地望著我。

· 在工地的半個鐘頭午餐時間裡,我們可以在分湯

· 試著培養幽默感,試著以幽默的眼光觀察事物--這是研究生活藝術時必學的一招

· 痛苦不論大小,都會完全充滿人的心靈和意識。因此,人類痛苦的"尺度",絕對是相對的。

· 隊是公認比較倒霉的。一旦置身這種工作隊中,你自然會羨慕別人不必每天十二小時都得在陡坡上踩著滿腿爛泥清理戰地鐵道的木桶。

· 苦中作樂"(freedom from suffering)--然而就連這種快樂,也是相對性的。真正的快樂(即使是細微的).可以說幾乎沒有

· 一一盛上湯,眾俘虜則一一迅速離開。

· 雖然事事不算如意,我們卻心滿意足

· 請我以自願方式,前往斑疹傷寒病人區,負責醫療工作。

· 我這只是權衡輕重而已,並不算什麼奉獻犧牲

· 家都知道,在團體生活當中,如果一舉一動都要受到監視,人很可能極端渴望離開團體--即使只是離開一下

· 他名符其實地成了個號碼。是死是活倒無關緊要,反正同樣是個號碼;而一個號碼的生命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 也就是掛在我們瘦骨架上的那身破衣--只有在我們被調往"病人護送隊"時。才會招人覬覦

· 事者根本沒注意到我這段時間裡換了幾個房間,不過,我卻明白在這幾分鐘之內,命運之神用了許多種不同的方式,放了我一馬。

· 曾經調查死屍堆里遺失的一塊人肉。

· 曾經調查死屍堆里遺失的一塊人肉。結果發現那張肉正在鍋里煮著,便把它沒收了。同類相食的事件竟然發生,我那時離開正是時候啊!

· 營中人很怕做決定,也怕主動做任何事情。

· 大家都強烈地感覺到命運是人的主宰,人不能企圖改變它,只能任由它自然發展所致。這種感覺,每每因慣常的冷漠而益形加深。有時候,生死攸關的決定,必須在閃電般的瞬間做出

· 位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的代表翩然蒞臨,整個營及營中俘虜都受到他的保護

· 們受到拍照,內心的快慰簡直難以言宣。現在,我們不必再冒險奔赴戰火線了

· 我們發覺人的抉擇是多麼不可靠,尤其在攸關生死的大事上

· 俘虜的冷漠,有其自衛的功能,但冷漠本身,也是由其他因素所促成的。

· 俘虜的冷漠,有其自衛的功能,但冷漠本身,也是由其他因素所促成的。除冷漠以外

· 那就是躁急易怒。

· 缺少尼古丁和咖啡因的刺激,也會使人容易冷漠和躁怒。

· 我們都曾一度自以為"有頭有臉"。如今,卻受到豬狗不如的待遇。

· 人乃是完全且無可避免地受制於環境

· 出人的確有選擇的餘地。有太多太多的實例(多具有英雄式的特質)足以證實;冷漠的態度是可以克服的,躁怒的情緒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皆處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

· 我們卻可以發現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實在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系環境因素使然。

· 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子。即

·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說過:"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已所受的痛苦。"這句話,在我結識營中那些烈士以後,時常縈繞在我心頭。他們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證明了一個事實:人最後的內在自由,絕不可以失喪。可以說,他們配得上他們所受的苦,他們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正是這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滿意義並有其目的。

· 但人世間有意義的,並不只是創意和悠閑而已。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 都是偉大的命運和偉大的人物。

· 當我們親身遭遇一個偉大的命運.當我們必須以同樣偉大的精神下決心和它周旋到底,無奈,我們早已經忘懷多年前的青春決斷,只好頹然退下,樹旗投降。

· 惟有容許自己喪失精神防線的人,才會淪為集中營惡勢力下的犧牲品。問題是,這所謂的"精神防線",

· 拉丁字finis,有雙重含義:一是終結或結局,一是有待企及的目標。一

· 拉丁字finis,有雙重含義:一是終結或結局,一是有待企及的目標。一個人如果看不出他的"暫時存在"將於何時終結,自亦無法朝人生的最終目標邁進。他不再計劃未來、安排未來,而這恰恰和生活於正常狀況下的人相反。也

· 示出這類工人每為時間之"變形"所苦。這種內在時間的"變形",肇因於失業

· 一小段的時間--譬如一天當中由於每一分、每一刻都充滿了痛苦和疲憊,感覺上彷彿遙無止期。較長的時間--譬如一個星期--則似乎過得很快。當我說營中一日,長於營中一周,許多難友都表示有同感。這種時間體驗,多麼怪異啊!我不由得想起湯瑪斯曼的名著"奇峰"(The

Magic Mountain,

· 一群療養院的肺結核患者也有類似的心理狀況。他們同樣不確知何時可以解脫,同樣活得沒有未來,活得茫無目標。

· 在空間上,居住範圍過於狹窄,又令人透不過氣。鐵絲網外的一切,不僅遙不可及,更顯得疑幻疑真。營外的人事物及一切的正常生活在俘虜眼中簡直恍如隔世。

· 人一旦因為看不到未來而自甘沉淪,便容易有滿腹的懷舊愁思。

· 當事人勢必容易忽略現實中的確存在著、而且可堪運用的機會。把目前的"暫時存在"(provisional

· 生命好比讓牙醫治牙痛,你老是以為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實際上早已過啦!" 照這句話改變一下,我們也可以說集中營內大

· 信心喪失與全然放棄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

· 心境(包括有無勇氣與希望)的良窳,與身體的免疫能力息息相關。

· 突如其來的絕望,減低了他身體上抵抗傳染病的能力。

· 一九四四年聖誕節到一九四五年元旦,一星期當中,營里的死亡率大為增加,並且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 尼采說過:"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 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

· 置身在某種情境當中,人有時候必須以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 有時候則最好趁機深思熟慮,藉以領悟人生的道理!

· 即使在毫無逃生之望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借著這種看法而免於絕望。

· 有待了結的痛苦,何其多也!"(Wie

· 重獲自由之後的心理

· 他為了替自己轄下的俘虜購置藥品,常常自掏腰包,花了許多錢

· 人類的同情心,在任何一群人當中皆可發現,即使是容易招致詬病的一夥亦然。

· 當時,那一小片麵包所代表的心意,令我感動得流淚。

· 世界上有--且只有--兩種人:正人君子與卑鄙小人。兩種人處處都有,散見於社會的各階層。任一階層任一團體的人,都不會是清一色君子或清一色小人。所以,即使是挺進隊警衛,偶爾也會有一、兩個正人君子。

· 他們對生命再也沒什麼指望了

· 集體精神治療的機會十分有限。合適的榜樣遠比空泛的言辭還要有效。

· 指出他們真正的死因是在於放棄了希望,然後,他要大家設法防止類似的慘例發生

· 我引用了尼採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Was mich nicht umbringt.macht

michstarker.)

· 一位詩人的詩句:"爾之經歷,無人能奪。

· 不只我們的經驗,連我們做過的一切事、受過的一切痛苦,甚至腦海中有過的一切重大思考雖然已成過去,但全都未曾消失;只因為我們已把它孕育成形,使其存乎人間、曾出現過的也是一種存在,而且可能還是最明確的存在。

· 照心理學的說法,便是由於所謂的"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使然。

· 然而不多時,耳邊響起尖銳的哨音;起床的訊號,驚醒了我們的"自由大夢"。

· 身體所受的壓抑,遠較心理的為少;因此,打從獲釋的第一刻開始,身體就懂得善加運用

· 他"非講不可"!他說話的慾望是無可抗拒的。

· 凡曾在重大壓力之下度過一段時間--即使只是短短數天,譬如被蓋世太保反覆盤問--的人,都會有相同反應(這種人我就認識了幾個)。一

· 一個人承受如此巨大的精神壓力達如此長久的時間,獲釋之後(尤其釋放得相當突然)自然會遭遇危險。

· 同樣地,一個人一旦突然解除其精神壓力,精神健康也一定會面臨考驗。

· 沒有人有權做壞事,即便是受盡欺凌的人亦然。

· 就必須為他指出一個可堪期待的未來,必須提醒他人生仍大有可為、有待開創,並告訴他也許有個人等著和他團圓等等

· 意義治療的焦點是放在將來,也就是說,焦點是放在病人將來要完成的工作與意義上

· 人要尋求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而非因"本能驅策力"(instinctual drives)而造成的"續發性的合理化作用"

· 求意義的意志對大多數人是一"事實",而非一"信條"。

· "痛苦"有時可以是人性的偉業,尤其是因存在的挫折所產生的痛苦。

· 一個人尋找他的存在意義,或懷疑其存在意義,皆是源自某種疾病。"存在的挫折"既非病理學亦非病源學的名詞。一個人的憂慮或失望超過他生命的價值感時,只能說是一種"靈性的災難",而不能視之為一種心理疾病。

· 醫師的真正工作是引導病人通過存在的危機而獲得成長與發展

· 意義治療努力使人再意識到某些東西,因此它不光是注意人潛意識內的本能因素,還關心靈性的事實,

· 人的尋求意義與價值可能會引起內在的緊張而非內在的平衡,然而這種緊張為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 那些知道還有一件任務等待他去完成的人,最容易活下去。

· 人真正最需要的並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一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扎

· 人類註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所謂的追求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不是就是逃離這個原本應該有的預設。

· 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慾遂猖獗泛濫。

· 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朴償,例如求權力的意志(包括最原始型態的權力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也有些時候.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compensation)。

· 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

· 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

· 病人必須自行決定他究竟該對社會負責,抑或對良知負責。

· 意義治療者的角色在於放寬及開闊病人的視野,以使他能意識到整個的意義與價值體系。意義治療不需要硬加給病人任何判斷,因為事實上,真理會自行呈現,無需他人干涉或居間介入。

· 人是一種能夠負責的物種,他必須實現他潛在的生命意義。

· 我們無法在所謂的"自我實現"上找到人類存在的真正目標;因為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 自我實現"如果作為目的,是永不能獲得的,它只是當"自我超越"之後的副產品而已。

· (1)創造、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 愛是進入另一個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內的唯一方法。

· 愛是進入另一個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內的唯一方法。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精髓,除非愛他

· 而且由於愛情,還可以使所愛者真的去實現那些潛能

· 正常言之,性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 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他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了絕症或開刀也無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即苦難的意義

· 您看,現在她免除了這痛苦,而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現

· 然後平靜地離開我的診所。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義的犧牲便是。

· 。因為第一,他的失望並非疾病;第二,我不能改變他的命運,我不能使他的妻子復活。但是在那瞬間,我成功地轉變了他面對自己不可改變之命運的態度;或在那一刻,至少他了解了他的痛苦的意義

· 心理衛生哲學日趨強調人應該快樂;而不快樂是適應困難的一種癥狀。

· 當前的趨勢是以痛苦為恥而非為榮,因此使得一個人不但不快樂,還要因不快樂而羞恥。"

· 一種要我活出自己的思想,而不光是紙上談兵的啟示之外,又能作何解釋呢?

· 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們四周的死亡,有意義嗎?如果沒有,那麼人的生命終究毫無意義

· 願望乃思想之父"(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這句格言改成"害怕為事故之

· 如果一個男人愈是想要表現其性能力,或一個女人要表現性感,則他們愈是不能成功。

· 神經官能症患者已經能嘲笑他自己,那麼他就已經在作自我治療了,有時還可能痊癒。

· 懼細菌症"的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使她只能整天躺在床上而不能做任何家務事。

· 潮汐低落,暗礁就顯現了出來,但暗礁並非是低潮的原因

· 人就不成其為人,而成為機器人了。

·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大量的自由,即使是像選擇發色這樣的小事亦然。

· 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刻都有改變的自由,因此只有在有關整個群體的統計學研究之龐大架構中,我們才能預測一個人的將來,至於個體的人格(personality),


推薦閱讀:

如何寫致用類書籍的書評?
《老殘遊記》
《漢語的本質和歷史》

TAG: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