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簡單準確地甄別偽科學?

前段時間,我發現同事在吃飯時會主動喝一杯山西老陳醋,我覺得很詫異,就問他為什麼要喝這個東西。

同事告訴我說,他老家那有個老人,每天吃飯前都會喝一杯陳醋,現在已經活到了一百多歲,還依舊精神矍鑠,看來喝陳醋能讓人長壽,為了長壽,他也喝起醋來。

乍一聽,他說的似乎有點道理,不然是什麼讓這個老人家健康長壽呢?

1.反正都有理

那麼,和老陳醋真的能夠讓人長壽么?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喝醋能讓人長壽。顯然,喝陳醋讓人長壽的觀點並站不住腳,而且聽起來還很滑稽,那為什麼同事還會得出這樣結論呢?

當兩件事同時發生,如果我們認為或者感覺兩者之間存在相關性,我們就會很容易對這兩件事的發生產生因果上的錯覺。

舉個例子,當燃煤的使用數量增加時,我們會發現凍傷的人數也在增加,凍傷人數的變化和燃煤使用量的變化存在一致的變化趨勢,於是我們很容易產生凍傷的增加源自於燃煤使用的增加的判斷。

顯然,這種判斷源自於我們簡單地把「相關性」理解為「因果關係」。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凍傷和燃煤使用其實都和氣溫有關係,顯而易見,導致凍傷數量增加和燃煤數量增加的原因都在於溫度的降低,只是由於我們忽略了上述結果,才產生了燃煤數量增加會引起凍傷數量增加的錯覺。也就是說,我們對「因變數」和「自變數」的判斷出現了錯誤。

正因為這種特殊錯覺的存在,我們對同時發生的兩件事的因果解釋都是有道理的。

比如同事眼中的長壽老人,我們確實很容易產生他「長壽是由於每天喝陳醋」的錯覺,如果我們意識到這種錯覺的存在,我們便能更加準確地判斷很多看似合理的結論。

例如,能使壽命更長的因素有很多種,這個老人之所以長壽,有沒有可能是由於他們家本來就有長壽基因?又或者老人飲食生活很規律健康?又或者他有個好心態,每天都積極樂觀?有或者是他擁有很好的醫療資源?……總而言之,我們能找出無數的原因來解釋老人為何長壽,這隻在於你的意願和關注點。

換句話說,對於某一原因未知或多方面原因的事件,我們怎麼解釋都有理!

2.那麼,如何判定一個結論是否是偽科學?

我們知道,科學界判斷一個觀點真偽的方式是實驗,即通過嚴格、嚴謹的實驗進行驗證,顯然,實驗是我們判斷這些觀點真偽的最重要依據

可是,現在的科學文獻浩如煙海,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為了查證某一觀點而去查閱文獻顯然並不切實際。基於實驗對判斷觀點真偽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我們就能藉此找出簡單推斷某一觀點真偽的方法。

實驗的核心是什麼?為了避免「反正都是理」,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講,實驗的核心是大樣本的單一變數的雙盲隨機對照設計。舉個例子,例如我們要判斷喝陳醋能否讓人長壽,最權威、科學的驗證方式是準備很多組同卵雙胞胎,讓每組雙胞胎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之中,他們生活的唯一差別在於一個每天飯前喝醋,一個每天飯前喝有「醋味」的白開水,但是兩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喝的到底是什麼,然後再比較他們誰的壽命更長,最後匯總統計陳醋對各組雙胞胎壽命的影響,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喝醋到底能否延長壽命。

這樣苛刻的實驗條件設計能實現么?顯而易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實驗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既然如此,那麼豈不是說所有的實驗都沒有意義?其實不然,如果我們能對被試進行隨機分組,即使被試存在個體差異,由於個體差異往往符合正態分布,那麼大樣本的隨機被試分組就能抹平這種個體差異,從而保證實驗的客觀真實性。例如,如果我們隨機抽取一億吃醋和一億不吃醋的人,然後比較他們的壽命長短,這樣得出的結論同樣是科學的,顯然樣本量越大,我們的結論就越接近真實值。

也就是說,在實驗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大樣本的隨機被試分組是判斷一個實驗結論是否科學的重要依據,反過來,如果我們判斷一個結論能否進行大樣本的隨機被試分組,我們便能簡單地判斷前真偽。

舉例說,我同事的判斷是否科學呢?首先,他的樣本量太小,只有一例,對象的選取也不是隨機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他的結論我們無法判斷對錯,所以不能相信。

事實上,這樣的片面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例如,我們常會聽到「張某某每天抽兩包煙,照樣活到九十歲,劉某某不抽煙,照樣得肺癌,看見抽煙沒問題」,又或者「喝酒能保健,張某某每天喝酒,冬天都不用穿棉襖!」相關並不代表作「因果」,然而一旦我們產生了類似的「因果錯覺」,我便可能被錯誤的結論或觀點誤導,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抽煙喝酒有利於健康」。

如果我們知道「反正都有理」和「大樣本的隨機被試或抽樣」,我們便能輕易判斷這種觀點的得出有多麼不科學,這樣的結論有多麼不可信!

3.「研究發現」並非都可信

總體而言,觀點性的結論比較好判斷真偽,真正難以辨別真偽的是很多所謂以「實驗結論」為依據的報道。

例如,我曾經看到這樣一篇報道,其大意是「研究發現,爭吵有助於增進夫妻感情」,初一看這篇報道,它的結論是來自於實驗,應該是可信的。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類似的實驗很難實現「被試是隨機選擇分組的」這一實驗前提。

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沒有爭吵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吵架是絕對的,那麼該實驗如何實現「吵架夫妻組」與「不吵架夫妻組」隨機分組?既然沒有隨機分組,那麼其實驗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推測一下,這樣的實驗結論很可能是研究人員通過問卷或者訪談來訪者的形式得出的,例如在問卷中提出類似的問題:「在吵架之後,您與配偶的感情有沒有變化,更深,更差,或者保持不變?」然後統計結果得出某種結論;或者,吵架被設置了某種前提條件,比如說最後爭端解決,夫妻和好了。

顯而易見,這樣的結論並非是一個無法辯駁的科學事實,其結論只能作為參考,或者為某種研究方向提供初期的論證。

所以,這裡向讀者提供一個辨別「偽科學」的重要武器:當我們在看到所謂「實驗結論」的新聞報道時,在不違反道德、基本生活常識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如果實驗對象不能夠進行隨機的被試分組,那麼這樣的新聞報道很可能只是嘩眾取寵,其提供的信息很可能是偽科學。

事實也是如此,在研究論文中,研究者往往會明確地告之其實驗及結論的局限性,因為在現代科學體系之下,專業人員必須對自變數和因變數做好區分和設計。然而,一旦這樣的研究被翻譯成新聞語言,媒體為了新聞性,為了製造「噱頭」以吸引流量,就會犧牲研究的嚴謹性,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看到「爭吵有助於增進夫妻感情」這樣的文章的原因了。

這樣有顛覆性觀點或噱頭的文章,讀者雖然樂意讀一讀,然而文章內容與其真實研究本身可能就已經大相徑庭了。

講到這裡,我們該如何分辨「偽科學」,讀者有心得了么?


推薦閱讀:

TAG:偽科學 | 判斷 | 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