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暴露真實意圖的代價——施控者困境

施加影響的過程中,如果施控者暴露了控制的真實意圖,將會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將無法判斷受眾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到底是施加影響的結果,還是為了敷衍、應付或擺脫施控者而故意做出來的偽裝。

舉例說,在納粹德國時期,儘管大量青年為希特勒而瘋狂,但仍有很多學生加入希特勒青年團是出於某種功利性原因,而非出於納粹主義信仰,因為許多學習和就業機會只有納粹黨青年組織中的成員才能擁有,比如報考德國大學的學生就必須提供參迦納粹青年組織的證明才能獲得報考資格,雖然他們可能並不認可納粹信仰,但他們在希特勒青年團里的表現與忠實粉絲並沒有差別。在這樣的情境下,忠誠可能是表象,人們心中的疑慮和保留並不會因自己的外在表現而消除。

當個體面臨外在的強壓力或強功力性動機,他們更可能掩飾自己是真實想法而主動去迎合施控者的預期,並表現出與表面態度相一致的順從,我們可以將這種情境可以稱之為「施控者困境」。

施控者困境來自於受眾在意識到施控者的真實意圖後採取的「雙面人」策略,這種雙面人策略是我們適應社會生活的結果,它使我們在達到目的的同時避免了與他人的直接衝突,在社會生活中非常的普遍。例如吉普森(Gibson)曾發現「適應但不同化」(accommodation without assimilation)現象: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角色衝突,美國少數族裔一方面會主動遵循主流群體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卻會繼續保持其本族裔的身份和文化 (Flores-Gonzalez, 2003)。中國的學生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例如一些學生會在內心努力保持著對升學目標的堅持,但為了融人同輩群體、獲得身邊好友的認同而在學校扮演著「反學校文化」的形象 (熊春文, 史曉晰, & 王毅, 2013)。

顯然,施控者困境對於控制來講是災難性的:施控者無法再通過受眾的行為判斷其心理狀態,因為他無法知道受眾表現出來的行為到底是發自真心的還是偽裝的,從而也就無法再評估自己的影響手段是否真實有效,自然也就失去了對整個控制過程的掌控。可能施控者還在為自己的取得進展而沾沾自喜,卻不知自己也許早就讓受眾在暗地取笑了。

因此,無論是為了增加控制成功的可能性,亦或是為了能正確對控制的效果作出評估,施控者都會避免施控者困境的發生,而避免的關鍵正在於掩飾真實意圖。當受眾無法按照施控者的期望進行演繹,他們真實的一面便會暴露出來。

參考文獻:

  1. Flores-Gonzalez, N. (2003). School Kids/Street Kids:Identity Development in Latino Students. New York: Teaehers College Press.
  2. 熊春文, 史曉晰, & 王毅. (2013年1月). 「義」的雙重體驗——農民工子弟的群體文化及其社會意義.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43-62.

點擊返回本部分緒論

推薦閱讀:

TAG:動機 | 暴露 | 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