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科研需要怎樣的心態?

做科研需要怎樣的心態?

《中國科學報》 (2017-11-10 第2版)

黃旭

美國講演家、作家羅曼·文森特·皮爾(1898-1993)被譽為「積極思考的救星」,曾獲得過里根總統頒發的美國自由勳章。他著有一本暢銷世界的佳作《態度決定一切》,該書曾在美國最暢銷書排行榜上穩居十年。

書名中的「態」包括一層「心態」的含義。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高的智商,而在於我們做事的心態。正確的心態不但對我們做人產生積極影響,而且直接決定了做事的效率高低。對於做科研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科研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完成課題的各項研究任務,這非常值得思考。

首先,正確面對科研中的失敗。這是我們教育的缺失,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獲得成功,卻很少教育如何面對失敗。

而科研的常態就是挫敗感,不懂得這一點,就會成為衍生浮躁情緒的催化劑。失敗本身令人遺憾,但更可怕的是我們錯誤的面對方式。

正確面對失敗需做到三點。第一是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是常規邏輯下必須做的。但如果你無法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新開始可能更加節省時間和精力,這是方法論的轉變。第二是總結經驗教訓,規劃新方案。開拓者們都是不懼艱險的,不斷嘗試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判斷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否為本質原因,這很關鍵。假如你的實驗方法或課題從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應該果斷停止,避免無謂的付出。

其次,培養科研之外的愛好。當人全力聚焦於一件事情時,很容易被它控制。數據好的時候,就對科研信心滿滿;數據爛的時候,就對科研厭惡之至。個人的科研狀態完全被數據的質量左右。

科研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需要培養至少一項科研之外的愛好。這項愛好有兩點作用。第一,可以轉移部分關注的焦點,阻止研究者在科研困境中沉淪下去,利於止損。第二,可以作為一種宣洩負面情緒的方式。通過一項愛好,定期放鬆我們的大腦,清空被壓抑的負面情緒是很有必要的。卸掉身上的重擔,輕裝出發,這樣可以讓思維更清晰,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再次,秉持低期望高標準的科研態度。生活中究竟有沒有詩和遠方,主觀認識是關鍵。期望是一把雙刃劍,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在做科研的過程中盡量抱著一顆積澱的心態,而非一口吃成個胖子的急於求成。

低期望,即使數據質量不符預期也不至於心理落差過大,灰心喪氣於暫時的失敗而一蹶不振;高標準,在預期目標未達成的情況下,降低標準也是一種折中。收穫的是在追求高標準的過程中紮實基礎,以待厚積薄發。

最後,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通常創新能力強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規律運動對保持旺盛的精力非常重要。

運動不只是身體疲憊感消失,心情也會晴朗起來,科研狀態就會好,思維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看過電影《岡仁波齊》之後,讓我聯想到做科研何嘗不是一次朝聖之旅,修鍊一份平和的心態。曲線有峰谷,人生總高低,山峰只此一點,稍縱即逝,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山谷中徐徐而行。但時間從不辜負每一顆緩慢積累的耕耘之心,在經曆數次掙扎、跌倒之後,我們總會見到那條蜿蜒奔騰的河流,就在山谷的盡頭,那轉彎的豁然開朗處。


推薦閱讀:

讀博三年:怕什麼前途未知,進一寸有一寸的成長
研究課題遇到瓶頸?那都不是事兒
如果讀博是條孤獨的河流
科研也要跟著感覺走

TAG:讀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