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20幾歲是旅行的最佳時機?

1990年到1991年,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放下已經非常成功的工作,花了20個月時間騎著摩托車環遊世界,創造了新的吉尼斯記錄。在週遊世界的過程中,他不斷體驗新生事物,接觸新人物。他把這些視為了解證券市場動態的一種最直接的方法。

他說,旅行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投資。

既然是投資,肯定有時機的選擇和把握。旅行這隻人生股票,我選擇20幾歲買入,而且是重倉。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20幾歲,是投資自己的最佳時間點。

20幾歲,是你可以多方折騰與試錯的時候。相對來說,這之前和之後,機會成本都很高。

這段時間,你很可能處於職業生涯的尷尬期。旅行能為你的人生重新調味。旅途中可以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者技能,將自己充電後再回國,可能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等著你。

年輕的時候,人最容易迷茫,也最容易膨脹。山川能熄滅你的驕傲,江海會促使你思考。

第二,這個時間段的年輕人最需要開拓眼界,旅行能讓你更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

很多人固步自封,覺得世界上只有一種生活方式,覺得整個社會只存在一種價值觀。在旅行的過程中,你會吃驚地意識到,人還可以有這樣那樣的活法。你親身體驗了不同國家生活中的不平等,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幸福或不幸。

第三,旅行時最容易交朋友。

旅途中大家都卸下了防備,沒有辦公室政治,不需要揣摩領導心思,無任何上下級關係。旅行時,人們更可能坦誠相待。而真誠,恰好是交友的捷徑。當你對我真誠時,我們就是朋友了,除此之外,我們只能是同學、同事或同鄉。

我很慶幸在旅途中認識了很多朋友,有些一直保持聯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如果一直不走出來,我可能永遠不會對他們從事的行業有所了解。

年過三十難交友。這句話有些悲觀,但也有一定道理。趁三十歲之前去旅行,多結交一些沒有利益瓜葛的朋友吧。

第四,結婚生子後,環遊世界成為奢望。

雖然現在結婚的年齡在推遲,但在三十歲之後,很多人還是結婚了。婚姻是一份神聖的契約,意味著迷途知返、浪子歸心,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自私的基因指引下,男女雙方溫柔捆綁在一起,成了達爾文進化鏈條上的一個小環。因為這份甜蜜的羈絆,你幾乎沒有更多的可能再去環遊世界了。

年齡和金錢是旅行的兩大敵人。年輕時沒有多少錢,可能去不了幾個地方。年老了有錢了,心想去很多地方,身體卻要求你呆在原處。

第五,年輕時你可能一無所有,而正因為如此,你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當你一無所有時,你沒有拖累,不會反覆權衡失去好工作的機會成本,不用糾結離職會有多大的代價。你走出去之後,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獲得人生經驗和人際交往技能——而這正是很多僱主所看重的。

這個世界充滿了機會。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上耗盡了心力,為什麼不嘗試一個新的領域?橋水公司的創始人雷·達里奧說:要我選的話,與其做一份高薪但不喜歡的工作,我寧可做個探索世界的窮背包客。在我看來,他們總比那些整天抱怨工作又不辭職的人強多了。

我知道你會恐懼。你還會說,「這不可能!」

不要為「不可能」找借口,而要為「我可以」找出路。你可以打工旅行,可以遠程工作,可以在越來越多的共享經濟平台上出售技能。越來越多的人會成為數字遊民,你完全可以率先一步。

這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第六,旅行能提高一個人的CQ。

CQ是什麼鬼?

CQ,即文化智商。在《文化智商差異》一書里,社會學家大衛·利弗莫爾寫道:

「在當今這個無國界的世界裡,判斷你能否成功的第一預測因素不是智商,不是簡歷,甚至不是專業技能,而是文化智商。」

文化智商「意味著開放,意味著拒絕在自己的文化中固步自封,意味著相信其他文化會增強你自己的文化,意味著願意利用所有機遇——無論是有益的,還是不令人愉快的。」

文化智商對很多職業都至關重要,從銀行家到士兵,再到科學家和老師——事實上,只要是需要經常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都會非常依賴這項能力。高文化智商的人能夠跨越界限,在不同文化中茁壯成長。

很多傑出人士都有很高的文化智商,比如馬雲。

話說馬雲當年在西湖邊練英語的時候,認識了一戶澳大利亞的朋友。他們邀請他去澳大利亞過一個暑假。當時拿澳洲簽證是很難辦的。馬雲在北京地下室住了10個晚上,天天去大使館門口排隊,才拿到了這個簽證。

當時是1985年,馬雲21歲,為了第一次出國,好不容易湊了100美元。這100美元,他在澳大利亞待了29天,都不捨得拿出來。儘管經濟拮据,這次出國旅行,馬雲卻收穫頗豐。

馬雲說,澳洲之行在他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教會了他更開放的思想、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當他回到中國,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換句話說,他具有了很高的文化智商,具有了跨文化思考能力,這種能力對於他創辦中國黃頁以及後來的阿里巴巴都至關重要。

看到這裡,你是否覺得我熬了一鍋濃濃的雞湯?如果是這樣,那就喝下吧,你除了會長得白白胖胖以外,不會有任何壞處。如果你覺得是毒雞湯,那我要告訴你,雞湯是否有毒,不在於雞湯本身,而在於摻入雞湯里的東西。羅傑斯、雷·達里奧、馬雲等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都慫恿大家去旅行,你是不是應該更多思考一下再做判斷?

勸人旅行好比勸人創業一樣,是不是因為創業九死一生,我們就要攔住他別去了?不是的。我們會鼓勵他支持他,即使很累很累,即使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他收穫的東西卻千金不換。作為他的朋友,我們會為他豎大拇指,並感到由衷敬佩。我身邊創業的哥們兒,或成功或失敗,都沒有一個後悔的。旅行也一樣,即使很辛苦很辛苦,即使看起來還是沒有改變什麼,是不是我們就不去旅行了?不是的。你看到的聽來的終將作用於你。你的體驗獨一無二。旅行本來就很辛苦,如果怕累怕辛苦,就永遠呆在屋裡好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讀書在行路之前,兩者之間卻沒有邏輯遞進關係。世上肯定有死讀書卻從沒踏出過家門的書生,也必然存在玩了一圈後回來發奮讀書的行者。不要被這句話束縛住了。

年輕人,世界很大,不妨去看看。


推薦閱讀:

光喝咖啡不過癮?現在流行"咖啡凍"?
說說我105天的環球旅行-1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謬論乎

TAG:旅行 | 環球旅行 | 出境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