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能變法成功,秦孝公的這一舉措功不可沒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以前遠遠談不上強國二字,甚至連大國也算不上。從地圖上看國土,扣掉只有統權沒有治權的秦國西部自治區,秦國的本土面積也就商洛關中一帶而已,人口也嚴重不足,國土貧瘠無礦產資源,至於手工加工業則基本沒有。這樣的一個國家,就算把天翻了遍也談不上強大二字,只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秦國尚武精神濃厚又有大國傳統才不至於淪落為其他小戰國。
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秦國被魏國鎖在西部,強大的魏國從根本上斷絕了秦國外援的可能。因此,秦國藉助於外力發展強國的道路被徹底摧毀,這是導致秦孝公決定改變國策的根本原因。由此處可見,閉關鎖國並不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國策,正是這長達百年的封鎖讓秦國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
秦國與齊國從地理上看有著共同的優勢與劣勢,而且優勢更明顯,劣勢也更明顯。兩國都有著天然的屏障來守衛國家,兩國都處於地域邊緣,難以通過單純的商業來發家致富,單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國可以視為一個加強版的齊國。
秦獻公的意外戰死,倒是幫了秦國一把,因為一個鐵血君王可以為了尊嚴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卻是秦國需要不同的國家戰略。從秦獻公角度上來看,他想通過武力奪回函谷關,然後恃險而守,封鎖函谷關,恢復民力。但實際上這是個一直無法企及的夢。因為魏國如此強大,在魏國沒發生重大內亂或者外部重創的時候,這種思維只會加速秦國的衰弱,因為這意味著與一個超級大國打持久戰,秦國耗不起。當然秦獻公仍不失為一位有為之君,因為他重新凝聚了秦國,讓秦國人走出了失敗的陰影,讓秦國不至於成為一盤散沙。為後來的秦孝公鋪墊了一層基礎。
秦孝公是把秦國帶入富強的指路人,其功績從實際效果上及對後世的影響上,甚至可以和鍛造周禮的周文王父子比肩及與開拓中原的黃帝比肩。為何呢?
其實商鞅變法只是鞏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其最大的功績就是變更了爭奪中原沃土為自力更生。秦穆公時代,其目標依然是中原沃土。但秦孝公卻是把眼光盯牢了自己腳下的土地,關中平原。這條國策便成了秦國歷史的發展走向。即便到了始皇時代,這條國策依舊沒有改變。
如果說黃河中下游平原孕育了中國古代文化,那麼關中平原則是讓中華民族走向鼎盛,強盛的中心,是關中平原強盛了華夏,強盛了漢族人。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其強大的根本,只是不知道如何使用罷了。
燕國有關東沃野,趙國有陰山草原,魏國有河內,齊國有東海,韓國有鐵山,楚國更是佔據了江淮流域,長江中下游平原,洞庭鄱陽。關東沃野直到兩千年後的清末難民出關,新中國成立後方來開始開發;陰山草原直到兩千多年後,鄂爾多斯方成中華土地上的又一顆明珠;齊國東海倒是有開發,但缺乏一個法令,發展不夠徹底;江淮流域就不用說了,煙花三月下揚州;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東吳孫權為了與中原曹魏相抗衡時才發展的,東晉時期則正式發展為南國搖籃;洞庭鄱陽是明初朱元璋鼎定天下的基礎。如此一些好地方在當時居然都被棄之不用,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缺乏發展的眼光,總是局限於眼前的利益,總想著奪取別人家的好東西,坐享其成。七大戰國都為了爭奪魏國的河內之地,這河內之地是之上古黃帝開墾的黃河流域,在魏文侯時代又大加的發展利用,終為沃野。這也是魏國倚為爭雄天下的資本。唯有秦孝公,他著眼於未來,開懇了關中平原。只有缺乏發展的眼光的人,沒有發展不了的土地。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個戰國都有一統中國的可能,如魏文、武二侯;齊威、宣二王;趙武靈、惠文二王;燕昭王;至於楚國,如果不是中原出現以上幾個君主,隨便一個不是很迂腐的國王都可以完成統一大業。但最終卻為秦國所消滅,這正是因為秦孝公有著眼於未來的眼光,以上諸位君王能強國一代,而秦孝公卻能強國一世。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推薦閱讀:
※變法後,商鞅若要保自己不死應該做些什麼?
※十六、當你做了牛角尖……
※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中,商鞅為什麼娶瑩玉公主?
※怎麼評價法家?
※為什麼幾個法家極端倡導者都死的比較慘?
TAG: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