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預見》,掌握打開未來的正確姿勢
前一段時間在知乎收到一位編輯的私信,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篇書評,可以免費寄書給我,我看了一下這本書的介紹,這部書是美國的未來學家Amy Webb的作品,大體上就是講怎麼「預見未來」,感覺很有意思,就同意了。
收到書之後,一天時間就把書看完了,不是因為這本書有多麼吸引人,而是因為我已經養成了囫圇吞棗的習慣,這樣看完之後,感覺這部書挺亂的。然而當我翻到第三遍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仍然算是一部良心作品,如果你靜一下心,會發現,這書確乎是預見未來的「操作指南」。
為了方便大家食用,我先來打幾個預防針:
首先書的封面上有兩句特別牛逼的推薦語「所謂有眼光,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未來是設計出來的」,看到這兩句話,讓人覺得這作者真是信心滿滿(其實我也不知道書中有沒有出現過這兩句話),但是當我把書翻完,絲毫沒發現哪兒有「站在未來看現在」的意思,哪兒有「未來是設計出來的」意思,難道只是因為作者自序里講了一點20年前對今日的預見並引以為自豪?好吧,我得原諒小編,營銷是必須的,營銷沒有過錯,酒香確實會害怕巷子深。
再來吐槽一下翻譯,翻譯上有不少硬得不能再硬的部分,比如作者常用到的一個詞「邊緣」,乍一看很是莫名其妙,我不是做翻譯的,我也沒什麼解決方案,只能說這個詞出現在標題和內容中都非常的令人難以理解。另外,有一些翻譯肯定是錯誤的,書中提到索尼公司拍攝一部電影的成本竟然達到了驚人的4000億美元,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都懷疑是不是我看錯了。而該書提到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子遊戲,譯者把它譯成《星際爭霸》,這也太輕率了,也許從字面上看,譯成「星際爭霸」並沒有不對,但是但凡譯者知道風靡世界幾近20年的即時戰略大作也叫《星際爭霸》,就不應該進行這樣誤導讀者的翻譯,而且這對於兩個「星際爭霸」都是極為不尊重的做法。這些錯誤,即使可以被讀者自己修復,其帶來的不適感,也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
最後,我得說,作為一個被碎片化閱讀給寵壞的人,我很難接受既沒有故事性又綱不舉目不張的文字,換句話說,你要麼精彩到我不會「齣戲」,要麼直接給我列出明確的提綱,並讓我像讀PPT一樣讀你的文字,否則我是很難忍受長時間閱讀的。這本書顯然達不到我要求的標準,或許,除了差強人意的翻譯,書本身的寫法過於「美式」,這也是導致難以閱讀另外一個原因;此外,這部書的內容也不能算是全球化的,作為一個未來學者,一個長期關注新技術和IT行業的作者,對於中國這樣快速走到互聯網創新前列的市場,幾乎沒有提到。這就很難引起我這種土鱉的共鳴。放5年到10年前,分析互聯網世界的趨勢無疑都應該看著美國,而今天,不觀察觀察中國合適嗎?
好了,吐槽結束。
說說該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首先它不是預言書,所以作者並沒有立太多flag,為了使自己成為一部合格的操作手冊,它提供了簡單而有趣的示例,也追溯了索尼的大敗局,並說明了邊緣做圖法(我自己給它取的名字)、密碼模式等思維工具,如果我們盯緊關鍵字,仔細體會一下,會發現它們還是可以令人信服的。最關鍵的是,它列舉了面對未來時最常見的幾個問題,比如蜥蜴腦的逃避反應、現時悖論問題,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實操意義,但仔細想想,我們面對新潮流時要不犯錯是有多難。
當然,若沒有場景化的描述,相信很多人難以理解作者提示的未來學的意義,在本書的前幾章,作者就講到了無人機引發的未來的一些變化,發人深思。作者提到,由於無人機需要政府為其規劃專用的航道,因而會引發市政規劃和建築形態的變化,產生摩地大樓,在我理解,摩地大樓就是像山一樣的建築,不再像傳統大廈一樣呈條狀,而是又高又大橫卧在地面上。哦,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摩地大樓是地下建築,其意義仍然是減少對天空的佔用。其實這不是作者的想像,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這種城市建築形態,用於解決城市空間不足交通擁堵的問題,而根據作者的預判,這種形態的建築最後會因為無人機的大行其道而成為新城市的主要構成者。我想這一定是我們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作者還為我們回顧了一些曾經曇花一現的「夢幻發明」,比如人不動路動的城市交通設施,其實就是載人的傳送帶(自動人行道moving sidewalk),這個東西我以前小時候就曾經幻想過,不過沒想到美國在上個世紀早期就已經實踐過,真是令人唏噓。還有飛行汽車,這個東西為人喜聞樂見,很多公司為之努力,但至今未有較大進展。按照作者的說法,這些是我們預見未來、洞察趨勢的干擾項,但是,這些干擾項本身暗示了趨勢的存在,從上述案例來看,趨勢其實是交通的自動化。
所以,看完這部書,沒準你真會知道打開未來的正確姿勢:
不要逃避,認真尋找邊緣,識別信號(或者說徵兆),形成模式,找到變化與自己的關係,抓住機會,避免被曇花一現的潮流所誤,獲得成功。
這不是劇透,因為關鍵的內容我也沒提,渴求在碎片化閱讀中快速得到乾貨,某種意義上說是飲鴆止渴,所以你還是去讀書吧。
作為一個從小想當發明家,長大做了產品經理的屌絲男,正確預見並掌控未來可以說是我的夢想和使命。有人對我說做產品要做大眾產品不要做小眾產品,我覺得從產品經理的個人發展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穩健的策略。但如果想真正地掌控未來,必須從小眾做起,因為引領未來的徵兆總在邊緣出現,邊緣就意味著小眾,從小眾走向大眾,就是成功之路。一將功成萬骨枯,若不想做骨枯,就不會有機會成為萬軍上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