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從心理到行為
當施控者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受眾的心理之後,這種對心理的改變最終是否有意義,其判斷的依據並不在於施控者對受眾的心理改造是否成功,而在於受眾是否按照施控者的設計做出他們期待中的行為。將心理的改變最終變成行為的改變,是控制不可或缺的一個內涵。
之所以會這樣,我們需要從施控者控制的動機出發來分析,施控者無論是為了利益訴求,還是為了控制欲的滿足,都只有在受眾做出某種相對應的行為之後,才會最終實現,換句話說,心理的改造最終是為了獲得行為,無法轉變為行為的心理改變對施控者而言並沒有意義。
- 無論帕蒂·赫斯特在被綁架後變得多麼地認可共生解放軍,只要她不做出支持共生解放軍的行為,她這種心理層面的改變其實對共生解放軍而言毫無用處;
- 無論莫斯科審判案的被審判者們被影響得內心多麼地懺悔自己的罪責,只要他們不在法庭上承認自己的罪責,這種內心的懺悔對前蘇聯而言也沒有任何用處;
- 無論二戰中的日耳曼人被煽動後多麼地敵視猶太人,只要這種敵視沒有轉變為排猶行為,那這種情緒改變對納粹來講也沒有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施控者的角度而言,以洗腦實現控制的行為邏輯順序為:產生動機——預測受眾做出哪些行為能實現動機——評估如何讓受眾做出相應行為——預估受眾哪些心理的改變會導致其做出相應行為——設計並實施改變受眾相應心理的手段。
從控制的角度來說,行為該如何進行分類?
如果我們行為的「變現」對控制而言的意義,那我們就必須知道心理變化是如何導致行為的,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從意識的角度來說「行為」有哪些分類,這裡對此進行簡要的介紹。
人類擁有複雜的行為表現,所有行為均需要複雜的神經系統運轉支撐,這一點是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在我們無法直接通過操控神經系統控制一個人的前提下,通過心理到行為的轉化機制進行行為控制是最佳的選擇。所以,我們需要知道通過心理能控制哪些行為。
心理對行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主觀意識在行為中的參與程度,按照人的主觀意識在行為的過程中體現作用的大小進行分類,可以簡單分為有意識行為和本能行為。
主觀意識參與較少就能做出的行為稱之為本能,這類行為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行為,它們大多都是一些複雜的神經反射機制,不需要人的主觀意識過多參與,往往是由遺傳因素直接塑造並控制的。
本能行為包括無意識行為和下意識行為。
- 無意識行為是指不需要人的主觀意識參與就會做出的行為,而且人即使想進行主觀控制也控制不了,比如呼吸、吞咽反射等等,顯然人無法通過意識控制讓自己一直不呼吸。
- 下意識行為是指這些行為在人無主觀意識參與時會自動做出,但是人可以通過意識來控制的行為,例如,你的手被針刺了一下,你會不自主地將手縮回來以躲避傷害,這個過程並不需要人的意識參與,但是你可以通過意識控制讓自己的手被針刺時也不縮回來,縮手是下意識行為,而強迫自己不縮手就不再是下意識行為了。
這種機制工作得非常好,我們不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我們都承受著對本能的無知(Garcia, 1990)。
有意識行為是指需要人的主觀意識參與才會做出的行為,這類行為受到心理各成分的綜合影響,因而能體現出當事人豐富的內部心理信息。比如讀者拿起這本書閱讀就是一個有意識行為,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卻包含了你豐富的心理信息:你為什麼看這本書而不看其他的書?這本書哪裡吸引你?你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看這本書?……反過來,正是由於你的心理活動才導致你拿起這本書進行閱讀。
下面以人類如何測謊為例,向讀者進一步解釋主觀意識在這三種行為發揮什麼樣的影響。
說話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心理綜合權衡後表達信息的一個過程,當我們說出的信息和我們內心實際知道的信息不一致時,我們便說謊了。顯然,如果我們說謊,外在的行為(說謊)和內心的認識是相衝突的,這種內心衝突會引起撒謊者的負罪感和焦慮,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生理和行為反應,這些行為反應的產生並沒有我們的主觀意識參與,完全是出於人的本能。例如,當一個人說謊之後,其生理會出現心跳加快、體溫微升、血壓升高、手掌或額頭出汗、呼吸加速等等;在行為上,他可能會出現轉瞬即逝的吃驚表情、迴避對方的眼神、重複說出撒謊的話、摸鼻子、聳肩、摩挲自己的手、不正常抿嘴眨眼等。
人在說謊之後的生理變化由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個人的主觀意識很難對其產生影響,因而生理上的改變是一種無意識的生理改變;外在的行為表現雖然也不需要主觀意識的參與,但是我們能用主觀意識能影響到這些行為,比如通過訓練,人在撒謊時可以正視對方的眼睛、不摸鼻子、不聳肩,因而外在的行為表現是一種下意識行為,通過主觀意識控制掩飾在撒謊過程中做出的無意識行為。
一個人在撒謊之後會表現出一些他通過主觀意識沒辦法改變的行為反應,一旦監測出他表現了相關的行為反應,便預示他撒了謊,這就是測謊的原理。顯然,下意識行為和有意識行為都不能用於測謊,而無意識行為才能用於測謊,各種測謊設備也是通過監測無意識行為而設計的。
測謊針對的是無意識行為,而洗腦則恰好相反,它只可能作用於有意識行為,並間接操控下意識行為,然而卻無法改變無意識行為。因而,除特別說明外,本專欄內容中提及的所有「行為」其實均為有意識行為,本專欄也將「有意識行為」簡稱為「行為」。
參考文獻:
- Garcia,J. (1990). Learning without memor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2:287-305.
點擊返回本部分緒論
推薦閱讀:
※你以為《七月與安生》只是一部兩女一男的愛情戲?
※有哪些有內涵的電影?
※人究竟能天真到什麼程度?
※創作慾望本質是什麼?
※(中秋特輯)月餅的反抗和阿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