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姜文、馮唐對中年人的告誡有感
醫生、商人、作家和詩人集於一身的馮唐,寫的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火了,傳遍了微信朋友圈,今年他46歲。前年,據說大陸名導演、演員、編劇姜文寫的一篇文章《狗日的中年》也曾火過,那一年他52歲。
四、五十歲的人,都是名人,都有閱歷,都有才華,都有錢(至少比很多老百姓比我有錢),按照人生百歲的美好祝願都即將或已經步入了人生的下半場。
作為過來人,向後來者傳授經驗,向同行者發發牢騷,人之常情,為何引萬人關注呢?為何這種所謂的「中年危機」居然擴展到三十歲左右的90後去了呢?
難道僅僅是因為2016年5月4日聯合國官微對「青年」的新定義——15歲至24歲之間的群體?
也許如此,但主要是個心態問題。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名導姜文、作家馮唐,在四五十歲的年齡談中年人,以其豐富醇厚的生活閱歷來看,是有感而發的多一些。儘管姜文的文章被很多人質疑,儘管馮唐這個筆名本身有「壯志未酬」的文化味道。但是,三十歲左右的人就大談特談「中年危機」,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幻,其實都顯得有些老成、早熟與輕薄了。
不過,姜、馮二人的文各讀兩遍後,你會發現共同點的。
姜文告訴後來者,人要活得有趣,但也不要倚老賣老,「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人生」,更不能不用腦子,「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馮唐告訴所有的自以為成功的中年人——公共知識分子、意見領袖和有所成的商人,記住「中年十誡」,管好自己——不要成為一個胖子、不要停止學習、不要呆著不動、不要當眾談性、不要追憶從前(哪怕你是老將軍)、不要教育晚輩、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不要停止購物、不要髒兮兮、不要鄙視和年齡無關的人類習慣,敬愛女生,過好餘生。他文中的中年人其實是有一定特指的,不是一般的中年人——沒有要挾女性的砝碼,無以博取性資源和支配的快樂。
二者文章觀點相通之處在於:一是不要倚老賣老,去打擾他人,給他人添麻煩,尤其別對年輕人、年輕女性指手畫腳;二是自己的人生自己思考、自己管理,別依賴他人,無論是個人形體、衛生還是言行舉止。
很明顯,也許作家職業的緣故,馮唐的話比姜文多了不少。姜文,導演、演員、編劇擅長說台詞的習慣,顯然在寫長文方面無法與馮唐媲美,更側重於簡短精幹。
不過,這都不打緊。文章表達的意思出來了,也反映出了一群他們眼中他們接觸或所處階層中年人的時代輪廓和焦慮。
我把他們相同的主要觀點濃縮為一句話——中年人,要自重自愛、知止,走好下半程,走好下坡路或者還有空間的上坡路,優雅點,別掩耳盜鈴做羞羞事兒,別踉踉蹌蹌姿態不堪。
當然,如果把這句文字中再添加上「活得有趣、大度」會更好,但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冗長、非主題,就省卻了。
但文字好省,焦慮,尤其從三十歲到四五十歲中年人的焦慮,卻省不得,得說說。
客觀講,姜文、馮唐代表的那群人,他們的焦慮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焦慮是不一樣的,至少他們不會因為吃飯、房子車子票子和女人的資源不足而焦慮。他們是超越了大眾化需求的焦慮,是中產以上階層的焦慮。
大多數人包括突然冒出來宣稱中年焦慮的三十歲左右的90後、95後,焦慮的來源更多是職業、是收入、是發展中遭遇的瓶頸、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
這種焦慮或不適,客觀講,是任何社會轉軌變革期間所無法避免的陣痛,並非是無病呻吟、空穴來風。
住房、就醫、養老、嫁娶、教育和二胎政策放開等傳統壓力並未削減,或者說得到根本性改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零售、金融、製造、服務、物流、貿易等眾多行業業態的顛覆性挑戰帶來的失業、再就業新循環正把身處其中的中年人們裹挾起來拉入時代洪流、被動轉型。
新、老壓力下,有些能寫會說的中年人跳出來說說心裡話,引發同類人群的共鳴共振,或罵人,或講道理,或「傳道授業」,或作各種癲狂狀,在理性與非理性中發泄一番,交流經驗,沒什麼大不了的,天肯定塌不下來的,反倒是可以平緩大家的情緒,慰籍心靈。
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字及其引起的觀點爭鳴可以對中年人起到提醒作用,尤其對於那些有自知之明、有省身習慣的中年人會有很好的功效。
與那些不堪的共鳴相比,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少會有很多中年人或即將邁入中年的青年,會警醒、自律起來,以中年人應有的沉穩和青年人才有的激情投入到管理自身的大業中去,為後來者樹標杆、立模範,在傳幫帶、示範效應中轉變社風、行風、世風,弘揚正能量。
如此,時日一久,說「狗日的中年」的中年男、油膩的猥瑣中年男、發臭的中年男等就會大為減少,多出一些引領青年朝氣蓬勃發展的貌堂堂中年偉男子來,成為中流砥柱,支撐新時代各項事業的開拓進取,與時俱進,開啟人生第二春。
豈不善哉?
(完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