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世俗的優秀簡單評判孩子的成長

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上個月從40多層的高空墜落、自殺,引發了人們對孩子教育的再次熱議。

會彈琴、喜運動、畢業於名校的海歸潘匡仁,自殺原因竟是緣於去年單車比賽受傷而導致的抑鬱症,令人感嘆唏噓。

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才藝雙馨就是好孩子,凡是世俗中人們一聽之下便覺得好的標準,一旦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家長樂得合不攏嘴、笑開了花;一旦用到了其他孩子身上,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又會刺傷他們的眼、刺痛他們的心。

激烈競爭的教育大比拼,讓世俗標準登上神壇、閃耀著衝天神光,籠罩著家長的大腦和思維,傳導到單純稚嫩孩子的肩膀和心田,成為他們青少年時期的成功標尺。

這種思維及根基於此經年累月構建的龐大繁瑣教育標準體系,事實上成為一種大眾文化認同。古代的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說法以及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等故事,就是一種歷史佐證。

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一股腦兒地都被囚禁到了這方思維世界,不能得脫,樂在其中。

但這一定就好嗎?哲學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兒二分看,可以更全面。

青少年時期相對單一的優秀評價體系對孩子們的成長利弊交加,一方面促進了總體教育水準的提升,讓青少年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訓練思維、開闊眼界、遨遊歷史、洞察未來,另一方面也因為繁重的學習考評壓力使得他們對「人」的本質性思考、應對挫折、磨礪品性等缺乏精力去關注、去深度思考。

後者的欠缺讓很多孩子在求學時期心智不成熟,可能因為簡單的考試成績排名問題、老師和周圍學生的態度等走上輕生的不歸路。

如文章《香港教育局副局長兒子跳樓身亡:優秀的孩子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所述: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一份《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與上世紀相比。

青少年性格的脆弱、韌性不足所導致的家庭悲劇,值得整個社會與教育工作者反思。

理想主義的做法,可能會鼓勵家庭、學校和社會引導青少年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讓他們的成長不僅僅有鼓勵和讚美、更要增加挫折磨練,同時改革學校「唯成績論英雄」的考核導向,等等。

但是,教育部門、學校受威權主義體制影響不是想改革就可以改革的,社會風氣的扭轉、社會貧富差距導致的心理失衡等等也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實現的,人來自於先天和後天的個體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

這些都會讓美好的願景因短期無法實現而打了水漂。

務實的做法是: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與孩子、孩子教師建立良好聯繫,把更社會化、更綜合的優秀評價觀念貫穿到孩子成長各階段去,與他們一起學習分享幾個簡單的道理:

1. 好好活著,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和愛。能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成熟、成長和擔當。

2. 學習成績的考核不是目的,通過競爭性環境來督促大家好好學習、為將來做好知識準備才是目的。

3. 好成績與百米、馬拉松賽跑的起步一樣,只代表某個時間點的成績,既不是未來,更不是全部,不斷努力嘗試、不斷進步就好。

4. 沒有誰能不經歷風雨就簡簡單單地成功。暫時的失敗是走向成功的墊腳石和希望所在。不信,去看看你所知道的牛人成長史。

5. 沒有誰能永遠成功而不失敗,也沒有誰永遠失敗而不成功。何況每個人的成功、失敗標準還千差萬別呢!

總之,別用世俗的優秀簡單評判孩子的成長,在分享故事、經驗中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看得更遠更透徹,提高他們的心智和認知。

心智、認知水平高了,抵禦不健康情緒滋擾、侵襲的防火牆就厚實了,也能夠接受更為多元、開放的思想文化,自覺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成就評價體系。

這樣的孩子,對宇宙、對世界、對自己都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判,知道短期目標與長遠打算的不同,知道學習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未來,知道自己存在於如同塵埃般飄蕩於宇宙中的地球上本身就是幸運,知道生命的短暫和無常,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活得自在、快樂和健康,不會走極端的。

祝福青少年健康成長!

(完結)

封面圖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

世俗化穆斯林能做到多世俗?
歧視愚昧,從我做起
為什麼世俗諦的因果與勝義諦的空性是不二的?
不世俗的人就真的不好嗎?就真的在別人眼裡是奇葩嗎?
先入世再出世

TAG:世俗 | 青少年成長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