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壺入門之二:60,70,80與90 年代水平壺的典型外型
有許多剛玩早期壺的朋友總是會經常問,怎麼看不同壺的年代,我們總會說,方法無他,看多了自然就有經驗。
如同台灣前幾年出版的「早期壺事典」中所講的,廠壺在不同時期所使用的模具是不同的(早期廠壺是擋胚生產,故有石膏模具)。光是壺的外型就有許多的差別,我們現在把四種不同時期的壺放在一起,由上而下分別為60,70, 80及90,大家可以比一比,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觀察的重點放在壺身線條、鈕、蓋型、唇厚度及土胎等,大家可以一起來談談不一樣的地方(可以留言)。
這四把壺是這四個年代水平壺的「典型」代表或可稱之為「開門品」的代表,但不表示這四把壺就可以代表那個時期全部的壺,每個年代或許有些壺會有少許出入或變化,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想看更多壺的外型,大家可以買一本「早期壺事典」,網上應該很多地方可以買。
我們試圖透過這樣的比較,幫助大家可以對各時期的壺有更正確的認識。
從壺體方面看,60年代的壺矮肚,肚腹圓滿,向外凸出,還有滿溢下墜的感覺,工藝水平極高,非大師級的高手難以為之,因此60年代的壺也廣受藏家追捧,盛名經久不衰。此時期的壺肚腹接近立體正橢圓形,而且被拉到極至,壺體的中心線(壺體最大直徑)位於壺體二分之一的位置,再搭配薄蓋唇(劍唇)、小圓珠鈕、線型優美得宜的壺蓋,讓人不管怎麼看都覺得漂亮,屬於百看不厭的藝術品!
跟60年代的矮肚水平壺相比,70年代的水平壺壺體雖然少了一點藝術性,但是其整體設計的協調感還是相當不錯的。此時期的壺相較於60年代,壺體被拉高,中心線(壺體最大直徑)上移,大約位於壺鈕下緣至壺底圈足二分之一的位置,從壺鈕下緣循壺蓋曲線往下經壺體到圈足掃視,會發現整體略成立體圓球狀,曾有朋友說過,8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平壺,壺蓋到身桶的過度有點唐突,而過渡最好的應當是70年代,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文章中提供的70年代壺的圖片,已足以完全詮釋70時期的線條美感,如果大家還意猶未盡,不妨找一把70年代紅泥請飲中國烏龍茶的水平壺看看,請飲也是典型的70年代壺形的代表,深受廣大參加的歡迎。
如果我們把壺蓋當做是一頂帽子,60年代和70年代的水平壺戴上帽子,人們會覺得很匹配,很協調,8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平壺一戴帽子,就給人醜醜的,有點邋遢的感覺。究其原因,我們覺得應該是跟蓋唇做得太厚有很大的關係,簡單講,就是不匹配、不協調,我想沒有人會說設計不可以走憨厚和粗獷路線,但是你帽子憨厚了,壺體沒跟上,那就會覺得礙眼了,不是嗎?早期壺事典的呂麒麟教授曾經說:【為什麼說早期壺的精品在60年代及70年代 ?看了就知道,有圖有真相。】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