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靜云:上古信仰考證方法

【編者按】本文摘自:郭靜雲,《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8-21頁。本次編髮時省略了注釋和參考文獻,若有參考或引用,務請查閱原著。

一、觀察禮器紋飾的觀點和解讀方法簡述

大凡有關信仰的探索,當時的創作無疑是最可靠而客觀的史料,故本書先由禮器紋飾的分析著手。探討藝術起源的人類學家一般皆認為,器物上的紋飾大都是當時信仰的神祕表現,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與後期的「藝術」不同,所以不應該以「藝術」稱之。我們更不宜將禮器的紋飾視為毫無意義、僅為裝飾所用的花紋,而應盡量從其形狀的演化,來考證古人信仰的背景、崇拜對象的形象和禮儀內容。在此,筆者採用符號學與歷史學兩種相輔相成並為之互補的方法:一方面,將禮器上的紋飾視為古人與祭祀對象的溝通符號;另一方面,則探討關於神祕符號變成紋飾母題後,產生宗教美術的新興發展,使其原始形貌產生許多變化的情況。

這裡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藝術起源和符號學的領域中,均有如下共同看法:每種信仰產生自己的造型藝術,其形狀都可追溯自某種基礎的范型(canon)與廣泛的母題(motif),這都是教義信條的表現,在不同時空的宗教美術中均有此類現象。商周禮器的紋飾也有明確的母題與造型典範。但在此范型內,創造者有許多表達方法,關鍵母題也有很多種變形的處理方式。

在不同文化的藝術中,關於信仰的造型,一般會經過三個發展階段:早期的造型較抽象,反映出當時的宗教藝術僅限於刻畫線條的象徵,以此促進神祕儀式的進行,故而僅以簡單抽象的方式表達信仰的重點,極少刻畫多餘的細節,這也導致不屬同一文明的人們看不懂圖畫的涵義。之後,這些象徵發展出宗教美術的母題與范型,且到了第二個階段,在典型的基礎上逐漸添加了細部的形狀,發展出具象寫實的形貌。這些趨向於「具象寫實」的造型,並不是古人所見到自然界的現象,只是更細節地描繪古人對神靈的幻想。正因如此,跟隨造型典範的發展,我們即可回溯符號的原始本義,掌握該文明觀念之核心所在。當進入第三階段時,紋飾化的趨勢往往又回歸到抽象的形狀,然而這時的抽象化並非單純的教義符號,往往摻雜了不同來源的細節,成為即將喪失原意的變形紋飾。

這三個階段符合世界上古史中,各族群原始信仰的共通發展原則。早期的信仰帶有強烈的神祕色彩,只有極少數人能掌握與神靈的溝通,而同一族群信仰中,形容神靈的符號也避免為外人知悉。循著信仰的擴展,藝匠們配合禮儀的需求,創造出許多精緻的禮器,而公開崇拜儀式的神祕性也較前期為弱,這也導致普遍化以及通俗化的趨勢,神祕概念發展至後來,也會影響到尋常人家中的器具造型。這種成熟的社會宗教,與早期信仰有傳承關係,其崇高偉大的造型同樣與早期神祕符號一脈相承,兩者教義都依然指涉同樣的崇拜對象。但到了第三階段,紋飾化的造型則在基本上符合信仰衰退的現象,此時信仰只作為美術的題材,未必帶有濃厚的宗教意義。

以上的描述雖然簡略,但類似模式卻經常出現於各種文化的藝術發展進程中。此外,筆者必須強調,特定文化的禮器范型通常並不複雜,且著重於表達信仰的關鍵核心,因此,我們必須從禮器的發展來追溯原始符號的意義,並在漸漸發展的步履中,持續關注一貫的核心母題,據此以窺探其信仰的基礎。

如果透過此種探索所得的結論確實可信,則在傳世紀錄、民間傳說中,我們應可發現相應的例證,同時,古代文學也有助於確認造型藝術的母題。

二、神話研究的觀點和解讀方法簡述

當解讀傳世記載時,必須使用歷史考證方法,來辨析其中不同時代的痕迹,一則神話,往往既存有上古觀念的原貌,也包括後來演變,以及紀錄者本身時代的觀點和角度。

這裡要說明的是,民間神話源自巫覡(或謂「薩滿」)信仰與神祕儀式,原始神話中包含不許凡人窺知的秘密,因此在原始宗教里,只有參與薩滿跳神禮等儀式的人,才有資格聽聞這些故事,但這些聽聞神話故事、參與信仰儀式者,則必須凜於神威而不得將這些神聖的秘密加以宣揚、公開,更不得書寫記載。直至相關信仰已不復存在之時,巫覡後代或後來的文人才將之紀錄下來成為古代傳說,或在文學作品中採用其故事形象作為創作題材,因此,紀錄者與原始信仰者的角度顯然時常會有所不同。上古時期的崇拜對象,在傳說中常常轉變成兇惡的魑魅魍魎、夔魖耗神,且成為人們要克服的對象,以排除原始的「迷信」,如張衡《二京賦》曰:「殘夔魖與罔象,殪野仲而殲游光。」要了解古人的觀念,我們不能從「前人迷信」的定義來看,反而要脫離後人的評價框架。

世界上所有的神話故事,幾乎皆是由並非屬於此一信仰之眾所傳載,並摻入了反對古代迷信的用意,因此在研究民間創作時,我們便需透過不同信仰者的觀點來加以復原、考證人們已經不再持守的神話宇宙觀。在這一方面,俄羅斯民間創作研究者普羅普先生在神話研究領域中開創了偉大傳統,眾多學者也多採用普羅普先生對神話故事的解讀方法,但在中國巫覡文化研究中卻極少參考。以筆者淺見,雖然普羅普先生對中國的先民信仰並不熟悉,但中國考古資料卻可以證明且充實他的許多論點。故筆者亦借用普羅普先生研究神話的方法,以及他對薩滿文化的闡述,來印證中國先民禮器紋飾所呈現的信仰背景。

三、禮器紋飾與古字象形意義的相關性

由於漢字來源都是象形符號,大部分迄今仍是象形文字,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觀察其符號和字義的演化。具崇拜意義的形象也會影響字形的構成,尤其是表達信仰的形象,應該與禮器的神祕紋飾會有同源的關係。

關於漢字的象形意義,必須依當時的史料才能提出假設。其中,禮器的紋飾符號應是最直接的證據。本文在禮器紋飾和字形對照方面,發現了一些具體的相關性。因此筆者不揣鄙陋,提出若干假設,以禮器、神話、古文字等資料,從各方面考證商周文明的神靈觀。

四、採用自然界的知識

古人的信仰奠基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以及所觀察到的自然界情況。今日關於自然歷史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回溯古人當時的生存情況,可使學者盡量從古人的經驗角度來釐清古文明所創造的形象。

綜上,上編將主要透過對與三代信仰有關的禮器造型紋飾的觀察、分析和解讀,結合甲骨金文記錄,並以後期神話作補正,觀察上古人們祈天信仰結構的演變。共分十一章,依崇拜對象的不同,依次對龍、虎、鳳等天上神獸和帝、祖、巫等神聖對象進行考證。其中,對夔龍神形象與意含的論述是上編立論的出發點和重點,下面擬透過夔龍神之自然原型、禮器紋飾造型類型與母題、歷史溯源、卜辭記錄等方面,全方位探討這一上古信仰中的核心形象所隱含的秘密。

全文完

【著者】郭靜雲

【書名】《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 4月

【說明】上、下二冊,共919頁,123萬8千字,插圖313幅,平裝全二冊定價189元。


推薦閱讀:

南北戰爭以前美國南方在思想上是如何支持黑人奴隸制的?
為什麼西方既有早期的希臘哲學又有近代的啟蒙運動,而中國在經歷百家爭鳴後就沒有然後了?
中國現階段在學術翻譯上是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將來情況是否會改善很多?
如何系統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論?
如何理解金觀濤提出的「常識理性」?

TAG: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