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這個問題,工作效率提升十倍!
01
我有一哥們W,才三十多歲,特別好忘事。
我親自經歷了100次他把手機、香煙、鑰匙落在公司車上,司機回來再給送,或者他打車再去拿。
當然,把電腦落在咖啡館,把蘋果手機落在計程車上,也不止一次。
這都不重要。
關鍵是工作中也會丟三落四,安排幾項工作,他總會有漏項;如果是較複雜的內容,給的結果可能與老闆初衷偏離。所以,時間一長,大家和他自己都給他定性為「記性不好」。
我很好奇,所以我留心觀察他。
你說他粗心大意?主觀故意?態度不端?都不是。
他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人,而且業務能力很強,態度特別認真。
尤其在領導開會安排工作時,他認真記錄,領導在白板上板書時,他都用手機仔細拍下來,生怕有遺漏。
可是,他還是忘。
再後來,再逢重要的工作研討,他就錄音。這下好了吧,錄音、筆記、拍照,把會議全部內容都記下來了,還能有遺忘和漏項?
事實證明,會後任務還是會遺忘和偏離。
WHY?
工作中的丟三落四,將非常影響你的效率和職場口碑。解決了這個問題,工作效率立馬提升!
02
先來科普兩個概念:
1、記憶的過程:
根據心理學理論,記憶的過程是:識記——保持——再現和再認三個階段。
通俗的講:輸入——儲存——提取。這三個環節。
2、遺忘的進程:(圖片)
如果在記憶環節中的提取環節,提取不出或者提取錯誤都叫遺忘。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了遺忘規律,並發明繪製了遺忘曲線,清晰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
剛剛記憶完畢 內容100 %,20分鐘之後 58.2%,1小時之後 44.2%,8-9小時之後 35.8%,1天後 33.7%,2天後 27.8%,8天後 25.4%,1個月後 21.1%。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並且先快後慢。觀 察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1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記憶和遺忘就科普到兒。
備註:本文主旨並不想讓大家去鍛練提升記憶能力,而是在科學的了解記憶和遺忘規律後,減少工作差錯,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務,提升工作效率。
03
我們再來分析W哥們狀況頻出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排除的是器質性問題。通俗點說,所謂器質性就是零部件有問題。
這麼丟三落四,是不是真的腦的構造和機制有問題?所謂「腦子不好使」?天生「記性」不好?
這個原因應該排除,因為這小子從小到大當班長,學習成績優異,高考成績也很好,工作後業績也不錯。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出錯和遺忘呢?
三個原因:心理暗示、萬全依賴、線索缺失
1、心理暗示。
趙本山小品里那句我叫「不緊張」。就是典型的緩解癥狀的暗示反而成了強化癥狀的暗示。告訴自己「我不緊張,我不緊張,我不緊張」,反而更緊張。
怕蛇的童鞋做個試驗,你反覆跟自己說,我不怕蛇,我不怕蛇,我不怕蛇,你腦子裡現在有什麼?怕不怕?
海普諾斯催眠中心創始人馬春樹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潛意識會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很多聽起來正確的暗示正是隱含傷害和潛在傷害的。雖然意識聽上去會有區別,作出了分辨,但是一個人的潛意識即是身體。身體就去執行了所有的指令。
我不知道這個哥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冠以「記性不好」的標貼的,或許在還是職場小白時接了很多很重要的任務,激動加壓力,為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內心不斷給自己加油:別忘了,別忘了;別出錯,別出錯......你猜,他腦子裡會有什麼?
對,忘和錯。
到後來,他在不斷忘事和出錯中,不斷強化和印證自己「記性有問題」,這個時候從意識到潛意識都接受了這個重大暗示。
從工作的遺忘到物品的遺忘。
他從此被貼上了這個標籤。從別人到他自己,從他的內心到他的行為。這個標籤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的發展無疑是致命的。
正確的做法是:他完全不必擔心什麼,只管去做。實在擔心,就把所有注意力放在為你擔心的問題的解決辦法上就行了。
2、萬全依賴。
這哥們不是沒想辦法,你看,他拍照、筆記、錄音,不就是為了能好的記住工作任務和正確的理解工作任務的含義嗎?
講個工作中的冷笑話。
多年前,有一個資質考試,發了三本教材,內容晦澀。參加的都是高管,閉卷考試,有專人監考。我們幾個地級市的一把手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還是把手認真的看了一兩遍,背是不可能了,準備去碰碰運氣。
試捲髮下來了,雖然專業術語很多,但題目還是很簡單,更關鍵的是監考老師竟然是總部的HR,他只要求大家別互相交流自己獨立完成就可以了。大家很放鬆,有的找來教材翻翻就把題目答完了,有複習好的乾脆自己答一下就交卷了。
我旁邊的一個老兄,不斷的翻書,也不往卷子上填,非常著急,實在忍不住了,湊過來問我,我怎麼一個題目 也沒在書上找到?我看了一下這老兄猛翻一氣的書,竟然根本不是這一場要考的科目。(當時我就笑場了,今天允許舊事重提的我再笑一會)
考完我問他咋回事,他說他早得到消息是半封閉考試,總部只是想讓大家真正的學點東西才沒告知。他心裡有萬全的準備了,所以他連書都沒翻一下。
這就是萬全依賴惹得禍。
再說我那個哥們W,他把會議所有的內容都備份在筆記本上、手機里,心裡一放鬆,腦子裡的內容迅速就清理光了,基本上完全依賴他的記錄,需要完成任務時,要從內容超大的備忘庫里提取所需。
但是提取時他又會陷入到第三個問題:索引缺失。
3、索引缺失。
古典在《躍遷》一書說,知道知識在哪,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
他講到:在信息時代,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腦子裡,知道在哪,去調取就可以了。
但有一個重點:知道在哪。我給命名為「提取索引」,就象一本書的目錄,就象圖書館的查找編碼,就象《印象筆記》的筆記分類。
「知道在哪」,就是記憶概念中非常重要的第三階段:提取。如果都在筆記本上,提取的話,明顯索引缺失。
在重要戰略研討會或項目進展推進會上,對於一些領導交辦的複雜任務(不是那種職小白接到的簡單指令),是需要在理解領導意圖、公司環境、項目進展、資源匹配之後整合出來的任務。(簡單指令只用清單法就行了,就是上文提到的《分享︱從小白到中層,從3K到10K,一個最實用的工作方法》)
如果你只是埋頭記錄你可以要接的任務,你無暇跟上討論進度;而且神奇的是,在公司發的會議紀錄中,不管是誰寫的,你從來沒有get到你需要的內容。
當會議結束後,你有可能不能立刻著手處理和完成接到的任務。等你再想去提取時,你發現因為你記的太多,你沒有提取索引,你只能不斷的翻看你所有的大量的會議痕迹。
重要工作任務是有時間要求和完成質量的,如此以來,要麼你到點沒完成——效率太低;要麼你完成了——但不是領導當時要的;要麼你以為完成了——但漏了兩項。
在日常工作中,這三個現象中,有沒有你?
所以,W去提取他的任務時,因為接收任務時沒有刻意在大腦里吸收,只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備份所有會議內容上,大腦里沒有「提取索引」,需要把他所有的記錄都要翻看,記得越多,越詳細,所花時間越多,而且語境,待辦的背景都與會議時差異很大,做出來的結果難免偏差很大。
04
有一天,我跟W一起出差,因為多年共事,又職級比他高一些,關係處得也不錯,所以就沒有避諱的聊了聊關於他記性的這個問題,我就給了他一個建議:
以後開會別記了,記在腦子裡吧。
這個主意有些矯枉過正,因為只記在腦子裡,除非接到任務立刻做。但對於他,這應該是一個行為模式的改變。
因為主要用大腦記憶,逼著自己不斷回顧主要任務,等於識記多次,遺忘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因為緊迫感,心裡會提醒馬上完成。
其實,用腦子記再配合筆記就更完美了。如何做會議筆記(不是會議紀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問。一定要積极參与會議內容,跟上會議進度,了解會議背景,而不是純粹的備份會議內容,才能更好領會會議後你需要做的事情。
若此,大腦消化了會議內容,了解任務背景,關聯任務關係,建立了大腦的主動「提取索引」,再加上下面教給大家建立書面「提取索引」的方法,就是雙保險了。這兩個索引就能基本治癒丟三落四的毛病。至於完成的質量如何,那就是個人經驗和能力問題了,不在本篇闡述範圍。
那麼,具體細節到底如何做呢?
1、明確任務
在會議現場(領導交辦現場)筆記時要把會議內容用自己的邏輯和語言將重要事項呈現,而不是一字不差的記錄會議每個人的發言,強制自己跟會議進度,不可因為有錄音、照片、筆記,會上溜號,感覺理解有偏差時,馬上發言或追問。不能會議上悶不作聲,會後稀里糊塗。
2、分門別類
會議上除了記錄會議關鍵內容,同時筆記本上要專門留白,用不同顏色的筆及時寫出需會後完成的內容,並著重標記出來。
會議結束後,筆記本上兩個部分涇渭分明,一個會議重要概要和任務背景,另一個就是會後要著手的任務清單。
3、建立關聯
你所接手的多項任務之間是有關聯關係的,你和同事們或協同部門的任務也是有關聯關係的,找到這個關係,不僅不會漏項,也很好的保證了主旨內容不偏離主線。
4、立即著手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接到任務立即著手去完成最好。越提前越從容,如果有遺漏或出錯,還有機會再改進。
如果不馬上著手去做,放上幾天,等你想起來去翻本子找手機時,你發現不但會花費大量時間重溫會議和任務內容,而且你記得和你拍的照片都不是你要表達的好像都已不是當初的樣子。
5、完善清單
如任務太多,或臨時有別的事情,不能立即著手,也必需用很短的時間整理完善待辦清單,挨項查看有無疏漏,按LIST法(列清單法)記出最近所有要辦的事。(具體方法還是參考這篇《分享︱從小白到中層,從3K到10K,一個最實用的工作方法》直接點擊閱讀)。
這就是建立書面提取索引的過程。
6、隨時確認
如果在整理過程中對任務的精確性不確定,有疑問,務必跟上級主管或協同部門同事確認,不能硬著頭皮猜測著推進,免得偏離方向,做得越多,錯得越遠,有可能做了無用功,甚至還有破壞力,耽誤大家的時間和進度。
05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黃金時期」是從少年到成年這個階段達到高峰。隨後慢慢下降,40-50有一個明顯的衰退,此後持續衰退。這也是公認的事實。
有意思的是,在研究老年人的記憶障礙時,其中有一個原因——
老年人較少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和方法,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1、意義聯繫法(尋求意義關聯)
2、分類法(把識記的材料按某種標準和關係進行歸併)
3、聯繫實際法
4、想像法
20歲組裡的年輕人所使用的記憶方法主要以上四種,但80歲組老人對照組中只有4%的人運用了這一識記方法。
這就說明,不善用記憶方法的人,已經標誌著要未老先衰了。
所以,如果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總結、反思能提升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在你在某些方面總是出現Bug,就需要認真分析、診斷,直至解決掉,我們的能力才升級。
PS:請各位同學將本文對照我前期發文,在本文中兩次提及的LIST清單法一起學習,本文是指難度較大的工作任務,而LIST工作法是簡單工作任務+難度較大任務的索引目錄。點擊文末「閱讀原本」也可以看哦。
又PS:我給我這哥們出的餿主意很有用吶,那天跟我說「我感覺我的記憶力有了明顯好轉啊」。
— THE END —
推薦閱讀:
※職場反雞湯之二:忠誠大於能力
※從《廣告狂人》裡面看高水平的職場妥協
※聚焦力,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范蠡的跳槽往事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