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行為控制」的理論基礎(引言)
02-12
為什麼我們要按照他人的要求做出特定的行為?
如何讓他人心甘情願地做出自己對其的行為預期?
弄清這兩個問題,是實現控制的關鍵。
不過想要明白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人的心理及行為決策機制,本部分將向讀者介紹與此相關的內容,本部分內容將分成三個小部分:
- 2.1 心理及其改變
洗腦最後產生的結果雖然是行為的重塑,但是行為重塑的背後的受眾心理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受眾因心理的改變才導致其行為被重塑。鑒於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人的心理現象,讀者需要先對心理現象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
該部分包括以下小節: 2.1.1 心理的塑造受哪些因素影響?2.1.2 心會變嗎?
2.1.3 心理改變應用於洗腦的兩個前提條件
- 2.2 決策與行為的產生
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由各種人類行為構成的,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些行為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含義與解釋。人與人之間行為的差異體現為行為決策和選擇時的差異,而不是行為本身——你做出什麼樣的行為選擇將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你早晨醒來,你的腦子便需要開始考慮這一天要做什麼了,也許你在昨天晚上就開始計劃,比如明天穿什麼衣服去上班,早餐吃什麼,工作怎麼開展,下班後是去幹什麼,你可以選擇和朋友一起去吃個晚餐,或者獨自一人簡單吃一點泡麵和零食。接著,你想去看一場電影,你可以選擇去電影院看朋友極力推薦的影片,也可以打開電腦,隨便看一部電影,你還得思考幾點睡覺,睡前該幹些什麼。想想,這一天你多少事情需要決定!無論你願意或者不願意,你都面臨著無窮無盡的選擇。如果你認為是命運主宰了你,可以替你做出選擇,這顯然是在自欺欺人,你的行為來自於你自己的決定,你可以決定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毫無疑問,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著相當大的控制權。也許你會說自己的決定很多時候是由於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我們不得不服從上司對自己的工作安排,不得不聽從醫生的治療建議,有時候甚至不得不聽從廣告的吹噓而買一堆自己本來並不需要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的決定其實是身不由己。當我們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決策最終是如何做出的,身不由己的決策是不是包含主動選擇的成分?社會學家非常關心從心裡到行為的過程,對於施控者而言,這個問題是控制的關鍵。該部分包括以下小節:
2.2.1 從心理到行為 2.2.2 心理轉化為行為的決策原則 (該部分是核心內容!)2.2.3 態度所扮演的中心角色 2.2.4 多原則下的行為決策2.2.5 行為是個體對情境的反饋
2.2.6 行為的發生是概率事件
- 2.3 施控者的動機及其掩飾
當我們了解心理到行為的過程時,我們會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理解並控制受眾的行為,二是如何理解施控者對受眾實施的控制行為,前者要求我們掌握受眾的心理,後者要求我們洞悉施控者的內心,顯然,這兩者對於我們理解控制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部分將向讀者介紹施控者的行為動機,以及他們為何要掩飾動機。
該部分包括以下小節: 2.3.1 施控者為什麼選擇洗腦?2.3.2 控制的動機
2.3.3 動機掩飾 2.3.4 暴露真實意圖的代價——施控者困境 2.3.5 受眾的行為意義
讀者只有在了解這三部分內容之後,才能對洗腦策略、控制策略和反控制策略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點擊返回「專欄內容提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