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存不下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告訴你

文 | 小迷

圖 | Fabricio Rosa Marques

上了一天班,今天調整的怎麼樣?節後綜合症緩解了沒?

昨晚,在遙遠的瑞典,今年的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揭曉,得主是72歲的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獎金約摺合735萬元人民幣。記者問他怎麼花這筆獎金時,老爺子誠懇地表示:「諾獎獎金當然要怎麼不理性怎麼花了!」 (感覺也是剁手族成員呢

除了當經濟學家外,塞勒還涉足影視圈。

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他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經濟學家。

又拍電影又拿獎,嘖嘖嘖,老爺子的人生簡直開掛。

經濟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不僅僅和賺錢有關,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下意識的行為其實都可以用經濟學理論來解釋。

比如,

為什麼我們總是新年信誓旦旦列下一堆計劃,卻總是難以堅持?

為什麼炒股的人喜歡賣出賺錢的股票而不捨得賣出巨虧的股票?

為什麼躺在路邊的1塊錢常常懶得去撿,微信群里的1塊錢紅包不搶感覺錯過一個億?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老爺子賴以得獎的經濟學理論中找到答案——三個與人性有關的關鍵詞:有限理性、社會偏好、缺乏自我控制。

舉個小栗子,周末晚上,想去看場電影放鬆一下,最近上映的《羞羞的鐵拳》聽說不錯,你興沖沖準備出門坐地鐵,刷卡時發現公交卡丟了,卡里還剩餘額50元,電影票也是50,這時候你會按照原計划去電影院花50元錢看嗎?

科學家們做過統計,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看電影。

同樣的場景,換個更悲催的假設,你的公交卡沒丟,順順利利到了電影院,取票等待開場。可是,馬大哈附身的你在驗票時翻遍了全身口袋也找不到票,這時候,你還會重新花50元錢看電影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會。恭喜你,和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一樣的,畢竟,看網上的資源也沒差。

同樣是損失了50元錢,怎麼就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呢?

這是塞勒在1985年進行的研究,他提出了一個如今在經濟心理學中十分熱門的概念: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人們會聚焦於單個決策的狹隘影響,而不是它們的總體效果。

我們內心不自覺地會把財富劃歸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帳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

在上面的設定中,人們內心會產生兩個心理賬戶:「電影賬戶」50元和「公交賬戶」50元。第一種情況,即公交卡丟失時,相當於「公交賬戶」受到了意外損失,與電影票本身沒有關係,也沒有理由不去看電影。

第二種情況,即電影票丟失時,相當於本來的「電影賬戶」忽然遭受損失,電影票,以及再買電影票的錢屬於同一個心理賬戶,它們有疊加作用,這種作用帶來的感受就是「花100元錢看場電影太不值當了吧」,導致大多數人選擇放棄看電影。

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度假賬戶」和「房租賬戶」、「盈利賬戶」和「虧損賬戶」。

心理賬戶和傳統的經濟賬戶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從經濟學上講,每一元錢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元就是一元,不管它是你辛辛苦苦掙來的一元錢還是撿來的一元錢,效用都是一樣的,都是讓你的總財富增加了一元;但不同心理賬戶之間的一元錢是不可替代的,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它的價值要遠大於路邊上撿來的錢。

當我們獲得一筆意外之財時,比如彩票中獎、年終獎金,甚至微信群紅包,我們心裡會覺得它們是「白得」的,不花白不花,傾向於將它花費在享受上;而按月發的工資我們就不會亂花了,而是量入為出地用在生活中。

股票投資也是如此。

我們可能擁有十隻不同的股票,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我們關注的應該是這十隻股票所構成的這個組合的整體漲跌。但在現實中,我們除了關注整體的漲跌外,還會關心每隻股票的漲跌狀況。

我們會區別對待賬面損失和實際損失,容易將拋售後的股票虧損和未拋售的股票虧損劃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感覺上,拋售之前是賬面虧損,拋售之後才變成實際虧損。但實際上,二者沒有實質差異。

40元的股票跌到20元,就是虧損了20元,但投資者可能更願意繼續持有,因為這感覺只是賬面虧損,賣出了,就變成實際虧損了。死扛的結果有可能導致,20元繼續跌到10元。

而當盈利資金再投資時,人們的謹慎度往往會降低,感覺「反正是賺來的錢」

針對自制力缺乏,拖延成性,想早起、想讀書、想健身......想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卻經常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經常受不住眼前誘惑,會向短期誘惑屈服。塞勒給了這個古老的難題一個新的解決方案——「推手理論」。

吶,就是這本,豆瓣7.4分的暢銷書。

「助推理論」不是強迫人們去做事情,其核心在於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決定,以達到預期目標。

比如學者們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向路人派髮帶有包裝紙的糖果。

實驗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實驗中,組織者在糖果派發點附近煙灰桶和自行車車筐等處發現了不少糖紙。

第二次實驗中,組織者在派發點的地上標示了一串綠色腳印,腳印末端是一個垃圾桶。結果,這一微小的改變減少了派發點附近公共設施中46%的「垃圾」糖紙。

專家解釋說,這些腳印令人們更為「在意」手中的垃圾。人們在潛意識中會被這些腳印牽引。

塞勒還認為,大多數人都是把別人作為學習對象。人們經常被周邊的氛圍感染,當很多人都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者是抱著同樣的想法時,他們的行為或想法就會相互影響,如果你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那麼就會迫於外界的壓力來保持和大多數人同樣的行為。

從這個角度出發,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組團打卡也許是克制拖延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更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足夠的理性,也許,這就是學習經濟學的意義。

坐標帝都,跟外面那些妖艷賤貨不一樣的80後美帝商科海龜女;

搜索微信關注公眾號,關注我:caixiaomi100;

帶你領閱金錢世界的美好。


推薦閱讀:

賺得更多,是因為他們先做了這件事
明年今日,約不約?
有錢的地方就有騙子
身邊竟一直隱藏著一位年化投資收益35%的大神!
一直不賺錢,難道你心裡沒點數嗎?

TAG:經濟 | 經濟學 | 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