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懷和歸屬感維繫的粉絲經濟,你願意買單嗎?
2005年夏天,許多城市的地鐵口和商場門口,自發聚集起來的年輕人奔走呼告,懇求人們為他們的偶像投票。8月26日晚,超級女聲年度總決戰打響,當晚的簡訊投票總數達到3.27億,其中,冠軍李宇春所收穫的投票數多達352萬。
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民狂歡,讓「粉絲經濟」初露端倪,在之後的十餘年間,它將借著互聯網的東風,扶搖直上,大放異彩。
百度百科對「粉絲經濟」的定義是「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聽上去很拗口很陌生,但其實,粉絲經濟本質上與傳統商業並無不同,都是通過一些手段吸引顧客,將之轉化為穩定客源,從而實現盈利。
但是,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驕子,粉絲經濟註定有著傳統商業無法比擬的優勢。
傳統商業遵從的是B2A2C(Business-To-Agent-To-Customer)的產供銷模式,鏈條長、效率低、成本高。商品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中間要經過層層代理商,製造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無從談起,極易導致產銷脫節、產能過剩。
而粉絲經濟的模式是以銷定產的C2B經濟(Business-To-Customer) 。當企業積累起相當數量的粉絲用戶,就有可能通過預售來評估銷量,從而精準安排產品生產,避免庫存擠壓,提高生產效率。並且,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能建立起長期反饋,而不再是一鎚子買賣。
既然粉絲經濟有如此大的能量,那麼,怎樣才能集聚大量粉絲,並將之轉化為消費主體呢?
這裡要提到消費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歸屬感消費。粉絲之所以成為粉絲,說到底還是源於一種情感上的認同,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情懷」,看起來好像虛無縹緲,但實際上,情懷所帶來的購買力往往是驚人的。
拿蘋果手機來說,喬布斯的個人魅力和傳奇經歷,令他在全球各地吸引了大批擁躉,俗稱「果粉」,每次推出新品,「果粉」們總是一馬當先,不惜連夜排隊也一定要買到。後來者如小米,也因創始人雷軍的一句「站在風口的豬」戳中無數青年的淚點,並在質優價低和飢餓營銷的雙重策略下,迅速佔領中國市場,甚至逐漸涵蓋除手機以外的領域。
因情懷而被某人吸引,成為TA的粉絲,再與同為粉絲的其他人產生共同的情懷,從而形成一種群體力量,這就是情懷與粉絲經濟的相互作用機制。上海街頭,一名年輕人穿著一件印有「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的T恤招搖過市,這是公眾號紅人「六神磊磊讀金庸」一篇文章的標題,年輕人相信,一定有同類能懂。
除了偶像化的個人之外,年代、追憶等都能生髮情懷。我曾見到一家小店,裝修成教室的風格,菜單寫在黑板上,餐桌擺放得像課桌,點餐的地方是「講台」,非常別具一格,當然生意也不錯。有段時間青春類電影曾霸佔熒屏,也是利用一些年代感鮮明的場景、音樂,勾起人內心深處的情懷,心甘情願進電影院買單。
但是,是不是有情懷和粉絲就能高枕無憂了呢?
當然不是,這還只是通往成功路的一塊敲門磚,或者說,只是輔助和陪襯,最重要的,依然是真材實料。做餐飲的味道必須好吃,製造手機的手機必須好用,做內容的文章一定要好看,這樣才能提高粉絲黏度和轉化率,否則,即使靠一時的情懷引來了粉絲,甚至產生消費行為,最終也會因內在匱乏而失去發展動力,難逃失敗的命運。
明星開店一度成為熱潮,想必他們也不願錯過粉絲經濟的風口期。但是,如果明星們以為僅憑自己的知名度就能將一家店經營得風生水起,可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開店這件事上,明星如果沒摸清門路,倒閉的速度並不會比普通人慢多少。主持人李靜的美甲店開了不到一年就關門;張信哲在上海的日本料理店門庭冷落;成龍在新中關的咖啡店大門緊閉……
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的確如此,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爆炸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只會被有萬全準備的人抓住。利用外部手段集聚粉絲,再憑藉強大的「內功」留住粉絲,方能真正享受到粉絲經濟的紅利,探索出一條長線發展的康庄大道。
本文原創首發於愛合夥【你要找的合伙人在這兒呢!】戳原文:用情懷和歸屬感維繫的粉絲經濟,你願意買單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