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會回歸「傳統化學」嗎?

前不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了2017年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名單。自2002年引文桂冠獎首度頒布以來,已成功預測了43位諾貝爾獎得主,因此該獎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起,諾貝爾獎委員會將陸續宣布2017年各獎項的得主。Clarivate Analytics、Chemistry World、Everyday Scientist Blog等科學數據分析服務商、流行科學雜誌、科學博客都在預測今年的諾獎得主。這是諾獎開獎前一項很有趣的活動,也成為了科學圈在這段時間內的一個共同話題。

預測諾獎有章可循?

人們之所以對科睿唯安(前身是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有著某種程度上的信任,是因為它預測諾獎頒發的學科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的依據,來自分析師根據Web of Science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結果。15年來,它已成功預測了43位諾貝爾獎得主,其最近一次成功預測是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J. Fraser Stoddart。

但質疑它的人的依據是,截止今年,科睿唯安總共頒出的「引文桂冠獎」超過300個,如果以準確率計算,預測結果顯然是不成熟的。不過,這不妨礙它繼續這項有意思的工作。今年的引文桂冠獎化學領域有三項獲獎研究:第一項授予俄羅斯化學家Georgiy Shul』pin、美國化學家John Bercaw和Robert Bergman,獲獎理由是對C-H官能團化發現有重要貢獻;第二項授予美國化學工程師Jens Norskov,因其在實體面材的多相催化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促進了合成氨和燃料電池發展而上榜;第三項授予日本的Tsutomu Miyasaka、韓國的Nam-Gyu Park以及英國的Henry J.Snaith,他們因為發現並應用鈣鈦礦材料實現有效能量轉換而獲獎。

交叉學科更容易獲獎?

除了機構預測,不少流行科學雜誌和科學家也積极參与,通過這種兼具科學性和娛樂性的「活動」,讓科學變得有趣、更具親和力。Chemistry World認為,美國物理化學學家Phaedon Avouris、Paul McEuen和荷蘭物理學家Cornelis Dekker因對碳基電子產品做出重大貢獻,雖然獲得了「引文桂冠獎」的物理學獎,但因研究涉及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納米帶等在電子學領域的應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青睞。

科學家則更傾向於化學與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著名科學博客作者Samuel Lord認為,諾貝爾化學獎很有可能頒發給圍繞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開展原創工作的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華人科學家Feng Zhang。此外,北美著名非營利科學組織Sigma Xi將生物無機化學先驅Harry Gray和Stephen Lippard列為本屆化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確實,諾獎的選擇很多都放在了多學科結合所產生的成果上。統計顯示,百年來,40%以上獲獎者的研究領域屬於交叉科學。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物理學與生物醫學結緣;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結合。近15年,約有三分之二的化學獎頒給了化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研究。199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全球最完備的核酸酶資料庫建立者、英國生物化學家Richard John Roberts在2015年公開發表了一篇頗有意思的文章,他總結了想要獲得諾貝爾獎的10個重要「忠告」:其中一條就是「學生物」。

再次回歸「傳統化學」?

所謂「傳統化學」,在一些傳統化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看來,指的是分子合成,以及與分子性質有關的化學研究,然而曾有人作過專門統計,進入21世紀,與生物相關的化學獎就達10次之多,有機化學等傳統意義上的化學研究只有6次。因此,不少傳統化學領域的研究者調侃,每每化學獎「所頒非人」,便呼籲化學獎「回歸傳統」。

事實上,化學獎可以說是諾貝爾獎中的「本命獎」,諾貝爾獎的發起人Alfred Bernhard Nobel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不少發明和成就,都是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根據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大發現或進展的人」。如今,距離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已經過去116年,也將是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的第109次揭曉。上一回,諾貝爾化學獎「回歸」了,頒給了「分子機器」,一個「超分子化學」領域的命題。這一回,被認為是化學領域「聖杯」的C-H 鍵活化與官能團化領域的研究,能為「傳統化學」再收穫一枚諾貝爾化學獎嗎?

推薦閱讀:

TAG:諾貝爾獎 | 化學 | 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