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不起,教育永遠不公平

爭議:科技能夠實現教育公平嗎?

俞敏洪曾經公開發表演講,希望用科技助推教育公平。他說:「現在好了,我覺得中國現在真的看到了農村孩子未來能夠上北大、清華的希望。」

科技真的能夠實現教育公平嗎?

【先放福利】

二胎開放後,教育行業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投資機會?我們曾在VIP群中分享了對教育行業的看法。您可以分享本文後,關注我們,並在後台回復:「教育」 ,獲取內部分享。

俞敏洪想促進教育公平的心是好的。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清一個殘酷的現實:

教育永遠都只能是不公平的。

要實現教育公平,有2大永遠繞不開的難題。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那麼普遍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放著免費的學不上,偏偏要去那些貴死人的私立學校?

上海私立名校的學費已經逆天了。

包玉剛實驗小學的學費是78000元/學期,光小學學費就是78萬。

赫德雙語學校(初中)的學費是90000元/學期,初中(上海初中學製為4年)學費就是72萬。這還沒有算上各種課外興趣班、海外遊學的費用等等。

而且,這些學校還不是你有錢就能上的。

先別說小學,競爭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我家小女兒去年出生。還沒滿月的時候,月子中心裡熱心的媽媽就來提醒我了:「你要是想讓女兒去宋慶齡幼兒園,現在就可以找關係排隊了。提前兩年排隊,跑不了的!」

▲為了替孩子報名幼兒園,家長深夜排隊領號

大家花這麼大代價,買的也就是2個東西:

1.名師的時間

2.學習環境

首先,好的老師本來就是稀缺資源。

現在上海第二梯隊的重點高中招聘老師,都開始要求名校碩士學歷,一堆復旦、北大、清華的碩士生競爭一個崗位。而那些搶手的名師,都得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甚至還得參加過中考、高考的命題。

這些人本來就都是萬里挑一的,一堆人求著他指點。同樣的時間,如果他去外面開100人的大課,1個人收500元的講座費,一下午就有5萬的進賬。那你憑什麼讓人家放棄這筆收入,把時間花在給你單獨上小灶呢?人家的時間這麼精貴,你不還得多付點錢嗎?

要想塑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代價就更大了。

光是硬體,就需要學校有非常可觀的辦學經費。每個家長,都希望學校可以多開發孩子的興趣。但是這都需要錢啊!

舉個例子。我有個同事,對舞台藝術特別有研究,她的興趣就是高中老師培養的。學校為了上戲劇課,直接撥500萬建了個專用的話劇小劇場。每一塊地板,都按照專業標準精心設計。

而且,這個課國內還沒有現成的教材,學校每年都從新加坡和美國請一堆專家來做培訓,和學校老師一起做課程開發。甚至,為了推廣戲劇教學,學校還得每年撥出專款專人,組織全市的高中戲劇節。

戲劇還不算特別燒錢的興趣了。現在一些私立學校,已經開始玩起了:冰球、馬術、帆船……這些「貴族」運動,燃燒的可都是人民幣!

但更難的還是軟體。

唐朝的時候,劉禹錫一個陋室就能做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但到了今天,不花個成百上千萬的,買套學區房,肯定是沒戲的。

私立學校在招生的時候,一般還都有嚴格的家庭背景調查。父母光有錢也不行,萬一是暴發戶呢?還得有學歷、有素養、有社會地位。

本來,我先生還特別篤定:金融新貴嘛,是學校招生時最愛的家庭背景之一。但最近,他也開始慌了,因為學校招生辦說了,他們還得考察父母的身材。家長要是連自己的身材都管理不好,自制力這麼差,怎麼可能教育好下一代?

所以,為了小女兒未來上個好學校,他現在每個禮拜都往私教那裡跑。

▲教練發來的鍛煉視頻(他比較羞澀,我替他打個碼~)

你想,這些對原生家庭的門檻,不也都是錢堆出來的嗎?

要是爺爺奶奶輩的經濟條件太差,爸爸媽媽們哪來的錢接受高等教育、出國留學呢?要是爸爸媽媽們的經濟條件不過關,哪有閒情逸緻提前三年準備幼兒園入學呢?飯都吃不飽了,還請個屁私教?

所以,好的教育,本來就是拿錢養出來的,你怎麼能夠奢望每個人都能獲得好的教育呢?

要想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是在發達國家,教育同樣是「弱肉強食」的規則。就算是公立教育,也一樣殘酷。

比如說美國。中國的房價一般都是從市中心開始一點點往外下跌,但美國卻是斷崖式的下跌:窮人區和富人區往往就只隔了一條馬路。

比如,斯坦大學所在的城市:帕拉阿圖,這裡住的就都是富豪;喬布斯、扎克伯克……都住在那裡。但是,隔了一條小河,旁邊就是美國出了名的貧民窟:東帕拉阿圖。

兩個社區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教育資源的不同。

美國的教育資源,都是當地社區自治。哪怕是公立學校,辦學經費也只是當地的房產稅、物業稅等等。所以,富人區的學校辦學經費就充足,學生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窮人區的學校因為沒錢,就只能提供劣質教育。

教育雖然神聖,但它仍然具有商品的屬性。老師出售自己的時間,學校出售學習的環境。那優質的商品,自然就是價高者得。

如果,教育被排除在商業社會以外,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如果你辛苦打拚,好不容易混出頭賺了筆錢,結果大家還不允許你給孩子花錢請個好老師,你樂意嗎?

那些遊手好閒的人,他們的子女也和你的孩子坐在一個班裡,享受一樣的高質量教育,你覺得公平嗎?

這才是對辛苦勞作者最大的傷害。

科技只能解決標準化的教育。

比如,對於山村的孩子來說,只要有了網路,他們也能和北上廣深的老師遠程互動。這當然很好,但是優秀的師資永遠是短缺的,所以大概率事件上來說,這些老師需要同時面對許許多多的學生。所以,他們就只能講一些普世的標準化知識,也就是應試的內容。

假設你是一位老師,你知道電腦那頭同時有上百名的學生在聽課,你該怎麼遠程指導他們自己動手做化學實驗呢?

更不要說細緻到每一位學生,為他單獨制定學習計划了。再高明的老師,也只能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拿起考試大綱,幫助他們在高考里分數夠高。對底層百姓來說,這也是他們最需要的教育——這是一條最高性價比的「脫貧」之路。

應試教育培養的是學生適應規則的能力。考試大綱怎麼定,你就怎麼學。適應得越好,成績就考得越高。說白了,應試教育的極限,就是培養出優秀的員工。

但精英教育訓練的是決策力。在這樣的教育里,學生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答案,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做決策。

所以,在歷史課上,學生會討論蘇格拉底的死亡究竟有沒有意義;

政治課上,學生會討論絕對的民主是否完美;

物理課上,學生會自己設計實驗、驗證定理……

這樣的討論很可能會持續一周。甚至,很可能最後討論了半天,也都沒有結論。

還是那位喜歡舞台藝術的同事。她們高中的英語教學是出了名得好,經常是學生去國外參加英語寫作的比賽,直接就把外國人給比下去了。但是,她們從來就沒正經上過英語課。

老師不會拿著高考大綱來上課,而是成天帶著大家讀英語詩歌。

上課的時候還一起追《傲慢與偏見》,老師帶著大家「花痴」darcy先生,討論簡奧斯丁女士到了今天還會不會被逼婚。

甚至還花了半學期全班排演《劇院魅影》英語話劇,做英語戲劇節。

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會學生怎麼樣欣賞這個世界;讓他們有自主選擇的能力;甚至是希望他們能夠有能力、有魄力去改變這個世界。至於考試會有什麼考點,人家根本不在乎!

這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目的是培養未來的領導者。

這樣的精英教育,永遠不可能做到標準化地流水線生產;它一定是深度個性化的。甚至,老師每次的教案都沒法重複使用。

每屆學生的性格都不一樣,你怎麼會知道課堂討論上會出現多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呢?

如果,你不能和每個學生都進行充分的交流,你怎麼能夠激發出他們真正的天賦呢?

越頂尖的教育,對家庭的要求就越高。

應試教育是給予了底層一條向上的通道。不論你的家庭環境,只要你夠刻苦,都有可能憑考試成績進入名校。

素質教育是給中產階層提供了一個維持地位的方法。家長可以聯手學校,共同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但精英教育里,就是家庭在起絕對的主導地位。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精英的素養歸根結底還是來自於家庭。

圈內有一位隱形大佬,身價以百億計數。有一次,他和我們談起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在美國讀高中的時候,發現派對文化盛行,大家都愛聽樂隊「嘶吼」;又發現「中國製造」實在太給力了,物美價廉。於是,就找人寄回了一堆海報、熒光棒,又積極組織演唱會,現場高價兜售這些小商品。最後,高中3年賺了11萬美元,把生活費都給省了。

這是任何學校都不會教給你的商業嗅覺和執行力。顯然就是看著他父親白手起家,耳濡目染學到的經商頭腦。

一個在哈佛法學院念書的小輩,回國後和我說:「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我們一般就是針對課本上的案例討論一下。到了哈佛,上課一講到案例,經常有同學會說這個case是他家某某某辦的,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書里沒寫的細節。」

可想而知,這些家庭里還有多少不外傳的「細節」。

而這些「細節」,永遠只開放給極少部分的精英。

實際上,哪怕把教育的口子放開,同樣無法解決公平的難題。

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楊中超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高等教育大規模的擴張,並沒有促進階層的流動:低階層向上躍升的難度,絲毫沒有降低。

而且,大部分擴招增加的高等教育機會,都被社會上層,或者說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佔據了。

換句話說:擴招的受益者,還是社會上層的那群人。

無論你把門檻放到多低,永遠都會有人佔據前20%,搶佔80%的社會資源。

戰後的日本開始高喊教育減負,實行了30年的「寬鬆教育」政策。結果呢?學生的負擔是一點都沒有減輕。

學校里老師布置的作業少了,精英階層難道就不會請家庭教師私下加量嗎?「寬鬆教育」政策出台後,日本家庭的教育經濟負擔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

更可怕的是,由於政策的約束,公立學校只能提供簡單的「托底教育」內容。所以,哪怕你非常聰明、一心向學,只要你家庭條件平平、上不起私立學校,你都沒有努力的資格。因為政府不允許老師教更高難度的進階內容啊!

看似是把教育的門檻放低了,希望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接受教育。但實際上,卻是更加強化了教育的分層,為精英階層築起了一道高不可攀的護城牆。後80%的人要想向前邁進,反而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實,世上又哪有什麼真正的公平呢?

一視同仁劃定統一的標準?

有人會嚷嚷:起跑線不一樣,根本就不公平!

照顧弱勢群體,降低標準?富二代們考學分數就高點、貧困學生分數就低點嗎?

有人就更加不服了:我的父母辛苦攢下家業,還不就是想讓孩子過得更好點嗎?

如果,你好不容易成了首富,結果卻發現自己的孩子要接受史上最難的入學考試,你覺得這就公平嗎?

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

稀缺資源要想公平分配,根本就是瞎扯淡!

僧多粥少的局面,永遠只能靠實力競爭上崗。

這裡的實力,也永遠逃不開原生家庭的社會地位與財富積累。

對於每一個努力工作、勇敢拼搏的人來說,

當然希望自己的付出也能讓下一代受益,

這難道不就是最公平的社會法則嗎?


推薦閱讀:

隨著數據、計算資源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編程教育是否越來越重要了?
父親節特獻:有個名人老爹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你如何選擇了你的大學專業?
《教師制度》及《教師入職須知》模板
人生混吃等死是一種怎麼的體驗?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