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貧窮的時候,我在寫什麼?

多年前看海明威《流動的盛宴》A movable feast的時候不痛不癢,只覺得言辭懇切,語言真摯,他寫了自己被派到巴黎當記者的體驗,在那些窮困潦倒的日子裡,物質上的貧窮讓他飢餓,身體發空,但是精神上卻富足有餘。他也遇到了許多熱心人的幫助,喬伊斯、泰坦因等。

如今,我也窮困潦倒了,再看這本書竟然流下眼淚,如此真誠。在那飢餓的日子裡,幸好還有文學的浸潤、藝術的熏陶,才能讓自己擁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在巴黎如果吃不飽你會感到尤為飢餓,因為所有麵包店的櫥窗里都陳列著如此誘人的東西,人們又都坐在外面人行道旁的桌邊吃喝,所以你不僅能看見食物,還能聞到誘人的香味。

好扎心。當年的海明威沒有錢,買不起麵包,沒有力氣寫,走在大街上竟然是這種場景。自己已經惡寒交迫,眼前儘是人們享受美食的樣子,櫥窗上的麵包香氣襲人,看起來異常可口,卻不屬於你。

當你放棄了新聞寫作,並且寫不出在美國有人買的作品,還要向家人謊稱說要和別人在外面共進午餐時,那麼最好的去處就是盧森堡公園。從天文台廣場到沃日拉爾大街,一路你看不到任何食物也聞不到食物的芳香。在那兒你總能走進盧森堡博物館。當你肚子空空、飢腸轆轆時,所有畫都會變得更敏銳清晰,更加賞心悅目。飢餓的時候我學會了更好地欣賞塞尚,真正明白了他是如何畫風景的。我過去常常想,他畫畫的時候是不是也餓著肚子;但我想他很可能只是忘了吃飯。這是你失眠或飢餓時產生的不合邏輯但具有啟發性的想法之一。後來我想,塞尚感受到的飢餓感很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飢餓。

以前跟我前男友一起看電影一九四二,他說裡面的人沒有演出飢餓感,看不出是幾天沒吃飯的樣子。我說那要怎樣才算是有飢餓感?他說你去嘗試下五天不吃飯就知道了,肯定不是這部電影裡面這幾個演員這種狀態。

我想起我奶奶,1944年生,她常常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飽受飢餓的歲月,十一二歲就要幫母親下地幹活,劈柴、砍樹、燒菜,照顧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她母親則每天清晨早早去田地里幹活。古人讀書讀到「三月不知肉味」,奶奶是「向來不知肉味」。

到我這一代,90後了,生於互聯網時代,物質上極大的提高,別說飢餓感,還很多人因為營養過於豐富而發愁肥胖呢。

到底什麼算是飢餓感?

當那圈模糊的球形的太陽慢慢地落向西北方的時候,他思考著每一英寸路線——想了無數遍——在冬天趕上他們之前,他和比爾逃向南方的每一寸路線。他想著暗窖里的食物,還有哈得遜灣公司駐地的食物,想了一遍又一遍。他已經兩天沒有吃過食物了,至於他再也沒有吃過他想吃的食物的日子,那就有相當漫長一段時期了。

這段出自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是小說,講述主人公在雪地里遭受飢餓的狀態。

他常常彎下身來,採摘一些沼澤中蒼白的漿果,然後將它們放進嘴中,嚼嚼吞下去。這種沼澤漿果是一顆小種子外麵包了一點兒水,放進嘴裡水就融化了,而那顆種子嚼起來又辣又苦。這個人知道,這種漿果並沒有養分,可是他帶著一種超越知識、藐視經驗的希望,頑強地咀嚼著它們。

餓到飢不擇食。

他不再關心「小枯枝地」,也不再關心比爾以及狄斯河邊那隻倒扣著的獨木舟下的暗窖。他已經完全被「吃」這個動詞控制了。他已經餓瘋了。

餓到像動物一般,顯現獸性。這算是餓的最高境界了

飢餓的狀態出來了,但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寫出這樣的飢餓描寫呢?

手賤去查了一下,扎心+哭泣:

傑克·倫敦於1876年1月12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童年時的他就已飽嘗了貧窮困苦的滋味。8歲的時候,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到一個畜牧場當牧童。10歲以後,他開始在舊金山附近的奧克蘭市當報童、碼頭小工、帆船水手、麻織廠工人等。這期間,傑克·倫敦開始閱讀大量的小說和其他讀物。16歲時,他失業了,不得不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貧民窟里,並曾以「無業遊盪罪」而被捕入獄,幾個月以後才重獲自由。

原來,寫出這些文字的作者正是寫自己的回憶。

過去我讀書常常是僅僅讀作品,沒有知人論世。如今對一本書我會去查下作者的生平經歷。

一般來說,沒有經歷的人寫不出故事。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年少成名的蔣方舟一直寫不出好的作品來的原因,一來為名氣所累,公眾對她關注過高,這可能不怪她,怪她媽媽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了。二來,她雖長期浸淫在文學圈,拜很多大師學習寫作,接受文學熏陶,但是這種效果最多只能提高文筆,要寫出好故事,還得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

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脫離於生活創作的東西只會顯得做作。

I was very shy when I first went into the bookshop and I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on me to join the rental library. She told me I could pay the deposit any time I had the money and made me out a card and said I could take as many books as I wished.

第一次走進書店時我還心存羞怯,因為身上的錢不夠我成為租借圖書館的會員。她說可以等我有錢了再付押金,還給我制了張借書卡,說我想借多少書都可以。

海明威在莎士比亞書店時窘迫的情景。寫下這一段文字時海明威已經脫離貧窮,但是還是寫得這麼詳盡,心理描寫很真實,讓人感同身受。

不知不覺扯了好多。。。

每當我貧窮的時候我就會拿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看看,看看人家在貧窮的時候是怎麼對付的。

曾想過看心理學的書,可是看不進去,主要是專業術語太多,而且翻譯太爛,很多語句不通順看不下去。

我為什麼會這樣呢?

作大死了。

還在念本科,就跟家裡人反抗,沒了經濟來源。這下好了,除了日常吃飯,好像哪兒也不能去了,出門跟朋友吃個飯都捉襟見肘。

父母像是活在大清朝的人,不許自己讀大學的女兒談戀愛。

女兒讀了一點自由民主,西方文學,就自以為是自由民主之人士,言之鑿鑿要爭取自由。

談戀愛為什麼不可以?

於是就產生矛盾了

父母採取經濟制裁。

雖然不至於像海明威當年那樣貧窮到吃不起飯,但有一點是共通的。

那就是逃避現實的方式是一樣的。

海明威去另一條街區,就看不到人們吃麵包了,可以浸淫在塞尚的畫中,精神上麻痹自己,暫時忘記飢餓、貧窮這回事。

我比他宅一些。不出門

當然如果我呆在巴黎我也會天天出門看風景看建築。。

在貧窮的這段日子裡,我看書,看電影,寫作。

看的書都是電子書,很不幸,自己成為盜版書大軍中的一員。

因為看了很多遍流動的盛宴,導致我餘生的一大願望就是去巴黎。

巴黎永遠不會結束。每個在此生活過的人都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記憶。無論我們是誰,巴黎如何改變,無論身處何種困境,或生活多麼安逸,我們都會回去,她是可以觸摸得到的。巴黎永遠值得你回去,無論你給她帶來什麼,你都會有所回報。但這是早年我們非常窮困卻無比快樂時巴黎的樣子。

最後,給窮苦的自己澆一碗雞湯:

失去一切,仍有所堅持——  

他們活下來,經歷了命運的拋擲;

這就是人生最豐富的恩賜,  

即使全部賭注已隨風飄逝。——傑克倫敦


推薦閱讀:

TAG: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 | 飢餓感 | 飢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