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讀書筆記

作者黛比福特她在28歲以前過著放縱的生活,嗑藥、酗酒、感情混亂,「性、禁藥、搖滾」是她矢志不渝奉行的人生準則。原本,她可能因此浪費掉自己年輕的生命,然而,某一天她醒來時,突然產生改過自新的衝動,發現「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經由內在力量的轉化,她從黑暗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從而蛻變為一個完整而成功的人,並寫出名作《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向普羅大眾貢獻出自己的經驗與才能,期待人人自愛,人人從生命的黑暗中獲得大禮,活出真實自己。

這本書是在我失戀的時候,整個人很「喪」時讀的,在消極情況下看這本書有一定幫助。過去我認為這類書很心靈雞湯,充斥著積極向上大而無用的狗屁道理,其實不然,這書還是有可讀性的。

知道自己內在的情緒表現其實是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的。

這跟原生家庭、外在環境,你遇到的人和事都有關。

書中講了心理學上的「投影」原理,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文中有些例子引用的太過了,有些是作者認為是這樣,卻不是由實驗得出的真實情況。

看這類書還是要辯證看。

「投影」是一種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可惜絕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其原理。我們會不自覺地用潛意識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表現出為我們所壓抑的特質和情感,或是把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和情感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這就是投影的機制。投影是潛意識的一種防禦機制,因為某些特質和情感受到了壓抑,無法在我們自己身上自由地表現出來,所以就只能訴諸他人和外物。例如,懷有強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很自卑。當然,我們之所以會把消極的特質投影到某些特定的人身上,也是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容易表現出這樣的特質。這樣的人最容易觸發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把自己壓抑的東西投影到他們身上。

我們在別人身上注意到的特質,都是我們自己所具有的。不妨打個這樣的比方:假設你的胸前有一塊面板,上面布滿了成千上萬個電極介面,每個介面都代表了你的一種特質。那些你所承認、所接納的特質對應的介面,會被蓋板保護起來,所以很安全,不會輕易漏電。但是那些你所壓抑、所拒絕的特質對應的介面,則沒有蓋板的保護,當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的人接近我們時,他們身上的電極就會自動插進我們的介面。例如,如果我們刻意壓抑自己心中的憤怒,就會把暴躁易怒的人吸引到我們身邊。我們會一邊壓抑自己的憤怒,一邊鄙視那些暴跳如雷的人。我們拒絕承認自己心中的憤怒,所以只能把憤怒投影到別人身上,只有這樣,我們才有重新認識和接納憤怒這種情感的機會。

我的朋友們都清楚,我所結識的那些男朋友沒有一個適合我,但我總是執迷不悟,因為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感情方面屢屢失敗的原因。後來,經過一番努力,我終於意識到,當我刻意壓抑自己心中的恐懼、羞怯和虛榮心時,就會把這些情感和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所以我找的那些男朋友們都是膽小怕事、內向而虛榮的人。當我承認和接納了這些情感和特質之後,投影現象自然也就消失了,從這時起,我才開始結識那些真正愛我、理解我、懂得付出的好男人。

要尋找那些被你壓抑的特質,有很多種方法。首先要尋找那些你特別厭惡的特質。列出你最憎恨的幾個人,把他們表現出來的特質總結一下,這些特質往往就是你刻意壓抑的。無論你有多不情願,都必須說服自己承認,你也具有這些特質。

一旦我們壓抑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就會不自覺地吸引容易表現出這些特質的人進入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因。當我們重新承認和接納了這些特質時,就獲得了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離開這些人。

任何消極的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我們所承受的每一次痛苦和挫折都是有意義的,都可以讓我們在探索內心世界的路上走得更遠。老話說得好:「聰明人把經歷當成老師,傻瓜把經歷當成敵人。」世界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沒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也就無從存在。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一點,就更容易接受現實。我的過去充滿了謊言和欺騙、創傷和痛苦、毒品和濫交,但當我回顧過去時,並不會覺得這一切有多麼難以接受,因為如果沒有這一段陰暗的經歷,我就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我,不可能幫助那麼多的學員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也不可能寫下這本書。

尼采曾說,否定過去就意味著否定自身的存在。我們只有接納了自己的過去,才能擁有選擇人生方向的自由。我們經歷過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要回顧和接納我們的整個過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心靈成長的必經之路。越是痛苦和沉重的經歷,就越能發掘出積極的內涵。

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重新接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破這個圈子。那些懂得從負面經歷中吸取教訓、為自己的感情負責、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生活的人,很少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態度面對生活,就可以跳出過去的窠臼,改變我們想要改變的東西。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改變看待生活的視角而已。

選擇用積極的方式去詮釋生活中的痛苦經歷,是你對自己應負的責任。如果你一味尋找客觀理由,不肯承擔責任,痛苦經歷就很可能會重演。你越能體會到生命的寶貴,就越容易用積極的態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許多人都曾有過悲慘的經歷。這樣的經歷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納這些經歷需要勇氣和決心,如果你能用積極的方式重新詮釋它們,就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教訓,在成長之路上走得更遠。

要重新接納被我們壓抑的特質和情感,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指引,但別人不可能替我們解決問題。發掘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找回完整的自我,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這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如果你一時無法取得進展的話,不要氣餒,繼續堅持下去。畢竟,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任務了。

我們每年花在美容、保健和維持感情關係方面的錢,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絕大多數人仍然對生活的許多方面都不甚滿意。我們想要的東西似乎總離我們一步之遙。我們之所以會處在這種狀態,是因為我們儘管假裝正在努力前進,其實只不過是在原地徘徊而已。如果你連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都沒有,這樣的目標又怎麼能稱之為目標呢?如果你不付出足夠的努力,目標就只能是幻想而已。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異想」(magical thinking)。我們欺騙自己,讓自己以為夢想有一天終能實現,同時又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有人會在冥想時假設夢想已經實現,有人會跟朋友大談他們的夢想,有人去教堂祈禱,有人花錢找人算命,也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在電視里的人物身上。

我們總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標準劃分事物,殊不知,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黑與白、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調和。別人身上所具有的東西,我們身上同樣也有,只不過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認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