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國寶級導演卡羅利.馬克---曾獲六次奧斯卡提名

匈牙利國寶導演卡羅利·馬克去世,享年91歲

據匈牙利塞切尼文學與藝術學院公布的消息,該學院主席、匈牙利「新浪潮」旗手、著名電影導演卡羅利·馬克(Károly Makk)已於當地時間8月30日過世,享年91歲。他的《莉莉雯菲》(Liliomfi)、《愛》(Love)、《躲貓貓》(Cat』s Play)、《另一個天堂》(Another Way)等作品曾六次入圍戛納電影節,其中,《愛》贏得了1971年的評審團大獎。

卡羅利·馬克

卡羅利·馬克1925年12月22日生於匈牙利的東部小城拜賴焦新村。由於家中經營了一家電影院,他很早就獲得電影啟蒙。據Peter Hames主編的《中歐電影》(The Cinema of Central Europe)中收錄的大衛·羅賓遜(David Robinson)的文章記載,他的電影生涯始於1943年,在表現主義實驗短片《2 x 2》里擔任助理導演。

「二戰」結束後,馬克進入布達佩斯戲劇與電影藝術學院學習,師從著名導演吉扎·拉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尚在學習階段,他就和日後匈牙利「新浪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費利克斯·馬里亞(Félix Máriássy)一同參與老師拉德瓦尼執導的影片《歐洲的某個地方》(Somewhere in Europe)的拍攝,該片由電影理論先驅貝拉·巴拉茲(Béla Balázs)執筆。

《歐洲的某個地方》

畢業後,馬克就職於一家拍攝新聞短片的電影廠,但由於得罪了經理,被發配到偏遠的農場工作六個月。直到馬里亞因為生病無法繼續他的第二部作品《小凱特琳的婚姻》(Kis Katalin házassága)的拍攝時,馬克才被召喚回布達佩斯擔任助理導演。在拍攝了幾部短片,並幫助瓦爾科尼·佐爾坦(Zoltán Várkonyi)完成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西蒙·梅爾基奧爾的出生》(Simon Menyhért születése)後,他的長片處女作《莉莉雯菲》終於在1955年問世。憑藉這部入圍金棕櫚獎的愛情電影,他在匈牙利乃至國際影壇一鳴驚人。而《莉莉雯菲》更重要的意義是打破了當時匈牙利電影類型的單一化,證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外的作品同樣能贏得觀眾的共鳴。

《莉莉雯菲》

《莉莉雯菲》之後,馬克開始嘗試各種類型的電影,既有批判現實的《第九號病房》(Ward No.9),也有喜劇《十二點的故事》(Tale on the Twelve Points),還有以刻畫人物心理見長的通俗劇《岩下屋》(The House Under the Rocks)。不過,這些作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相對有限,直到1970年代,馬克才迎來導演生涯的頂峰。

19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愛》問世。這部電影根據匈牙利作家Tibor Dery的兩篇小說改編而來,以1950年代為背景,講述一位病入膏肓的老婦人在人生的末路上,一邊回顧往昔的生活,一邊憂心在美國擔任電影導演的兒子的未來。然而,她的兒子當時因為政治問題被關押在監獄,善良的媳婦怕老人傷心,苦心編織了一個美好的謊言。電影結尾,兒子終於獲得特赦,卻還是沒能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

扮演母親一角的是在匈牙利出生、早年前往好萊塢發展的老牌女星莉莉·達維斯(Lili Darvas)。電影拍攝時,她已68歲,但片中角色的年齡還要老得多。日後,她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回憶起有一天早上,她來到片場,馬克和攝影師立刻圍了過來,問她:「昨晚睡得怎麼樣?」她回答:「不錯。」於是,兩人露出一臉嫌棄的表情,導演告訴她:「昨天你的眼睛周圍有世上最美的皺紋,現在它們都消失了。拜託今晚可別再睡覺了。」

《愛》

《愛》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引起巨大反響,最終和瑞典導演波·維德伯格(Bo Widerberg)的《喬·希爾》(Joe Hill)分享了評審團大獎。莉莉·達維斯和扮演媳婦的匈牙利女演員瑪麗·德勒契克(Mari T?r?csik)雙雙被授予電影節特別獎。

《愛》以詩意的黑白鏡頭語言反襯現實的哀傷。「這部電影的確包含一種政治觀點,但首先它關乎於人的價值。」馬克當年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重要的不是大環境,而是兩個女人的表現。」

對此,《衛報》影評人Derek Malcolm曾寫道:「在逼仄的卧室中,憂慮的老婦人和內心焦慮卻設法顯得平靜的媳婦通過點滴回憶構建的戲劇張力複雜而細膩,並形成一種靜止的反射力量,成就了一部傑作。」

即便如此,該片的成型其實殊為不易,馬克花費了六年時間才等到允許開拍。去年,戛納電影節「經典修復」單元放映了經過4K修復的《愛》。

《躲貓貓》

《愛》之後,馬克又在1975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躲貓貓》。這部電影通過一對姐妹的書信往來,展現在父親因為被污衊而自殺後,兩人走過的不同的人生旅途。《躲貓貓》不僅入圍戛納,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可惜先後輸給了科波拉的《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和費里尼的《我記得,想當年》(Amarcord)。

此後,馬克繼續開拓各種迥異的題材。1977年的《厚德之夜》(A Very Moral Night)是關於一家妓院的奇幻故事;《另一個天堂》聚焦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後,一個女同性戀政治記者的死亡事件;由克里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和瑪吉·史密斯(Maggie Smith)主演的英語片《莉莉的愛情》(Lily in Love)則是一出關於一位百老匯演員硬要在老婆執筆的電影中旮上一角的滑稽喜劇。

而在馬克的晚期作品中,較為著名的有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半自傳體小說改編的《賭徒》(The Gambler)和《布達佩斯漫長的周末》(A Long Weekend in Pest and Buda)。

1997年上映的《賭徒》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紅極一時的女演員路易絲·賴納(Luise Rainer)。她因《歌舞大王齊格飛》《大地》兩度拿下奧斯卡影后,還曾主演歌舞片《翠堤春曉》,1943年拍完《人質》後便退出銀幕。在圈內好友羅迪·麥克道維爾(Roddy McDowall)和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的鼓勵下,才決定以87歲的高齡重新出山,參演《賭徒》。在她的印象中,馬克是一位很愛操心的導演:「他擔心我已經忘了怎麼演戲,懷疑我是不是還能上場。這讓我覺得太滑稽了。」(Leo Verswijver,採訪集《Movies Were Always Magical》,2003)

《布達佩斯漫長的周末》

《布達佩斯漫長的周末》則是《愛》里的「夫妻檔」瑪麗·德勒契克和伊凡·達維斯(Iván Darvas)的重新聚首,講述一位因為匈牙利事件而離開故土的老人,多年之後回到布達佩斯,與昔日的戀人舊情復燃的故事。

縱觀卡羅利·馬克的一生,最大的遺憾可能就是六度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卻無緣摘下一葉金棕櫚。然而,他的多部傑出的作品,不僅是匈牙利的瑰寶,也是世界影壇的瓊珍。

原標題:匈牙利國寶導演卡羅利·馬克去世,享年91歲

2017-09-03 22:14 來源: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六弄咖啡館》:愛不會因為距離而脆弱,人才會。
「國慶檔」票房破記錄,可真沒幾家電影是賺錢的!
版權日記-獨家藍光碟製作隨筆(四)
獨裁的浪漫儀式感和民主的選擇困難症 | Vol.5

TAG:電影 | 導演 | 匈牙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