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的心理學與哲學的心理學

這兩個詞語是由新儒家三聖之一的熊十力所提出,其含義大概如下:現在西方所盛行的心理學,秉承了西方科學的一貫傳統,將人的自覺和主觀意識剝離開來,以看待事物或者動物的心態來進行研究,通過「靜以觀物」的宗旨,來探索人的心理活動和深層意識。由於人的思維本身就已經屬於主觀範疇,其內心的自覺自明自悟是無法簡單用言語文字來向外表達明白,深層次的內心體悟自然也就無法被這種科學的心理學所探求,它所能觸及到的只能是人們思維的表層或者是和身體聯繫緊密的本能,換個說法,也就是人思維中比較接近動物性的那一面。例如早期的行為心理學就只關注這方面,甚至走向極端完全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雖然後期的心理學逐步向人的深層意識挖掘,但其總體的大方向仍然沒有脫離這個局限,無法完美詮釋人的真正高貴所在。東方的哲學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對外的查識,因而無法成就科學,它專註於對我們內心的涵養體悟,在闡明人的深層次精微意識和根源方面有著寶貴的經驗。這個「反躬自省」的宗旨所指導下的心理學,就是所謂哲學的心理學。

這兩種心理學,一個外觀,一個內省,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心理學範疇。它們分別從人複雜性的兩面出發,科學心理學闡述了人作為動物性的一面,即我們所繼承的自然界進化在身體上和物質大腦上所刻下的烙印,哲學心理學就闡述了人超脫於所有動物,接近於「神」的那一面。我們作為自然進化的頂峰,作為唯一擺脫了肉體束縛的集大成者,理論上擁有無限自由,可以完美髮揮精神的主觀能動性。在現實中,我們既具有精神所代表的自由,又飽受著肉體的局限,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和肉體抗爭,擺脫它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大自由——「涅槃」的過程。

肉體要求存、求繁衍,就會在我們精神上刻下各種手段,比如貪生怕死、口舌之欲等等,它是我們得以存在的基礎,不需要過多苛求克制,不必要提倡所謂的「禁欲主義」。摒棄了這些慾望,人的身體也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基礎,有如何談進一步的發揮自由?道德經有云「吾之大患,唯吾有身」,就是偏激的看待自己生存的物質基礎——身體,採用激烈的手段來摒棄這方面的慾望。佛家的理論也是同樣,在禁慾的這條道路上走得過遠。「可欲之謂善」,儒家就比較正確的看待這種慾望,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就是善,就是天理人性。科學心理學進行的研究就在這一層次,形形色色的實驗、結論和理論都集中在人們用來圖存圖繁衍,帶有目的性的一些意識上。在這一點上的研究可謂是精微細緻,將人們動物性的一面揭示無遺。這方面研究表明人們的一些意識是和其它動物一樣,其特點是「有所為」。

但是,人們畢竟擁有不限於肉體的一面,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畢竟有那些拋開小我、私我,一心為他人,從而顯得「無所為」的精神層面。這就是我們比較標榜的人性,脫離了簡單的自私自利、爾虞我詐的心態,能夠以無私的態度對待家人、朋友、社會的一種現象。關於這些特性,儒家裡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理念論述精微到位,比較全面深入探討了相關內容。中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直的關注重點在此,先哲們通過不斷反省總結實踐,構築了龐大的儒學系統,將人之所以為人的深刻含義展示無遺。在對人性的探討中,儒學無疑是走在了西方科學的前面。這就是所謂的哲學的心理學,我們應該對此有所了解。

心理學這兩個方向是一體兩面,不應該偏頗任何一方,畢竟人同時擁有這互相糾結的兩方。正確認識人自身的動物性,充分發揮人積極主動的美好人性,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涵。

推薦閱讀:

一切從接納自己開始 by Zo? (????)
讀書|人的知覺能力是先天就有的嗎?
人活著,就是在戰鬥:記錄抗擊躁鬱症的日子
心理學個案——性變態

TAG: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