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重啟下崗潮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

也註定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話題。

01

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可以說是很多老一輩的夢魘。

偽磚家也看過很多文章敘述當年的艱辛,一些下崗者由於失去收入來源,窘迫到只能在菜市場收攤時,偷撿些菜葉回家果腹。

1999年黃宏在春晚喊了一句「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據說那時很多人看到這心堵得慌,就把電視關了。黃宏因此被罵了好幾年無恥。

從市場環境看,1990年代又是改革開放後的黃金時代。

大量國企改制,私營企業崛起。公務員辭職下海,富人走海南,窮人跑深圳。開礦、挖煤、跑外貿、房地產、辦工廠,做生意當老闆流行一時。當下很多企業家都是起家於此。互聯網業也啟蒙於1990年代後期。

從下崗潮走出來的人,絕大多數人都過得更好。傷痛的記憶是刻骨的,很多人不願回顧。也不願承認,國企改制和下崗潮是後來經濟起飛的基礎。

國退民進的改革紅利一直維持到現在,私企發達的地區就業相對容易。而在國企密集的地區,托門子找關係依然流行。東北就是典型。

近幾年,高度依賴國企的東北地區陷入衰退,下崗的夢魘再次籠罩在職工頭上。前些日子偽磚家也發文論述了下東北的危機,後台就有朋友留言,細述困境。

這位朋友是在鑄造廠做技術崗,幾年前工資六七千,那時候算很不錯了,在當地稱得上高收入。但現在呢,工薪只剩兩三千,還是幾月一發。待產停薪,這在他所處的遼寧十分普遍。

了解情況後,偽磚家問他為什麼不辭職?然後在市場上找份工資稍高點的工作,雖然困難,但機會還是有的。

他的回答算不上讓我失望吧,只是很符合他如今的處境。

他說了很多理由。現在收入雖然不高,日子勉強能維持,而且平常沒事休養生息。從多年經驗看,在市場打拚遠不如在國企輕鬆。這麼大國企,只要熬過眼下困難,還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家人總勸著等等。

但需要等多長時間呢?沒有人知道。

02

日本,泡沫經濟過後失落的十年,誕生了一個叫做「殭屍企業」的辭彙。

彼時日本就有許多企業幾乎沒有任何市場競爭力,完全依靠銀行貸款「吸血」度日。

這一類企業無疑顯著的拉低了社會平均生產力,使得經濟喪失活力,如果一個經濟體中這類企業過多,時間過長,整個經濟體都將會受其感染,變成「殭屍經濟」。

那中國呢,也存在這麼一批巨能虧錢巨能吸血的「殭屍」。重慶鋼鐵,2萬名員工,單是2015年60億巨虧,摺合人均虧損金額高達30萬元。中國遠洋,五年累計虧損192億。中國鋁業,從2011年開始,不到5年時間累計虧損242億。虧起錢來,誰也不比誰含糊。

當然,中國「打殭屍」的舉動也有。粗略統計,2000年到2015年國務院針對去產能共發布17份文件,工信部、發改委等職能部門針對具體行業共發布23份「去產能」的指導性意見。國家至少有5次把去產能作為核心施政目標,分別在2004年4月、2006年3月、2009年9月、2010年4月和2013年4月。

但是,這些政策實際上效果並不明顯。以鋼鐵行業為例,2004年首次提出要限制鋼鐵行業產能的時候,粗鋼當年的產量為2.8億噸,十年後的2013 年,國家已經第五次提出要加大鋼鐵行業去產能力度,但是粗鋼當年的產量已上漲到7.8億噸,產量比十年前增加了5億噸,增幅為178%。其他產能過剩行業的情況也大多是如此。越是去產能,產能過剩越嚴重,越是下決心要打殭屍,殭屍卻越變越多。

為什麼「殭屍」越打越多呢?

並不是由於殭屍企業突然之間改善生產水平,變為高效經營的企業了,而是因為它們和很多部門之間有很強的「特殊關係」,使得其很不容易被打死。甚至在有些時候,殭屍企業想死都死不了。

這些長年累月虧損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的唯一手段就是依賴政府補貼、銀行貸款、變賣資產,就像癌症細胞,不斷吞噬著中國經濟的健康血液。

03

國企不單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承擔政治任務,解決就業,養活一大批人。

國企沒有足夠動力減員增效。他們理直氣壯從政府和銀行那裡獲得幫助,不必擔心倒閉。

這導致國企效率低下,同時造成勞動力浪費。沒有外界推動的強力改革,國企自身無法解決臃腫難題。

1990年代流行買斷工齡、一次性安置補償,雖然飽受爭議,不過給國企改制提供了靈活機制。一些不願長熬工齡的員工,他們獲得一筆補償費;經營無力的國企,能公開「甩包袱」籌碼。

這些都有利於國企改制,方便私企接手,促進產權流轉。如今這些機制不僅法律有障礙,輿論也不支持。利益僵持的代價是改革受阻,經濟停滯不前,很多人混吃等死。

市場經濟中,勞動要素的流轉是正常而且必要的。在南方工廠,民工荒和失業潮間歇出現,企業生生死死,經濟在波動中穩步發展。

互聯網領域,跳槽非常普遍,失業是家常便飯。近期互聯網界普遍在減少招聘,裁員消息時有耳聞。在國企,失業卻是讓人聞之色變的辭彙,他們還在沿用「下崗」的說法。勞動力市場上,國企員工的流動性最差。過去十多年,國企員工享受了長時間好時光,現在陷入困境,有必要重啟下崗潮。

單純職工下崗顯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經濟改革。國企該破產就破產,能改制就改制,引入私營收購國企,鼓勵下海創業。

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公家往往集中最多的資源、最優秀的人才,正常的社會,優秀人才應分布在商業、文化、科技及民營企業等領域。

某種意義上,產能過剩、經營不彰的國有鋼企倒閉裁員,讓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流向更具活力的企業,不過是順應了這個大趨勢。

其實,人是逼出來的,創業也是逼出來的。在走投無路,失去生活的來源,才會絞盡腦汁,充分激發自己的潛能去市場上競爭,就像弄潮兒一樣,一般生活在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之地,明知討海捕魚風險大,但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必須去闖,這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把下崗經商的人成為下海的原因。

現在又到了國企改革的歷史周期,下崗的現象還會再次發生,能否再次出現創業的熱潮,能否把這批創業力量引導進創新領域,將是對於政府的重要考題,將決定中國能否實現經濟轉型,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健康增長。反之,若長時期貽誤,國企集中的地區勢必塌陷嚴重,這歷史的罪責不知道有誰能擔!

============================================

更深入的分析可以關注我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國企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