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個人徵信

在上一章關於信用卡的講述中一直出現信用這個詞,同時也引出了徵信的概念。本章作為本書上半部的最後一章,要著重講一下個人徵信,資料主要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徵信中心官網以及《徵信系統建設運行報告(2004-2014)》。

近幾年開始個人信用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可能是因為螞蟻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宣傳工作做得好,使得信用分數的概念深入人心。但刨根問底,最主要還是當今的社會形態變了,明顯地進入了城市化下精細分工、快速循環的陌生人社會。過去那些城市社區、鄉鎮、農村的小範圍熟人社會形態已經漸行漸遠,木心詩里的「從前慢」,只能在讀詩的時候想像了。

熟人關係下,過得是小圈子的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範圍狹窄,交易方式簡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來自相互之間的了解以及社區內部的人際關係網,借貸行為也往往基於這種直接或間接的信任關係產生。但到了城市化時代,人口流動加速,個人活動的地域範圍擴大,除了與自己熟悉、了解自己的人接觸外,還要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打交道。這些人也許來自另一個省份,甚至另一個國家。同時生產的擴張也使得信貸規模的幾何倍數放大,信貸市場必然不可能再沿用舊體系下的熟人關係。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造成效率的低下,以及風險的不可控。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配套的信用體系來幫助這個陌生人社會來防範信用風險,擴大信用交易規模,維持高速運轉。企業層面的徵信很早就已經開始,而個人徵信正快馬追趕。

關於個人徵信,首先要明確「誠信」、「信用」、「徵信」三者各自的概念。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有些人覺得自己做人一直講誠信,徵信肯定不會差,但實際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誠信」是誠實和守信的合稱,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屬於道德範疇,如「八榮八恥」中的「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既是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道德規範,也是反映人們社會修養的一種道德品質。誠信用於經濟活動,但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中。

「信用」是指在交易的一方承諾未來償還的前提下,另一方為其提供商品或服務的行為。因貿易中商品流轉與資金流轉相分離,資金和商品的不同步而產生,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商品生產銷售過程中。個人層面,貸款買房、刷信用卡就是典型的日常信用活動。信用既是社會經濟主體的一種理性行為,也是一種能力體現,主要是最後是否履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義務。。

「徵信」既不是誠信,也不是信用,而是客觀記錄人們過去發生的信用信息並幫助預測未來是否履約的一種服務。是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等法律條例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估、信用信息諮詢等服務,幫助判斷、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

個人徵信在歐美髮達國家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最早是那些提供賒銷服務的商戶,為避免經常出現貨款收不回來的情況,互相交換欠債不還的客戶名單,不再和這類列入黑名單的客戶做生意。後來,個人徵信逐漸演變成一種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提供借款人信用信息的專業服務。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歐美髮達國家的徵信行業迅速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儘管徵信的概念很早就有記錄,比如《左傳·晤公八年》中提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徵。」但得到1932年才產生第一家徵信機構——「中華徵信所」。馬上又因為戰爭等一系列事件被迫中斷,直到改革開放。1992年開始設貸款證制度,1999 年在上海試點個人徵信,2002年建設銀行信貸登記諮詢系統三級資料庫。2004年4月,人行成立銀行信貸徵信服務中心。同年12月,個人徵信系統實現了15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北京、 重慶、西安、南寧、深圳、綿陽和湖州7個城市的成功聯網試運行。所以我國的系統化個人徵信得從2004年算,歷史還很短,未來的成長空間非常廣闊。

信用機構往往是獨立於交易雙方的專業化第三方機構,可以是具有很高專業水平和市場公信力的市場化徵信機構,也可以是由國家主導的中央銀行。在美國,徵信機構是市場化徵信機構。在歐洲,則多是由中央銀行成立專門的徵信機構。

我國的徵信業以人行為主導,然後開始探索讓一些市場化機構加入進來。人行的個人徵信系統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已接入包括全國性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村鎮銀行、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入的其他類型機構主要有小額貸款公司、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機構。另外融資租賃公司、證券公司、保理公司等其他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也將接入徵信系統。

採集的信息覆蓋個人貸款、信用卡、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社會保險繳存和發放信息、車輛交易和抵押信息、法院判決和執行信息、稅務信息、電信信息、個人低保救助信息、執業資格和獎懲信息共計8類公共信息,涉及的數據項超過80項。

由以上數據整理、加工形成的就是人行徵信中心出具的個人信用報告。我們可以把這份報告看成是一張寄居在身份證下的經濟身份證。身份證用來證明這個人是誰,而信用報告則用來說明這個人作為一隻經濟動物多大程度上會守信用。

目前,個人信用報告根據服務對象及使用目的不同,分為4個版本:為以銀行為代表的授信機構服務的銀行版,含配套的僅包含本行報送信息的銀行異議版; 滿足消費者本人查詢需求的個人版(含彩色樣式)以及個人明細版(彩色樣式);為其他社會主體服務的社會版;供徵信系統管理使用的徵信中心版。

個人版:供消費者了解自己信用狀況,主要展示了信息主體的信貸信息和公共信息等。包括個人版和個人明細版。

銀行版:主要供商業銀行查詢,在信用交易信息中,該報告不展示除查詢機構外的其他貸款銀行或授信機構的名稱,目的是保護商業秘密,維護公平競爭。

社會版:供消費者開立股指期貨賬戶,此版本展示了您的信用匯總信息,主要包括個人的執業資格記錄、行政獎勵和處罰記錄、法院訴訟和強制執行記錄、欠稅記錄、社會保險記錄、住房公積金記錄以及信用交易記錄。

個人信用報告的基本內容包括:報告頭、個人基本信息、信貸交易信息、公共信息、聲明信息、查詢記錄和報告說明。不同版本的信用報告對上述內容各有側重。

個人基本信息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標識信息,即姓名、證件類型和證件號碼這三項身份標識信息;二是身份信息,指個人性別等基本屬性以及配偶信息和聯繫方式等;三是職業信息,指個人單位名稱及地址等職業相關信息;四是居住信息,指個人居住地址及居住狀況等信息。個人基本信息的採集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從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採集身份和職業信息;二是商業銀行與個人發生信貸業務時,採集個人基本信息,報送給個人徵信系統。

個人徵信系統採集的反映被徵信人信用交易歷史和現狀的個人信貸信息主要包括五類:一是貸款信息,指貸款發放及還款情況等;二是信用卡信息,指信用卡的發卡和還款信息;三是擔保信息,

體現個人為其他主體的擔保情況;四是特殊交易信息;五是特別記錄信息。特殊交易信息段記錄在信貸業務過程中發生的特殊交易的有關信息,包括展期(延期)、擔保人代還、以資抵債還是其他特殊交易類型。

信用卡明細信息包括:信用卡賬戶數、信用額度、共享授信額度、最大負債額、透支餘額、已使用額度、帳戶狀態、本月應還款金額、本月實際還款金額、最近一次實際還款日期、當前逾期期數、當前逾期總額、准貸記卡透支180天以上未付餘額、貸記卡12個月內未還最低還款額次數、信用卡最近24個月每個月的還款狀態記錄、結算年月。其中如果信用卡為雙幣種信用卡(含人民幣賬戶和美元賬戶),信用報告顯示為2條賬戶數。

貸款明細信息包括:貸款種類、業務號、貸款法人機構名稱、擔保方式、幣種、帳戶狀態、還款頻率、還款月數、貸款發放日期、貸款到期日期、貸款合同金額、最高貸款餘額、貸款餘額、剩餘還款月數、最近一次實際還款日期、本月應還款金額、本月實際還款金額、當前逾期期數、當前逾期總額、累計逾期次數、最高逾期期數、逾期31-60天未歸還貸款本金、逾期61-90天未歸還貸款本金、逾期91-180天未歸還貸款本金、逾期180天以上未歸還貸款本金貸款最近24個月還款狀態記錄、結算年月。為他人貸款擔保明細信息包括:為他人貸款合同擔保金額、被擔保人實際貸款餘額。

公共信息類主要有三類:一是履行相關義務的信息,包括社會保險參保繳費信息、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二是後付費的非金融負債信息,主要有電信等公用事業繳費信息;三是公共部門的相關信息包括法院判決和執行信息、低保救助信息、車輛抵押交易信息、

執業資格信息和獎懲信息等。

本人聲明反映了被徵信人對本人信用報告某些內容的解釋和說明。具體如徵信報告中存在某些無法核實的異議,被徵信人對信用報告某些內容提出異議後未收到回復或對回復不滿意而提出的解釋說明。個人要向徵信中心提出個人聲明申請的,需到人行徵信中心官網下載並應填寫《個人聲明申請表》,並和有效身份證件複印件一起,將材料郵寄到徵信中心客服部。

查詢記錄反映了被徵信人的信用報告被查詢的情況。包括:查詢日期,查詢者查詢被徵信人信用報告的時間。

查詢者,查詢信用信息的人員或機構名稱。 查詢原因,查詢信用信息的理由,如貸款審批、貸後管理、信用卡審批、本人查詢、異議確認等。查詢日期、查詢者、查詢原因,為被徵信人提供了追蹤查詢記錄的依據,也為查詢者從一個側面了解被徵信人的風險狀況提供參考。

應當特別關注「查詢記錄」中記載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其他人或機構是否未經授權就查詢被徵信人的信用報告。如果發現信用報告未經被徵信人授權就查詢的,可以向查詢機構質詢,也可以向人行分支機構報告反映。第二,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信用報告因為貸款、信用卡審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銀行查詢,但信用報告中的記錄又表明這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新貸款或申請過信用卡,可能說明向很多銀行申請過貸款或申請過信用卡但均未成功,這樣的信息對獲得新貸款或申請信用卡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可以到遍布全國的2100多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進行現場查詢,或登錄人行徵信中心查詢。部分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也已經開通查詢功能。另外有些金融類APP也提供查詢服務,但不做推薦。建議走人民銀行官方渠道。個人徵信查詢每年前兩次免費,第三次起開始收費,收費標準為10元每次。如個人體檢一樣,建議每年去人行查詢一下自己的信用報告,檢查一下有無任何負面記錄或者存在異議問題的地方。多查沒有益處,反而會引起銀行猜忌,以為被徵信人出現錢荒。

如果個人信用報告中展示的信息存在錯誤或遺漏,可以帶上個人身份證原件到人行分支機構填寫《個人徵信異議申請表》並提出異議申請。或委託代理人向徵信中心、徵信分中心提出異議申請。

按照《徵信業管理條例》,不良信息指違約信息、欠稅信息、法院和行政處罰信息。因此,只要違約就算不良,例如逾期1天即為不良。徵信系統對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如果有了逾期記錄,也不必過於擔心,還有重建信用的權利,只要還清欠款,不良記錄將在還清欠款之日起保存5年,5年後該不良記錄將被刪除。

個人徵信數據「T+1」項目是個人徵信系統的一種信貸信息採集方式,該項目於2011年4月15日正式上線。個人徵信系統現已具備支持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發生變化之日起(即T日)次日(T+1日)報送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大部分放貸機構在個人信貸數據發生變化的次日就能報送到徵信系統。據統計,目前徵信系統中約82%的個人徵信數據已經實現次日更新。所以信用卡、貸款千萬不要逾期,逾期一天就可以基本肯定已經報送人行徵信中心了。

徵信系統對放貸機構報送上來的數據,包括個人借債還錢、合同履行、遵紀守法等信息,既有按時還錢的正面信息,也有不按合同約定還款的不良信息,進行客觀匹配整合後,更新到個人信用報告中,不做任何評價。徵信系統為個人積累信用財富,促進解決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徵信系統不是「黑名單」。網上所說的「黑名單」,本是各地人民法院發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限制高消費,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禁止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等,是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央文明辦、公安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銀監會、國家工商總局、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部門合作建立的聯合懲戒機制。最高人民法院對「失信被執行人」有明確的界定,與擁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員不同。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依法對其進行信用懲戒。

切勿輕信市面上任何關於「花錢消除逾期記錄」的虛假信息。個人徵信記錄由人行徵信中心統一管理,無論是銀行工作人員還是個人,都沒有洗白不良記錄的特權。所以還請珍惜自己的信用,切莫逾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個人信用的養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全,全在平時的積累,用心呵護。

首先要告別信用白戶身份。不要以為連一張信用卡都不用,不會發生任何逾期,就等於是信用很好。實際上,這些沒有任何信用卡、沒辦理過貸款的人,被稱為信用白戶。多數金融機構對信用白戶的貸款審批很謹慎,因為信用報告里沒有歷史信用記錄可供參考。想要告別信用白戶身份非常簡單,去銀行申請一張信用卡,然後刷卡消費,按時還款。銀行自然會把良好的用卡記錄添加到信用報告中。換了手機號碼,及時去銀行做手機號碼變更,不當信用「失聯戶」。

其次,按時還款,按時還款,重要的事情說兩遍。信用卡的還款日一定要記牢,並做好綁定活期金額足夠的儲蓄卡自動還款或設好每月還款提醒鬧鐘中的至少一項。很多銀行的系統存在不穩定問題,未必能做個每個月都寄對賬單,或者還款日前及時發簡訊提醒。很多人會因此錯過還款日導致逾期,然後投訴銀行。但根據信用卡章程及規定:用戶未收到對賬單、對賬信息有義務自行查詢相關事宜,不得以未收到通知為由不還欠款。信用卡章程字體極小且又內容繁雜,絕大多數人在申請信用卡時不看就直接簽字了,但當銀行調出有本人親筆簽字的信用卡領用合約時,只能認栽。總之信用卡不要辦太多,不然記不住那麼多還款日。貸款也是一樣,按時還款。「欠銀行一萬,那是你的問題。欠銀行一億,那是銀行的問題。」還沒成為銀行的大爺前還是乖乖記牢還款日,按時還款。

如果真因為資金暫時短缺不能及時還款怎麼辦?對於信用卡,上一章已經提到,除了最低還款,部分銀行有1到3天的寬限期,但最好是使用寬限期提前致電信用卡中心客服確認清楚,是否能操作。如果已出現信用卡逾期記錄,不建議銷卡,銷卡了不良信用記錄依舊會保存5年。而是還款後繼續用卡,用後續的正面信用記錄「覆蓋」那筆逾期記錄。

對於金額較大的貸款,一般情況下,可以提前30個工作日向貸款銀行申請展期。儘管銀行很可能會認為展期意味著還款能力出現一定問題,因此產生負面影響。但相對於逾期,展期能體現出良好的還款意願。此外銀行肯定也是不希望出現借款人出現跑路,收不回本金和利息的事。如果符合展期規定的條件,銀行多半願意配合。

然後是審慎做貸款擔保人。在擔保貸款中,擔保人的責任顯然是不僅簽個字這麼簡單,是要負連帶責任的。如果貸款人不能按約定還款,擔保人就得代借款人履行債務。擔保人會被認為是這筆貸款的隱項負債人,而且在擔保人的徵信記錄里會出現相關擔保信息。如果貸款人發生了逾期行為,貸款機構會通知擔保人要求償還貸款。如果擔保人也不能及時還款,貸款機構有權利起訴擔保人,這條訴訟記錄會反映在擔保人的信用報告上,形成負面記錄。

最後最重要的是控制資產負債比例,還是按第二章里提到的,花時間把個人資產負債表做好,準確評估自己的負債承受能力,總負債/總資產盡量控制在50%以下。一旦負債比例過高,資金不能及時周轉,很容易發生逾期的情況。這種情況本質上比不小心逾期嚴重得多,負債比例過高往往意味著得借新還舊拖延時間來解決危機。可一旦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就很難從銀行獲取新的貸款來飲鴆止渴。得到利率更高的民間借貸機構中借款,很容易陷入利息越滾越多的死循環。

目前個人徵信市場是人行徵信中心一家獨大的局面。由人行一行牽頭,徵信中心收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會監管下的絕大多數金融機構提供的信用記錄,並受到諸多政府部門的配合。儘管這些信用信息價值非常大,但在覆蓋面上,截止2016年9月,人行徵信系統共收錄自然人數8.99億,其中4.12億人有信貸記錄。以13億的人口計算,仍有4億多人沒有被徵信系統收錄,更有8.88億人沒有任何信貸記錄。所以光由人行來完成徵信工作,顯然滯後於市場發展的需求,萬億級消費金融市場正在快速崛起,肯定要有市場化的徵信機構來配合完成。

於是人行在2015年1月批准8家市場化徵信機構可以開展個人徵信業務,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前三位大股東分別為阿里巴巴、騰訊、平安保險。這裡不再多做介紹。

但過了兩年多時間發現存在很多問題。根據人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在2017年4月21日的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徵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第一個是這8家機構各自依託某一個企業或集團,在業務或者公司治理結構上不具備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徵信機構的獨立性,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益衝突。第二個是這8家機構都追求依託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閉環,這樣在客觀上就分割了市場信息,每一家的信息覆蓋範圍都受到限制,各自形成一座信息孤島,導致徵信產品有效性不足,不利於信息共享。第三個是從公正性和個人信息隱私保護來看,這8家機構對徵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規則了解不夠且不太遵守,在沒有以信用登記為基礎、數據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根據各自掌握的有限信息開展不同形式的信用評分並對外使用,存在信息誤采誤用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市場化徵信機構出路就只有聯合起來,像銀聯、網聯一樣成立一個「信聯」。這過程中必然涉及己方之間的利益問題,但這個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重點。我們需要關心的重點是傳統徵信和互聯網徵信的區別。以人行為代表的傳統徵信側重於銀行信貸數據。而互聯網徵信,以芝麻信用為例,涵蓋: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更具體的話,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歷史、微貸還款記錄、水電煤繳費、罰單等等。行為偏好包括賬戶活躍度、消費層次、繳費層次等等。履約能力包括支付賬戶餘額、餘額寶餘額、車產信息、房產信息等等。身份特質包括公安實名認證、身份信息、信息穩定性。人脈關係包括關係圈、朋友圈信用水平、社交影響力等等。

可以看到互聯網徵信的範圍延伸到了個人的網路行為數據。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購物平台可以掌握絕大數人的消費層級,以騰訊為代表的社交平台則掌握絕大多數人的社交關係。這是傳統徵信所反對的,如人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所言:「個人徵信信息只能共享被徵信人的負債信息,這是構成徵信邏輯的主線;並不是所有信息服務業、所有信息服務活動都是徵信。」

這裡先撇開是否侵犯隱私。讓我們想一下傳統徵信也好,互聯網徵信也好,最終的目的是什麼,還是為了服務於借貸。經營借貸業務,貸款機構需要掌握的最核心信息是借款機構或借款人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這三張表企業有,會計做出來,審計再審核,評級機構評等級,業態已經非常完整。但個人沒有,沒有人給自己編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對吧,而且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去編製。不過不要緊,當個人需要貸款時,傳統信貸機構照樣有辦法把個人的資產負債表大致呈現出來。信貸機構會讓借款人提供正式開具的收入證明、工資流水來評估歷史收入及未來收入是否持續,這相當於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作用。而關於資產負債表,資產部分需要借款人提供房產證、行駛證、存單等等作為抵押,以確保萬一貸款無法收回時,有抵押物可以用來變現以挽回損失。有了這部分穩定的固定資產,已經可以大致評估出借款人的資產量。再聯繫工作單位信息、收入信息、年紀、婚姻狀況等等能夠更加精確地判斷出資產量。除了借款人主動提供這些資料,信貸機構的信貸員還可以親自上門去做盡職調查,來佐證這些信息。再展開下去就是銀行的一整套風控體系了。

信貸機構唯一難做的就是對借款人負債部分的考察。可能借款人在這個銀行借了一筆,在那個銀行也借了一筆,放貸款是件很重要的事,不可能借款人口頭說之前沒借過就信了對不對。如果要徹底調查清楚借款人的負債情況,就得一家家銀行去詢證,這顯然成本太大了。所以由人行牽頭,就可以打通各家銀行間的負債信息,借款人在哪幾家銀行一共貸了多少款,信用報告一看便知。所以再去理解萬存知局長的話,就是人行徵信邏輯主線是共享被徵信人的負債信息,資產信息由信貸機構自己去調查。如果人行徵信系統把資產負債兩端信息都收錄,等於是把活都干齊了,那市場上還需要這麼多信貸機構嗎?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客戶開完銀行賬戶,銀行就會千方百計來進行交叉銷售?就是要把客戶的資產、負債兩端信息,以及銀行卡交易流水都捏在自己一家手裡。當存款、理財、基金、保險、證券存管、信用卡、車貸、房貸都在同一家銀行,還怕對客戶不了解,貸後管理不好做?存貸差、中間業務收入統統可以收入囊中。

但是個人信貸市場太大了,銀行受制於人力、技術做不過來,只挑資產有一定規模且質量好的借款人做。即使不看資產的信用貸,也是挑收入穩定的教師、醫生、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員工做。所以還有4億多人沒有被徵信系統收錄,8.88億人沒有任何信貸記錄也就不足為奇。這些人里可能有一大部分人尚能申請出一張銀行信用卡,但想到去銀行做金額稍大的信貸,多數還夠不到銀行的門檻。那誰來幫助他們解決信貸需求?就是那些小額貸款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了。他們的信貸怎麼做,資產上可能沒車沒房,或者是廣大農民不能抵押的宅基地使用權(2015年12月27日開始試點),難得真的一張身份證就放貸?就只能是芝麻信用那一套,把範圍擴大,資產不夠,行為來湊。所以芝麻信用對外是叫信用分,對內應該叫風控分,就是依靠大數據將種種信息設置關聯度做出風控模型,挑出其中風險小的人鼓勵他們去借貸,然後其中賺取利息。

消費金融這塊肉,銀行也想吃,看信用卡上新增的各種現金分期、小額借貸就知道了。而且路數其實也差不多,就是多刷信用卡來提高授信額度。但讓銀行不爽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截走的消費信息越來越多,支付寶、微信上可以看到商戶名,但銀行交易流水上卻只是備註支付寶、財付通消費。或者支付寶可能綁定4張不同的銀行卡,可以看到完整的交易信息,但這4家銀行只能看到各自的一部分信息。這就導致銀行的風控模型無法有效地建立起來。所以如果銀行不去聯手互聯網企業,未來個人零售業務肯定做不好。

在我國沒有正式出台《個人隱私法》、《電子通訊隱私法》等關於隱私界定與保護的法律前,互聯網徵信必然會時不時遭到批評。但不要忘了,銀行也在收集客戶的隱私,而且一點也不比互聯網徵信少。一個優秀的信貸經理泡杯茶來接待客戶,可能只要聊上不到半小時就能知道其配偶情況、子女教育情況、生意夥伴等等信息。而客戶還很可能以為只在聊茶香不香、衣服好不好看。目的其實一模一樣,就是想描繪出客戶的完整畫像,只是路數不一樣罷了。另外對客戶的個人隱私保護,除了靠第一章最後提到的法律保護,主要還是看企業的內部規章制度、員工管理以及員工的個人職業操守了。所以銀行也未必信得過,販賣客戶個人信息、把客戶資料放在隨手可拿的地方、傳客戶的生活情感八卦比比皆是。於是貸款時也要考察一下信貸經理信得過信不過,做事嚴謹不嚴謹。如果銀行業沒做好這塊重要的形象工程,還是選擇數據加密等級高、不會主動外泄、沒有情感的大數據比較好。

把個人隱私交給大數據來換取更多的便利是大勢所趨,你我都已經踏出了第一步,恐怕是收不回來了。問題只是在於數據由誰保管,數據何時全部接到一起了。前者涉及公正性與獨立性,是國家、還是幾個大企業各自保管、還是如銀聯、網聯、信聯一樣,再成立個大數據聯。後者意味著除了負債信息共享,資產信息系統也同樣共享,集中在一個資料庫。於是大數據可以徹底吃透個人的資產負債表,替全社會把風控做了。如同中共四川省委黨校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研發中的「智慧紅雲」可以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算」黨員思想狀況那樣。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把抽象的風控展示出來,當然就是信用分了。不止芝麻信用在做,人行也在做。人行也有自己的一套個人信用報告數字解讀(以下簡稱「數字解讀」),只是不像芝麻信用分那樣公開展示出來。徵信中心於2006年開展「數字解讀」研發工作,並於 2009 年成功研發出了第一代模型。2014 年底,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二代數字解讀模型。在與美國費埃哲公司(Fair Isaac Corporation)合作進行個人徵信評分研究項目的基礎上,利用個人徵信系統的信貸數據,使用統計建模技術開發出來的個人信用風險量化服務工具,用於預測放貸機構個人客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生信貸違約的可能性,並以「數字解讀」值的形式展示。「數字解讀」的分數範圍為0—1000分,每個分數對應一定的違約率。分值越高,表示未來發生信貸違約的可能性越低,其信用風險越小。

光靠負債端的信息,顯然無法做出這個模型。再回頭去看人行的信用報告內容。個人基本信息中的職業信息、居住信息,公共信息中的社會保險參保繳費信息、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執業資格信息。這些都能大致評估出被徵信人的資產情況。以居住信息為例,住在哪個市哪個小區,連上房地產商的房價資料庫就可以自動匹配出房產價格。有些銀行開戶時,家庭住址填寫要詳細到門牌號是這個道理。互聯網公司要搶快遞數據也是這個道理。相親的時候問對方到市區幾公里、幾分鐘,心算出住在幾環,房價大概多少,家庭好不好也是這個道理。

重點只在於,如何收集更多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如何把風控模型、評估體系做得更精確。實名制的基礎已經打好,這兩個如何應該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一旦大數據信息集中度足夠、風控模型成形,個人肯定無法左右。有些人耍小聰明想通過多加高分好友,刷交易記錄來提高自己的分數。但對不起大數據可以通過判斷真實生活圈來評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沒有交集的高分好友幫不了忙。大數據也能通過資產水平來判斷出交易記錄是否是真實消費能力,如果不是反而會降分。大數據計算的變數可以有成千上萬個,更不用說計算速度和公式的複雜性。除非是黑客攻破防火牆、或者是掌握最高安全等級的管理員動手腳修改,否則普通個人幾乎沒有辦法去刷分、改分,只能本分做人,慢慢提高分數。其中提分最關鍵的是擁有一個好學歷,會大概率幫助找到一份好工作,實現資產端的積累。同時也會有一個整體評分高的人際圈。

這個分數除了用在借貸市場,還有非常非常廣闊的運用空間。比如根據信用分,婚戀市場上可以找到門當戶對的結婚對象,商貿市場上可以找到穩定信得過的生意夥伴,家政市場上可以避免找來蛇蠍心腸的保姆,等等。信用分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屆時,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會空前強化,社會治安也會井然有序。那些信用很差但借兩豪車、換身西裝行頭、換個市場做生意的商人恐怕將無生意可做。犯罪分子也會因為社會懲戒成本太大而不敢伸手。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若干年後走在路上很可能會是這樣一番景象。看到對面有一個漂亮女生走來,電子眼鏡馬上顯示:「昵稱:美麗新世界。個性簽名:微笑面對美一天。信用分:7**。」然後互相微笑而過。

最後以一個中肯的建議結束上半部。一定要告誡孩子保護好個人身份,做一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好孩子,好好讀書,將來考一個好大學。

附: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微信公眾號 徵信小助手(zgzxxzs)

《信用報告全攻略》

《徵信系統建設運行報告(2004—2014)》

推薦閱讀:

TAG:個人徵信 | 評分 | 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