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信用卡
在上一章里已經提及信用卡(Credit Card),這一章就要關於信用卡進行具體講述。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對信用卡不陌生,腦海里馬上就能想到:卡面豐富、可以透支、超前消費、消費有積分、利息很高等等。確實,信用卡在當今社會已經是個見怪不怪的事物,很多人手裡早已持有不止一張信用卡。但未必人人都對信用卡知道個裡外透徹,還有好多人對信用卡概念模糊,將其視為不好的東西。下面讓我們接著上一章里的卡組織講起,好好把玩一下手中的信用卡。
把鏡頭切到美國。19世紀中後期,是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的黃金髮展時代,隨著工業化程度加快、城市化水平提升,私營公司規模迅速擴大,零售商貿市場十分發達,民間早已自發地出現個別的分期付款和消費貸款。到了20世紀20年代,根據戴維·S·埃文斯(David S. Evans)和理查德·斯默蘭(Richard Schmalensee)合著的《銀行卡時代》(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一書里的描述,一些大型零售商,比如百貨公司和石油公司,已經出現了向消費者提供用於記賬消費的卡片或「優惠卡」,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在指定超市使用的超市卡。
到了1949年。某天,一位名叫弗蘭克·麥克納馬拉(Frank McNamara)的紐約商人,在紐約一家餐廳請朋友吃飯。酒足飯飽要付賬時,他才發現自己沒帶錢包,一時間搞得大家都很尷尬。為此,他的妻子專門跑來替他付賬。他很難忘記這次尷尬的經歷,並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又能取代現金的支付方式。隔年,1950年,他就和兩位朋友在紐約創立了「大萊俱樂部」(Diners Club),和紐約市的14家餐館簽訂了合作協議,並向一批特定的人群發放了「大萊卡」。持卡會員憑卡在餐館實行記賬消費,再由大萊俱樂部做清算中介,為會員和商戶之間進行賬務結算。當時的形態還不是信用卡,而是叫簽賬卡(Charge card),簽賬卡沒有循環信用,也就沒有消費上限,但每月必須全額償還賬單。
Diner在英語里是晚餐的意思,加個「s」變複數,用我們今天的理解就是一群吃貨了。吃貨的力量不窮大,接下來就是會員數量、合作商戶的大幅增加。發卡一周年,大萊卡會員已經達4.2萬人,合作商戶也從開始的餐館擴大到百貨公司、高檔酒店、游輪公司。這就是大萊信用卡(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的前身。在我國曾經僅工商銀行發行過大萊卡,目前國內似乎無申請渠道。
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成立於1850年,當時由三家郵件快遞公司合併而成。顧名思義,它一開始是做郵件快遞與貨物運輸服務的。看到大萊卡的興起,美國運通在1953年也想涉足簽賬卡市場。美國運通當時已經聞名的是其早在1891年就開展的旅行支票業務。因為主要面向經常旅行的高端客戶,再加上公司長達百年的歷史,可謂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服務經驗和龐大的優質客戶群體。1958年,美國運通推出第一張簽賬卡,憑藉著百年老店的信譽和世界知名的品牌,引得當時紅極一時的貓王成為第一批持卡人之一。更多關於美國運通的歷史可以翻閱彼得·格羅斯曼著的《美國運通》(海遠東出版社,2010),這裡不再多提。
在國外美國運通依然發行沒有消費上限的簽賬卡,國內則是以循環額度的信用卡形式聯合國內銀行發行。美國運通最著名的是印有古羅馬軍隊中百夫長形象的百夫長系列卡片,其卡片等級按綠卡(Green)、金卡(Gold)、白金卡(Platinum)、黑金卡(Centurion)從低到高排序。其中最具神秘感的莫過於黑金卡(Centurion),官方宣傳並不多,美國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也就出現過僅僅幾篇介紹。但網路上總是流傳著關於這卡的神奇傳聞。黑金卡不接受主動申請,只採用邀請模式,合格的高端客戶才會被邀請進來然後審批發卡,但具體如何才能被邀請,入圍的門檻是什麼亦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目前國內美國運通僅授權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三家銀行發行百夫長黑金卡。授權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四家發行百夫長白金卡,其中前兩家發行的是雙幣卡,後兩家發行的是單幣卡。百夫長系列之外的美國運通卡以寫有America Express的藍色標識,俗稱「藍盒子」出現。其中百夫長系列白金卡和黑金卡可以享受美國運通的FHR(Fine Hotels and Resorts)計劃。憑藉美國運通的悠久歷史和高端目標客戶群體,美國運通授權國內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大多以高端信用卡的形式出現,申請門檻相對較高。
JCB(Japan Credit Bureau,吉士美卡,或稱日財卡)作為日本第一個專門的信用卡公司,於1961年由日本三和銀行、日本信販銀行、三井銀行、協和銀行、大和銀行等創始成立。信用卡是一個以經濟基礎為核心的金融產品,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即使有信用卡意義也不大,所以JCB的出現亦是日本二戰之後經濟快速崛起的一個象徵。1981年後,JCB開始開展國際業務,建立全球服務網路,並迅發展國際發卡市場。如今,經過50多年的奮鬥開拓,JCB已成為5大國際信用卡品牌之一,也是國際信用卡市場上很長一段時間裡唯一源自亞洲的信用卡品牌。目前國內多家銀行可以申請到JCB信用卡,其卡片等級按普卡(Classic)、金卡(Gold)、白金卡(Platinum)、御尊卡(Ultimate)從低到高排序。其中普卡、金卡兩檔多以日本經典卡通形象為主題出現,滿足廣大年輕人的時尚需求。御尊卡由中信銀行採用邀約制形式發行。
維薩卡國際組織(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的前身得追溯到美洲銀行卡(BankAmericard),在1958年的發卡熱潮中,美國銀行較早以銀行身份作為發卡機構出現。但當時的美國有《麥克法登法案》(McFadden Act)等限制銀行跨州經營的管制法案,於是在1966年,美國銀行採用特許權方式,將「美洲銀行卡」品牌授權給美國的其它銀行在各自州進行經營,並使用「美洲銀行卡」品牌發行信用卡。以銀行為發卡主體的發卡量是同時期大萊的俱樂部或美國運通的服務商形式所不能比擬的,很快美國銀行卡的簽約商戶就遍布全國,持卡人帶一張卡就能全美通行。也正是這種開創性的「特許經營」模式,使得後來的Visa本身並不用發卡,但全世界各國的銀行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得貼上Visa的品牌標誌進行發卡,加入到VISA的龐大支付網路當中。
之後美洲銀行卡的主導者美國銀行被迪伊·霍克(Dee Hock)說服,不再干涉美洲銀行卡組織的運轉。1970年,迪伊·霍克和他的同事們創立了美國銀行卡全國聯盟,他被推舉為總裁。1974年,成立了國際信用卡服務公司,同年改為維薩國際服務聯盟(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s Association)。從此VISA開始了它的輝煌的歷程,其清算體系亦成為銀聯的學習效仿對象。後來VISA的創始人迪伊·霍克撰寫了《隱形VISA:—面向未來的混序組織》(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一書,描述了當時如何從混沌秩序中誕生新組織。
國內普遍銀行皆有發行VISA卡,其卡片等級按普卡、金卡(Gold)、白金卡(Platinum) 、御璽卡(Signature) 、無限卡(Infinite)從低到高排序。目前中國地區已發行Visa無限卡的發卡機構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其准入門檻各家銀行有所不同,但可想而知,要求必定嚴苛。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是僅次於VISA的全球第二大信用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幾乎與VISA同時期出現,而且也是產自銀行體系內。當時加州的幾家銀行亦緊跟市場腳步開展信用卡業務,但在權衡利弊之後,開始仿效「美國銀行卡」模式,通過合作組建「西部各州銀行卡協會」,開始使用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品牌進行發卡。慢慢的ICA也吸引到越來越來多的發卡銀行的加入。1969年,把ICA改為萬事簽(Master Charge)服務標識。1979年更名為萬事達卡(MasterCard)並沿用至今。與VISA一樣,MasterCard國際組織本身並不發卡,而是由其會員銀行發行帶有 MasterCard標誌的銀行卡,它與VISA的組織結構、運作機理非常相似。
在國內辦理MasterCard也非常便利,有眾多銀行可以選擇。原來在國內其卡片等級排序從低到高為:普卡、金卡(Gold)、鈦金卡(Titanium) 、白金卡(Platinum) 、世界卡(World)、世界之極(Wolrd Elite)。但在2016年,MasterCard對形象Logo做了一次精簡,同時對自己的卡片等級也進行了精簡。新的體系十分簡單,剔除了白金卡和鈦金卡,只剩下標準卡、世界卡(World)、世界之極(Wolrd Elite)三檔。其中世界之極卡目前有5家銀行可以辦理,包括滙豐銀行、花旗銀行兩家外資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兩家城商銀行,和一家國有銀行中國銀行。
以上是5大國際信用卡品牌,最後介紹的是中國本土的,也就是日常見到最多的,上一章中重點提到的銀聯(Unionpay)。目前國際銀行卡產業競爭的基本格局是VISA、MasterCard為主的跨國公司(名義上是國際信用卡組織,但實際上VISA、MasterCard都是以公司形式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控制著全球的銀行卡標準,主導著全球個人支付體系的基本規則和交易清算網路。按「民族金融保護論」的說法,由於銀行卡是個人支付的主要工具,讓這些國際卡組織在各國授權發行銀行卡並管理清算體系,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控制了一國的個人支付體系管理主權。以我國為例,如果一早放開VISA、MasterCard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確實很可能會成為他們的最大分銷市場,中國的銀行卡產業也就不太可能實現自主發展,只能受制於人。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也就可能無法產生。
中國人民銀行主導建立了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那麼銀行卡跨行清算體系肯定也是要抓在自己手裡,要交由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國家特許的機構進行經營和管理。於是2002年3月,中國銀聯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由八十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總部位於上海。目前銀聯受理網路覆蓋全國,並延伸到亞太、歐美、非洲、澳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國內銀聯卡每家銀行都能申請到,銀聯卡按等級從低到高分為普卡、金卡(GOLD)、白金卡(PLATINUM or PRIORITY PLATINUM)、鑽石卡(DIAMOND)。其中PRIORITY PLATINUM一般被叫做尊尚白金,等級略大於白金(PLATINUM)。鑽石卡(DIAMOND),已授權多家銀行發行,詳見銀聯官網列表。
按照加入WTO時的市場開放承諾,我國應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就是開放VISA等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與銀聯競爭。為此在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2016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又發布了《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做為細節補充。如此看來,我國早該開放清算市場了,何以至今還未見VISA、MasterCard進來呢?因為早在201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就部署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通知》,要求2015年4月1日起,所有銀行的新發銀行卡全部更換為晶元卡,相關的金融服務要基於IC晶元的有卡交易方式進行。由於早期發行的VISA、MasterCard等品牌卡片都是磁條卡,短時間內更換為晶元卡需要付出的成本巨大,這就好比腳已經踩到中國市場的門檻了,卻又被中國人民銀行攔了一道。這就為銀聯留出了與VISA正面交戰前的更多準備空間,趁著這段時間大力推廣「62」開頭的銀聯晶元卡,同時國內各家銀行也積極配合銀聯,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讓客戶把磁條卡升級成「62」開頭的銀聯晶元卡。另外有消息稱央行已經「非正式」通知這兩家銀行卡清算組織,要在中國單獨開展清算業務,需與境內企業進行合資。總的來說,VISA、MasterCard進入中國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我們要知道的是如何分別我們的信用卡到底屬於哪個卡組織?除了以標誌來區分外,還可以憑銀行卡號來區別。銀行卡的前六位數字叫做銀行標識代碼(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BIN),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分配給各從事跨行轉接交換的銀行卡組織,具有唯一性。其中「4」字頭的BIN號被 VISA 買斷。「5」字頭的BIN號大部分被MasterCard購買。「3」字頭的BIN號給美國運通、JCB等公司機構使用,美國運以「34」、「37」開頭,JCB以「35」開頭。國內銀聯使用的BIN號有「9」、「60」、「62」開頭的,根據ISO 的規定,使用「9」開頭 BIN 號的銀行卡只能在國內使用,「60」 開頭的BIN 碼則是早期部分銀行獨立向ISO 申請的。目前,由中國銀聯各成員機構發行的銀聯標準卡BIN號都是「62」開頭。所以銀聯做優惠活動也都是以「62」為主題,加深持卡人的印象。
為什麼要區分BIN號呢?因為銀行卡組織之間的競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卡標準,其中BIN號是核心。根據國際慣例,在開放的銀行卡市場上,銀行卡交易信息的轉接路徑選擇由卡片BIN號決定。也就是說,一個BIN號直接決定刷卡手續費的歸屬。根據我們在上一章提到的POS機刷卡交易流程,其中發卡行、卡組織、收單行,按7:1:2的比例分配刷卡手續費,假如張三用信用卡消費10000元,按信用卡0.6%手續費不封頂算,卡組織就能拿60元中6元的利益。而這個BIN號就決定這6元歸哪個卡組織所有。
2002年成立的銀聯,對如何建設清算系統沒有任何經驗,依靠VISA的指導,才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和基礎設施工作。儘管走的是銀聯自己的清算通道,但是是以交納BIN號使用費的形式,發行VISA或MasterCard,「4」或「5」BIN號開頭的銀行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招商銀行於2002年12月推出第一張雙標卡,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特殊時代產物。同年,中國銀聯代國內各發卡機構統一向ISO申請了800個在國內和國外通行的國際標準BIN號,即「62」開頭的BIN號,為將來擺脫VISA,自立門戶做準備。儘管中國官方還沒有正式發布停發雙標卡的文件,但從目前的商業銀行間VISA、MasterCard單標卡的發行態勢來看,單標卡多半是未來主流。曾經的雙標卡,正以套卡的形式出現,即一張銀聯卡,一張VISA或MasterCard卡,它們共享同一賬戶額度和賬單。
講到這裡,我們還沒有回答任何關於信用卡是什麼?選哪張信用卡?怎麼用信用卡的問題?但了解了上面的這些背景,相信這些問題會很好回答。
先來研究一下信用卡的外觀,以一張標準IC信用卡為例,正面包含:
發卡行:發卡銀行名稱,銀行Logo,沒有開戶分支行的區別,都歸屬於銀行的信用卡中心。
信息晶元:用於保存和更新信用卡相關數據,部分可實現非接觸式,即「揮卡」支付。
卡號:信用卡賬戶標誌,每張信用卡的卡號唯一,到期換卡或損壞換卡卡號不變,但掛失補卡會變卡號
持卡人姓名:中文姓名的漢字拼音,如果姓名里含多音字,在申請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清楚。
有效期:由兩位月份和兩位年份組成,到期要更換新卡。
卡組織標誌:銀聯、VISA、MasterCard等的Logo
防偽標誌:用於鑒別真偽,如銀聯是天壇,VISA是鴿子,MasterCard是世界地圖。另外在紫外線照射下,很多銀行卡能顯示隱藏防偽元素。
相對正面,信用卡背面的信息就要少很多,包括:CVV2碼、卡號後4位、簽名欄、磁條、境外服務電話、境內服務電話、信用卡網址。
其中最重要的是CVV2(Card Verification Value 2)碼,這個是VISA標準下的叫法,MasterCard下稱為CVC2,美國運通下稱為CSC2,JCB下稱為CAV2,銀聯下稱為CVN2。儘管不同組織有不同的命名,但名稱對應的驗證碼產生原理都是一樣的。CVV2是信用卡的安全校驗碼,位於背面簽名欄右側,前四位數為卡號的末四位,後三位數就是CVV2。CVV2通常是在境外網上交易或者電話支付等非刷卡交易時需要提供的卡片安全校驗碼。為了防止盜刷風險,最好還是自己的卡自己用,少讓信用卡離開自己的視線,或者用一張膠布把安全碼貼起來。有創新性的是民生銀行發布的動態CVV2安全碼信用卡。
根據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總結為,這是甲銀行發給A持卡人在XX有效期內在某某卡組織合作商戶下可消費的卡片。而之所以稱其為信用卡,是因為它有一定的授信額度,在額度範圍內可以直接持卡消費,等到還款日再一起還。
信用卡的概念就這麼簡單。對商業銀行來說,實繳註冊資本超過人民幣5億元,並滿足其他一系列監管要求就有發行信用卡的資格。如今,到處都能看到信用卡的推廣,於是選擇哪家銀行的信用卡成了要關心的問題。
影響信用卡選擇的因素可以歸納為這麼幾個,銀行、卡組織、額度、卡片等級、卡面設計、卡片對應活動。
排第一位的必須是銀行。讓我們回到發卡行、卡組織、收單行三者7:1:2分配比例,從中可以看出發卡行獲得的刷卡手續回佣是最大的,假如張三用工商銀行信用卡消費10000元,並於40天之後歸還。讓我們來算一筆賬,按信用卡0.6%手續費不封頂算,發卡行甲銀行拿到60元中42元的利益,再假如甲銀行的資金成本年化利率是2.5%,那麼40天的成本利息就是10000*2.5%*40/365=25元。手續費收益減去資金成本,甲銀行客戶每刷1萬元,可以產生17元的收入,收益率為0.17%。當然實際收益可能會更高,比如資金獲取成本更低,或者7:1:2的分配比例能談判得更高,比如變成8:1:1。也有可能減少,比如刷卡手續費由0.6%下調到0.5%。在我國儘管手續費回佣收入不是信用卡的主要收入來源,與利息收入相比佔比要小很多。但刷卡是獲取收入的前提,所以得做到量廣規模大、並刺激客戶頻繁刷卡,因過度透支而產生的利息收入是後話。
這種發卡行分配比例最高的模式能直接鼓勵銀行多發信用,所以對個人消費者而言,被一家又一家的銀行營銷信用卡也是再所難免。這是壞處,但同時也是好處,哪家銀行願意為刺激刷卡而投入的補貼力度大就選哪家。而補貼力度,幾個大型商業銀行明顯勝過中小銀行。到城市商業銀行一級,就已經能感覺到活動少或者活動不連續,合作的商戶質量不是特別好,難以持續大規模的發卡,不能形成良好的信用卡品牌來讓客戶產生黏性。另外,信用卡手機應用,信用卡電話客服中心等軟設施的建設上也明顯乏力。可以攻的點往往就是提高信用卡額度,以此鼓勵大額透支消費來獲取可能產生的利息收入,但因此也增加了信用卡壞賬風險。「二八分化」的情況在信用卡行業里相當明顯,一個是幾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可以全國性經營,有著天然的經營範圍優勢。另一個是早期信用卡市場就已經被全國性商業銀行圈地跑馬,結束粗放式經營後開始精細化經營,對海外刷卡環境也有很好的建設,後起的中小銀行難以追趕。或許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可以做出區域性的信用卡品牌,但仍有待時間來檢驗。所以可以優先從6家國有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恆豐銀行目前無信用卡業務)中選擇,其次可以以活動的多少考慮當地的城市商業銀行或者農村商業銀行。
第二個是卡組織的選擇,這個很簡單,銀聯、VISA、MasterCard、JCB、美國運通,最多就是持有5張各自卡組織的單幣卡。如果去日本旅行可以優先考慮辦JCB、去歐美旅行則優先考慮辦VISA或MasterCard。但務必記得提早去辦理申請,信用卡不像儲蓄卡那麼簡單,要經過申請、建檔、徵信審核、發卡、收卡。速度慢的銀行可能達兩周時間。美國運通因為市場份額佔比少,合作商戶數量少,不優先推薦辦理。但如果是高端客戶擁有一張美國運通卡去高端商戶消費絕對是不錯的選擇,據美國運通投資者大會的統計,2016年美國運通卡的卡均年消費額是VISA的三倍。隨著銀聯在海外業務的不斷擴張,出國旅遊用銀聯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銀聯的標誌,這也是中國經濟實力強大的一個側面反映。除了個別銀行辦理的JCB信用卡是以日元為直接結算單位,其他銀聯以外的卡組織在境外的消費都是以美元結算,如果消費貨幣為非美元,就會產生兩種貨幣間的兌換費,一般為交易金額的1.5%。當然現在有部分銀行也相應推出了可以減免1.5%貨幣兌換費的全幣種信用卡。在境外使用銀聯卡消費的好處就是,直接以人民幣按匯率結算,不會產生貨幣兌換費。
卡組織與銀行一樣,存在著競爭關係,會推出各種優惠活動,比如刷卡返現,境外精選商戶等等。目前國內優惠活動在國外卡組織還沒有完全進來前,以銀聯活動為主,國外優惠活動幾大卡組織各有特點,其中VISA活動最為豐富。在出國旅遊前可以登錄幾個卡組織的官網做個比較。另外幾個卡組織會對各自旗下的高端卡提供多種增值服務,範圍涵蓋酒店、旅行、美食、健康、生活、教育等等,如果想要辦理高端卡,亦可登錄幾個卡組織的官網先做比較。
第三個是銀行卡額度,銀行卡額度高固然是好,但只要夠用好,沒必要太關注額度,或者因為面子問題和比人比較額度高低。如今信用卡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發卡片在額度的審核上已謹慎很多,不再輕易發放大額信用卡,金卡、普卡等級的信用卡額度一般都控制5萬以下。同時因為信用卡額度體現在個人徵信報告里,後申請的信用卡銀行會參考已持有信用卡總額度,出於把控壞賬率的角度,很可能額度是越辦越低的。另外一家銀行即使申請多張卡或者申請外幣卡也是共享一個額度,不會因此多增加。最後上一章已經提到,隨著2016年9月6日起實行的《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信用卡交易不再實行單筆收費封頂控制,很多汽車4S店,房地產商不再接受信用卡刷卡,即使刷卡也要客戶墊付手續費。這樣一來,信用卡的用途基本就變成普通生活消費工具了,槓桿融資屬性被大打折扣,額度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了。
第四個是卡片等級,之前講到了每個卡組織各自的等級分類方式,本應該很清晰但在現實中,卡片等級十分混亂,另人難以分清楚到底哪個卡級別高。原因有幾個,一個是卡組織間的品牌溢價不同,卡組織提供的增值服務越好,其高端卡的含金量越高。第二個是銀行之間的品牌溢價不同,導致客戶的准入門檻不同,大銀行50萬才是金卡級別,小銀行5萬就可以拿金卡。組合到一起,幾個發卡銀行間一競爭,就會有個別銀行推出門檻極低的白金信用卡,真實含金量已經難以和卡片等級相匹配。而如果硬要拿出一個好的衡量尺度的話,年費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底層的普卡、金卡一般都是沒有年費或者刷若干筆減免年費,這些卡能參加大眾優惠活動,但享受不到其他增值服務。夾在中間的各種白金卡,因為銀行間的競爭,差異非常大,有沒有年費的、有帶年費但可以達成條件來減免的、有全額收取的。短期來看因為競爭是會出現個別銀行明顯優惠的情況,但長期來看,還是會形成一分價錢一分貨,卡片真實等級越高需支付的年費就越大。到了頂端的信用卡,基本就是上萬元的剛性年費,但對高端客戶來說這算不上什麼。如額度一樣,等級高固然好,但不必過於追求等級,據說沃倫巴菲特一直用的只是美國運通最經典的百夫長綠卡。
第五個是卡面設計,這個主要體現在普卡、金卡一級,因為大多客戶數量廣大,類型多樣,銀行為了獲取客群,推出成千上百種卡面,以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再往上去,隨著客戶群體的縮小,卡面多樣性明顯收窄,而且越往上越突出黑色主題。以黑色來顯示客戶的高貴與神秘已然成了銀行間不成文的行業規定。卡面看個人喜好,不多做贅述。
最後一個是卡片對應的活動。一般而言,很多銀行都是投入的優惠活動覆蓋旗下所有卡種,單純為某一款卡投入大量費用可能會引起其他卡種持卡人的抱怨。例外的就是聯名卡和高端卡。聯名卡由銀行和其他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行,例如百貨公司、航空公司、酒店、互聯網公司、休閑娛樂、遊戲公司、公益組織、學校等等。聯名卡附帶的優惠由各家合作單位主導,並承擔部分優惠補貼費用,優惠活動未必會一直持續,往往設計成新開卡的時候送開卡禮,但如百貨、航空等持續會比較久,經常去超市或者做飛機的,可以辦超市或者航空聯名卡。總的來說辦聯名卡看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行為習慣,不多做贅述。普卡、金卡以上附帶增值服務的開始視為高端卡,但其中增值服務有多又少,年費有便宜有貴。多少年費來換取這些增值服務,性價比高不高就成了玩信用卡的圈子裡討論不絕的話題。辦這些卡前記得把年費政策、增值服務都了解清楚之後再進行辦理,以避免增值服務用不到年費倒是付了的情況。但這塊絕對是信用卡玩點所在,比起普卡金卡的簡單薅羊毛,白金卡用得好能享受到遠超年費的價值,比如生日10倍積分、低價精選酒店、免費自助餐、貴賓登機廳、免費體檢、高爾夫、私人秘書、境外服務、飛機延誤險、航空險等等。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進飛客茶館信用卡社區、我愛卡信用卡論壇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愛浪客(ailangke),裡面的各種玩卡人士會給出各個卡的玩卡攻略。
白金卡之上為黑金卡,但提及黑金卡,通常就是特指美國運通發行的百夫長黑金卡,即文章封面的那張卡。可以閱讀美國運通官方微信發布的文章,感受一下其禮賓團隊有多貼心,但普通人也就只能如此看看了。國內與美國運通合作發行百夫長黑金卡的,僅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三家。國內有模仿黑金卡的環球黑卡,就不評價了。
以上,儘管沒有具體給出辦哪張信用卡,但相信已經從不同維度給出了需要考慮的點。總的來說,申請信用卡前最好先比對一下,挑一張符合自己需求的信用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它們性質上類似於信用卡,只是使用範圍僅限各自的消費體系內,但肯定會不斷擴張。總數上保持兩到三張就足夠了,太多了很容易管理不過來。
辦理信用卡的渠道通常有三種,網點申請、網路申請(銀行官網、合作網站)、推廣員上門申請。三種申請方式各有利弊,比如網點申請提供的材料相對齊全額度會較高,網路申請方便快捷通過率高但還是要去網點核實本人身份,推廣員上門申請通常會送辦卡禮物。不管哪種方式申請信用卡都不會收取辦理手續費,以辦理高額信用卡為由收取辦理手續費的萬萬不可信。
接下來講一下信用卡的使用相關。有兩個日子很重要,賬單日與還款日,比如賬單日是6日,還款日是24日,就意味著2017年7月7日到2017年8月6日為一個賬單周期,期間發生的交易匯總成一個賬單還款總金額,然後最晚要在2017年8月24日結束前把透支金額全部還上。2017年7月7日到2017年8月24日這段時間稱為免息期。
有些銀行的信用卡還款日是賬單日後的第20天,這就導致每個月的還款日期不固定,這個月24日,下個月可能23日,申請前最好問問清楚,這樣的信用卡不建議辦,容易記錯時間導致忘記還款。免息期一般在50天到56天之間,不同銀行設置的不一樣,但免息期不是很重要,假如賬單日後第一天就消費50000元,按4%的理財收益算,6天時間相差32元利息,不是特別明顯。
信用卡賬單上有交易日和記賬日兩個不同日子的區別,在第三章銀聯的清算模式中我們已經提及過,交易日屬於信息流,記賬日屬於資金流。銀聯先把賬記下,真正資金一般會晚一天結算到位,於是一般看到的信用卡賬單都是記賬日比交易日晚一天,所以也會出現賬單日當天交易,不計入這一期賬單,會按記賬日計入下一期賬單的情況。如果要充分享受最長免息期,建議還是把大額消費放到賬單日後第一天,因為不能百分百保證一定是T+1記賬,也有可能T+O。
信用卡賬單要確保能收的到,最好是下載銀行對應的信用卡手機應用,或者設置信用卡電子賬單發送到自己的電子郵箱上。有時候要用到蓋信用卡中心公章的信用卡賬單,這得致電信用卡中心快遞或者傳真過來,有些銀行也可以在信用卡網上銀行上下載到蓋電子專用章的信用卡賬單。
還款最好是還款日前一天還,過早還沒必要,浪費免息期。還款日還的話,就怕萬一銀行系統或者自身碰到些意外情況沒有還成。所以辦還款日固定的信用卡,提早一天還。另外某些銀行還提供容時容差服務,所謂容時,即還款日還不上錢,可以申請拖延1到3日的寬限期,但一般得提前致電信用卡中心。所以還是建議將還款時間設置成還款日前一天,萬一出意外,賬單日還有充足時間去打電話申請寬限期。所謂容差即如果不小心少還了10元,銀行視同按全額還款,不按逾期算。儘管部分銀行有這些貼心的服務,但還是建議各位不要去用容時容差功能。下載好銀行對應的信用卡手機應用,通過這個渠道在信用卡還款日前一天全額還款,一分也不要多,一分也不要少。多還的部分叫做溢繳款,視為額度的一部分,只能消費掉,一旦取現還是按信用卡取現收手續費並計算利息。部分銀行可以通過信用卡手機應用將溢繳款全額免手續費退還到儲蓄卡上,到一天是隔天到賬。
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用信用卡取現,信用卡取現先收取現金額的1%作為手續費,然後取現日當天就開始計萬分之五一天的利息,並按月計收複利。假如取現之後一年沒還,年化利率至少要19%。有些銀行以送積分或者免取現手續費為誘餌,鼓勵持卡人多取現,但還是別去取,支持建設無現金社會。取現之後還款一般都是如果有已出賬單先還已出賬單,沒徹底還清的話,取現部分還是按萬分之五一天的利息繼續算。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用信用卡取現,錢包里備好一張儲蓄卡,儲蓄卡即使跨行取款,也才每筆2元手續費。
還款分全額還款、最低還款、分期還款。最好就是還款日前一天全額還款。最低還款一般只要還賬單金額的10%,還款金額超過最低還款金額,銀行就不會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逾期信息。但因為超過免息期了所以要開始算罰息,也是和信用卡取現一樣,按日利率萬分之五,按月複利計算。同時絕大數銀行都是全額罰息,即假如賬單金額10000元,還了9000元,仍按欠款10000元一天5元利息計算,而非欠款1000元一天0.5元利息計算。
分期還款同樣不影響徵信,然後說法上會好聽一些,只收手續費不收利息,一般可以把賬單平均分成3、6、9、12期慢慢還。但手續費就是利息的變種,假如分12期還,分期費率為0.66%,年化利率就是7.92%,比最低還款划算一些,但仍是很高的利息。
儘管分期還款和最低還款不計入徵信逾期記錄,但在個人信用報告的信貸交易信息明細部分里,還是能從已用額度和本月實還款里體現出來,所以要貸款前的幾個月最好都是全額還款。最壞的是連最低還款都沒還上,除了上報逾期記錄,還要收取違約金,一般為未還部分的5%。
另外信用卡還提供類似於小額信貸的服務,名目繁多,比如分期購物、汽車分期、現金分期、分期貸款、消費備用金等。其中如現金分期很容易迷惑人,比如借10000元,分12期還,分期費率為0.75%,看起來好像和賬單分期一樣,利率是9%。但實際上,本金每還一期就少833元,到最後一期是本金只有833元。這個真實利率計算起來比較複雜,得用內部回報率IRR公式計算,得出來的真實利率有16.8%,只比信用卡取現年化利率低了一點點。
信用卡的業務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滯納金(現已改成違約金)、刷卡手續費傭金、年費。取現手續費等。根據2015年銀聯數據披露的銀行信用卡業務情況來看,利息收入、分期手續費、滯納金和傭金收入四項合計佔比已經超過了90%。其中,利息收入佔比45.5%,分期手續費佔比25.8%,滯納金和刷卡手續費傭金各佔12.6%。
所以歸根結底,銀行賺的是客戶的利息錢。想要賺銀行的錢,就只能控制住自己合理消費,賺銀行提供的免息期,並養一份好看的個人信用報告。還可以多關注銀行信用卡的官方微信號,有活動的時候薅一薅銀行的羊毛。別被各種優惠活動誘惑得沖昏了頭腦,一到賬單日就傻眼,終於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而自己就是那隻羊。
推薦閱讀:
TAG:信用卡 | Visa | 萬事達卡MasterC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