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幫助人們戰勝心理疾病的,並不是心理醫生,而是患者本身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克服當眾講話恐懼,內因的作用同樣至關重要。心理學家也反覆強調:真正幫助人們戰勝心理疾病的,並不是心理醫生,而是患者本身!

自我分析法正是一種通過注重挖掘、調動、激活個體的內在因素而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具體做法就是在培訓教師的引導下,學員藉助各種心理測試量表,自主、自發、自覺地認識自我、分析自我。通過逐層遞進地分析、認識,學員逐漸「剝離」潛意識的「偽裝」,找到造成當眾講話恐懼的「結點」,即「恐懼點」,然後圍繞這一「恐懼點」進行發散式拓展分析。分析的過程就是對原有認識進行揚棄的過程,也是恐懼度由強到弱的變化過程。

在我們培訓過的學員中,有一位畢業於名牌大學、管理理念超前、工作方法卓越、工作業績突出的部門經理。但正是這樣一位「青年才俊」,卻飽受不敢當眾講話的煎熬。由於不敢面對眾人講話,他更多地選擇「單兵教練」式的一對一地布置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每月一次的部門負責人工作彙報,對別人而言是最好的展現自我的機會,對他來講卻是「過關」一樣艱難。不管彙報前怎樣認真準備發言稿、怎樣一遍一遍地反覆練習,一上台就意識阻塞、思維混亂、喉嚨發緊,最終講個亂七八糟。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徵得學員同意的基礎上,在學員的配合下啟動了自我認知程序,對他進行了性格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該學員是「九型人格」中典型的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人格。這種人格的「慾望特質」是追求不斷進步,「心理結點」是「我若不完美,就沒有人會接納我」。由此可見,他們的「恐懼點」就是擔心自己「不完美」。

談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想到了經典巨著《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那段描寫:「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從這幾句話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林黛玉也具有害怕不完美的恐懼點,由於害怕自己的舉止言行與世代簪纓的侯門望族的排場不符,害怕因顯得不完美而被別人笑話,林黛玉變得謹言慎行,處處小心。再看我們提到的這個學員,由於他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所以就加劇了他的完美預期。可以說他提前「內置」了一個完美的當眾講話情境於心,時時拿自己的表現與「內設」的情境對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靈上沉重的枷鎖。太過完美的當眾講話期待,制約了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導致了因為怕不完美而不敢說,進而形成遇到當眾講話就手足無措、恐懼莫名的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

【演講技巧】了解談論人物的技巧

TAG:演講與口才 | 演講技巧 |